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開拓文字新國度 帶來閱讀新感覺

    簡介

    GIST

    主持人:馮傑、黃怡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與你一起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的樂趣。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11/05/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嘉賓: 羅樂然(作者)

     
    【開卷樂】《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傳承與流行


    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的城市,也有不少傳統民間習俗受到嶺南文化影響和融合。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羅樂然編寫的《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講解了嶺南文化和風俗在古代形成的脈絡,再闡述香港如何傳承和表述嶺南習俗。

    古代以五嶺將南北分隔,五嶺指南嶺山脈,由東至西分別是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這些山脈以南的範圍,便是「嶺南」。據羅樂然分析,山嶺的地理限制將嶺南和中原分隔,但自唐代張九齡開闢梅嶺山道後,中原士族為了逃避各種衝突混亂而進入廣東,影響了嶺南風俗的形成,例如宋朝歷史變遷、北宋、蒙古期間的戰亂等。中原人士定居南方,自稱保存中原已消失的獨有文化,明清期間廣東一帶文人更認為自己的語言是保留了中古語音。南來文人一步一步把嶺南文化重新詮釋。羅樂然認為,嶺南並非一種單純地理位置概念,而是不斷轉化,按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和政治需要,注入新定義的地域文化意象。

    嶺南有不少習俗文化延伸至香港,中秋節大坑舞火龍、長州太平清醮、潮籍盂蘭勝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嶺南原鄉民俗文化如何糅合在地元素,在香港把其文化傳承下去。舉例說,嶺南各地的客家區域、廣東南海以至安徽均有舞火龍的習俗,就連紮火龍的珍珠草大多由廣東惠州一帶取得。

    羅樂然更提及黃大仙在香港得以保存並發揚光大的歷史。據閻江《嶺南文史》考證浙江金華到嶺南現存的「黃大仙」文獻,現時香港人熟悉的黃大仙,主要融合浙江金華的赤松子黃初平升仙和嶺南羅浮山黃野人贈醫施藥的故事。1897年,賣藥商人稱得黃大仙指導,奉其為仙師,又在廣州芳村建第一座祠觀,後又得乩示南下香港發展,1921年得富商資助在竹園建黃大仙廟。1956年政府有意徵收黃大仙的土地,幸得東華三院總理黃允畋將黃大仙祠對外開放,又將入場費用於慈善教育工作,弘揚濟善精神,而得到政府認可。最終,香港保留了嶺南的黃大仙信仰,甚至金華發源地亦重新恢復興建黃大仙廟。

    香港與不少嶺南文化一脈相連,就連嶺南音樂藝術,更逐漸融入香港流行曲之中。「南音」這種清末民初興起的傳統說唱音樂,在粵港澳三地盛行,當中又以地水南音最為人熟悉。南音演唱者多是失明藝人,一人自彈秦胡、椰胡等樂器,在茶樓、酒館甚至風月場所表演。隨著粵曲、流行曲逐漸流行,南音逐漸式微,不過近年保育傳統文化意識漸強,南音受到流行音樂人注視,例如2005年歌手方大同的作品《南音》,講述無錫音樂人阿炳這名失明道士落難到風月場所的故事。歌手張敬軒曾將地水南音一代宗師杜煥的作品《憶往》結合自己的歌曲《披星戴月》。而他在2021年推出的歌曲《魂遊記》,更是香港樂壇第一首直接將地方南音與流行曲跨界混合的作品。

    嶺南文化一直在融合在地文化,隨時間的推移,發展出獨特的香港文化。

    11/05/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

    預告

    UPCOMING
    18/05/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重溫

    CATCHUP
    03 - 05
    2024
    香港電台第二台

    11/05/2024

    04/05/2024

    27/04/2024

    20/04/2024

    13/04/2024

    06/04/2024

    30/03/2024

    23/03/2024

    16/03/2024

    09/03/2024

    X

    《斷層路徑》|嘉賓︰葉梓誦(作者)

    主持人:馮傑、黃怡

     
    【開卷樂】《斷層路徑》-悲傷一定要逃離?


    「若有斷層,也就可以相信,兩端有接通的可能。」

    人有一種溝通的欲望,但如溝通失誤,這是否代表人不能互相理解?葉梓誦以理性審視自己的感性,寫下了《斷層路徑》,盼讀者們從他的自身經歷,延伸至共同感受。

    Rigor mortis,意思指「屍僵」。葉梓誦在同名章節中,寫自己失去心愛的寵物狗及為寵物善終時的經歷,「按照正常的理論,rigor指向僵硬、麻木,然而它同樣順著法語的某些源流,指向一種力量、武力或暴力。若是如此,那就是一種死亡之力,通過身體,迫使身體屈成某種異常模樣。如同預演,而我並不知道凡人如何抵禦這樣強加的力量。」葉梓誦面對死亡時顯得無可奈何,但卻在敘述個人悲傷的同時,以理性去分析死亡,將失去愛狗的沉重與理性互相碰撞。

    訣別不單是個人經驗,不少人也經歷過,是一種「我們」的共同情感。葉梓誦必須接受失去愛狗的事實,對他而言,悼念是種工作,應對方法惟有循文學哲學思考,東拉西扯去稍稍觸碰自己真實的感受,經過迂迴的路徑令自己走出來。他引用羅蘭.巴特的《哀悼日記》:「有人以為時間可以使喪傷平復,他卻明白,時間只能讓喪傷的激動情緒過去而已。」

    葉梓誦形容書寫可以令情緒變成文字,而書寫哀傷就如不斷轉圈的狗仔,轉圈的過程是展現哀傷的方法,到頭來即使沒有方法排遣傷痛,也能顯出哀傷的價值。葉梓誦認為哀悼不會終結,那些共同生活的時光,終會以某種變體的方式在身邊閃現,勾起傷痛,自己可以做的只能夠接受和承認。

    正如書中〈一室共處〉言,即使二人找到生活配合的節奏,不過誰也不能保證彼此能走到最後。〈想念與胡話〉中,對於「逝去」,人自然會思念。然而時間一長,總會有一個時間點需要放手。這不是放棄,而是思念有了質變。葉梓誦以「胡話」去形容,深夜想念一個人,自說自話,不求回應,但又非毫無意思,「如何能忠誠於對方,忠誠於已逝的記憶,如何能延續下去,那將是一生的課題。」

    有人會以寫日記去梳理情緒,葉梓誦在〈日記詩學〉言,日記只對自己一人重要,就算旁人只能讀出彆扭繁瑣的情節,「欲念會耗盡,生活的重心也會隨時日滑移,曾經著緊的人與事、曾經以為毫無出路的過往,終於也會過去。」雖然如此,他提議寫日記描繪生命軌跡,「日後回顧沉溺的痕跡,驀然回首,一個人竟是如此,喧囂又沉靜地踏過一切。」

    我們一生不斷出現所重視之人,可能是前度,可能是逝去的親人,他們或許毫無理由的離去,旁人也無法理解自身的傷痛,雖不一定能走出陰霾,但不要怪責自己作看似毫無意義的思念,因為這也許就是你生命的路徑。

    香港電台第二台

    20/04/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