主持人:馮傑、鄭政恆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與你一起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的樂趣。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嘉賓:孫湊然 (漢陽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馮傑、鄭政恆
【開卷樂】《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中國茶遺失與傳承
說起茶道,或許會令人聯想起日本。追源溯始,日本茶道是自中國唐朝傳入。經過歲月洗禮,日本茶道的優雅技藝聞名國際,呈現與中國茶不一樣的精神面貌。香港這個文化視窗又如何起了推廣茶學的作用?眾多問題可在《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一書中獲得了啟示。
「穆如茶學」創辦人楊智深畢生致力研究和推廣中國茶學,更是在香港推廣中國茶文化的先軀。楊智深在2022年去世,香港作家朱少璋將楊智深的文章輯錄成《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在楊智深的文章中,可以了解他對於中日茶學探討,以及他所推崇的中國茶學精神。楊智深曾在字裏行間,痛陳當時中國茶學傳承之弊病,這點亦值得讀者們反思。
楊智深認為日本將茶道提升至近乎宗教層面。書中收錄的〈中日茶道〉寫於1990年:「源於唐朝的日本茶道,今天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而中國的茶道反而寂寂無名,箇中原因有著許多歷史上的牽連……」盛唐之時,日本派出不少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各種知識,亦包括藝術文化、典章制度等。中國茶文化也是由這些留學生帶回日本,後來引來日本名流士紳重視。安土桃山時代,一代茶聖千利休設立日式茶室,制定儀規,「旨在整個過程的舉手投足間營造出的氣氛,達至茶道之美」,令品茶達到「清和靜寂」的精神美感,為茶道賦予人文哲學及宗教意義。
相比下,中國茶形象卻不太明確,而比較著重的是個人修為。楊智深在文中言:「中國茶道則以人性及茶性為本位,泡茶的過程追求的是人和茶的靈性相引發,以及品茶時,汲取茶的精華為個人修養的目的。」楊智深點出近數百年來中國茶道的品質類型推陳出新,加上中國藝術美學推崇自由灑脫,因此難以形成一套形象明確的茶道。
楊智深不時感歎中國茶失去了值得驕傲的傳統,2012年發表的〈「問茶錄」摘編〉直言:「茶杯中,我們逝去的傳統。茶,是中國人的驕傲。我們的祖先最早將其馴化,並將它的魅力第一次解放了出來,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我們使它升華為一門藝術,在領略這純真的液體時,我們找到了認識自我、安放心靈的通途。」愛之深責之切,楊智深指當時茶在普及化與商業化的夾擊下被炒作,本質產生改變,對於茶品種、產區、製作工藝不再講究傳統,沒有標準和監督。
編者朱少璋指出,早年的確較少人留意中國傳統茶學,但在楊智深及一班愛茶之人努力推廣下,加上近年國民生活比以前富裕,漸漸重視生活品味。楊智深曾言,現在是推廣中國茶文化的最好時機。在2019年,楊智深發表〈有工夫,有功夫 —— 一幅華人品茶的傳播地圖〉,提到閩南茶器、岩茶和潮汕人的泡茶技藝,在香港街頭巷尾得到最純粹表現,在中西文化競賽中仍得到傳承,愛好功夫茶的人更越來越多,甚至辦了功夫茶大會,吸引不少年輕人參加和交流。
楊智深對茶學的獨特見解,也許能為愛茶之人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