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開拓文字新國度 帶來閱讀新感覺

    簡介

    GIST

    主持人:馮傑、黃怡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與你一起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的樂趣。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11/05/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嘉賓: 羅樂然(作者)

     
    【開卷樂】《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傳承與流行


    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的城市,也有不少傳統民間習俗受到嶺南文化影響和融合。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羅樂然編寫的《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講解了嶺南文化和風俗在古代形成的脈絡,再闡述香港如何傳承和表述嶺南習俗。

    古代以五嶺將南北分隔,五嶺指南嶺山脈,由東至西分別是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這些山脈以南的範圍,便是「嶺南」。據羅樂然分析,山嶺的地理限制將嶺南和中原分隔,但自唐代張九齡開闢梅嶺山道後,中原士族為了逃避各種衝突混亂而進入廣東,影響了嶺南風俗的形成,例如宋朝歷史變遷、北宋、蒙古期間的戰亂等。中原人士定居南方,自稱保存中原已消失的獨有文化,明清期間廣東一帶文人更認為自己的語言是保留了中古語音。南來文人一步一步把嶺南文化重新詮釋。羅樂然認為,嶺南並非一種單純地理位置概念,而是不斷轉化,按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和政治需要,注入新定義的地域文化意象。

    嶺南有不少習俗文化延伸至香港,中秋節大坑舞火龍、長州太平清醮、潮籍盂蘭勝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嶺南原鄉民俗文化如何糅合在地元素,在香港把其文化傳承下去。舉例說,嶺南各地的客家區域、廣東南海以至安徽均有舞火龍的習俗,就連紮火龍的珍珠草大多由廣東惠州一帶取得。

    羅樂然更提及黃大仙在香港得以保存並發揚光大的歷史。據閻江《嶺南文史》考證浙江金華到嶺南現存的「黃大仙」文獻,現時香港人熟悉的黃大仙,主要融合浙江金華的赤松子黃初平升仙和嶺南羅浮山黃野人贈醫施藥的故事。1897年,賣藥商人稱得黃大仙指導,奉其為仙師,又在廣州芳村建第一座祠觀,後又得乩示南下香港發展,1921年得富商資助在竹園建黃大仙廟。1956年政府有意徵收黃大仙的土地,幸得東華三院總理黃允畋將黃大仙祠對外開放,又將入場費用於慈善教育工作,弘揚濟善精神,而得到政府認可。最終,香港保留了嶺南的黃大仙信仰,甚至金華發源地亦重新恢復興建黃大仙廟。

    香港與不少嶺南文化一脈相連,就連嶺南音樂藝術,更逐漸融入香港流行曲之中。「南音」這種清末民初興起的傳統說唱音樂,在粵港澳三地盛行,當中又以地水南音最為人熟悉。南音演唱者多是失明藝人,一人自彈秦胡、椰胡等樂器,在茶樓、酒館甚至風月場所表演。隨著粵曲、流行曲逐漸流行,南音逐漸式微,不過近年保育傳統文化意識漸強,南音受到流行音樂人注視,例如2005年歌手方大同的作品《南音》,講述無錫音樂人阿炳這名失明道士落難到風月場所的故事。歌手張敬軒曾將地水南音一代宗師杜煥的作品《憶往》結合自己的歌曲《披星戴月》。而他在2021年推出的歌曲《魂遊記》,更是香港樂壇第一首直接將地方南音與流行曲跨界混合的作品。

    嶺南文化一直在融合在地文化,隨時間的推移,發展出獨特的香港文化。

    11/05/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

    預告

    UPCOMING
    18/05/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重溫

    CATCHUP
    03 - 05
    2024
    香港電台第二台

    11/05/2024

    04/05/2024

    27/04/2024

    20/04/2024

    13/04/2024

    06/04/2024

    30/03/2024

    23/03/2024

    16/03/2024

    09/03/2024

    X

    《獨立書店似顏繪》|嘉賓︰潘德恩(作者/插畫)

    主持人:馮傑、黃怡

     
    【開卷樂】《獨立書店似顏繪》-相信閱讀的能力


    「書業利潤微薄,如果想發大財,應不會去開書店吧!會成為書店店主的人,總是相信閱讀的力量,有些使命想達成,有些信念想傳遞。」自由插畫師兼文字工作者潘德恩如是說。

    潘德恩自小愛逛書店,她曾任記者,在採訪新書發佈會、訪問作家前,也愛到書店搜集資料。及後潘德恩因參與書籍出版學徒訓練課程,啟發她以「似顏繪」記錄書店面貌。「似顏繪」一詞取自日文漢字,意指以速繪形式畫出人的輪廓神韻。於是潘德恩開始繪製書店的模樣,並訪問店長,甚至親身到書店實習,以各種形式深入探討十間港澳在地的獨立書店面貌後,出版了《獨立書店似顏繪》一書。

    香港寸金尺土,小本經營的獨立書店店長們都絞盡腦汁,善用空間。潘德恩在每章甫開首便細緻地描繪書店空間設計俯視圖,附帶書架擺放、小擺設在書店所包含的意義等,更有室內設計師對該書店建築空間的評論,拆解書店空間佈局。潘德恩以愛書人角度寫書店,與室內設計師的專業角度分析,相輔相承。

    除了空間,「時間」對捉住書店神韻的記錄也尤其重要,因此作者詳列書店的地址、店長、營業月份,以至她自己到書店實習、作空間記錄和訪問的月份,予讀者由空間到時間有一概念。書店的呎數、藏書量、書種,哪些書暢銷、哪些盡量少入,依據各個書店店長風格各有相異。店長信念和行事作風透過入書、擺位等呈現顧客眼前。潘德恩亦加入了個人感覺和「熟客眼中的書店」的第三身角度,記下了眾人與書店的互動。

    開書店有多種可能性,一人或多人經營,銷售文史哲書籍以至漫畫等。在「七分一書店計劃」中,業主同意以平租方式邀請七個素人進行為期六個月經營書店的實驗,用創意發掘書店的可能性;「紙本分格」店主憑對漫畫的熱誠,犧牲個人時間也要對顧客進行一對一漫畫諮詢和推薦服務。

    潘德恩認為書店不單是商業性賣書,亦能承擔公民社會教育的責任。書店設置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在「豬肉台」上擺放的是城市人關心的書籍,如「獵人書店」設有情緒創傷櫃,反映社會部份讀者的渴求。「神話書店」專門選購歷史書,在史書櫃設有「近代史多角度,歷史不是只有一種解讀」的分類。

    《獨立書店似顏繪》由籌備到出版只一年多,書中記錄的十間書店中,數間已經結業。然而,書店交替有時,你方唱罷我登場,又會有人願意繼續嘗試經營新書店。潘德恩言:「書店總會有人排除萬難會去開,這似乎是時代需要,當世界變化越快,大家會有不了解地方,越來越多人想透過閱讀去理解瞬息萬變的變化。書店的誕生源於大家想理解社會的慾望。」書中也記下店主的經營心得,希望作為後起店主的參考。

    記錄書店就如同反映時代面貌。潘德恩提及,上一本記錄香港獨立書店的書,是周家盈於2021年撰寫的《書店有時》,《獨立書店似顏繪》正好續補了2021年後的變化,如作者自序中言:「在這動蕩時代,改變大抵會越變越劇烈,我期望未來有更多人能一起動筆,記錄曾邂逅過的、屬於某一刻的書店。讓這些書店的存在,能一直被我們牢牢的記在心上。」

    香港電台第二台

    13/04/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