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開拓文字新國度 帶來閱讀新感覺

    簡介

    GIST

    主持人:馮傑、鄭政恆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與你一起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的樂趣。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15/06/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花事》Pour un herbier(科萊特 著)(下)

     
    【開卷樂】《花事》(上)-法國作家科萊特的華麗緣


    愛情令人成長,一場戀愛發掘了法國作家科萊特(Colette)寫作潛能,也為她帶來了難以泯滅的情傷。這場華麗緣沒有令科萊特自暴自棄,反而愛情當自強,改變了這位作家的一生。

    科萊特生於1873至1954年,來自勃艮第地區的一個小村落。這位農家女孩從來沒有想過成為作家,直至認識了比自己大14歲的威利。兩人在1893年結婚,來自巴黎的威利是著名音樂專欄作家,科萊特於是隨丈夫進入繁華絢爛的巴黎。

    適逢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工廠興起,印刷業發展蓬勃,書本成為重要經濟產物,鐵路等運輸系統發展亦令書本傳遍法國的大小角落,農村女性形成龐大的讀者群。通俗文學的需求大增,甚至有出名的作家會聘請寫手代筆。擅長把握讀者口味和時代脈絡的威利是當時薄有名氣的通俗小說作家,他發現科萊特具有寫作天賦,於是大力鼓勵科萊特開始創作作。

    1900年,科萊特創作的小說《克勞丁在學校》(Claudine à l'école),獲得空前成功,受到眾多讀者青睞,隨後三年更陸續發表了《克勞丁在巴黎》、《克勞丁在婚後》和《克勞丁走了》。書中主角「克勞丁」風靡法國,女性們爭相仿效主角的衣著、行為舉止,就連巴黎的時裝、香水等產品也以「克勞丁」為品牌形象。不過,「克勞丁」系列的矚目沒有讓這位才華橫溢的女作家成為法國文壇的閃耀新星。所有名和利,都被她的丈夫威利獨攬。因為暢銷法國的 「克勞丁」系列的作者署名,不是科萊特,而是威利。

    喜愛花天酒地的威利獲得名聲和財富後,變本加厲。1906年,科萊特與浪蕩的威利分居。後來,科萊特結識了貝爾伯夫侯爵夫人,背負婚約的二人,展開了一段當時屬於禁忌的同性戀情,更公於在表演舞台上接吻,令巴黎輿論嘩然。1907年,科萊特正式用自己的名字署名發表《情感退隱》(La Retraite sentimentale),而威利則賣掉《克勞丁》系列作品全部版權,直到1910年二人正式離婚。期間,科萊特開始默劇演員生涯,在布魯塞爾、里昂和法國南方巡迴歌舞演出。科萊特在曲折的情感路上,展現出自強的本性,亦創作出富情感的作品。科萊特一生寫了數十部作品,包括後來的《流浪女伶》描繪女主角流離失所的劇團生活,映照自己爭扎求存的生活,又如《面具後女人》以戀人、孤獨的人、青年、老人等角度審視愛情的頓悟和空虛。

    「1947年瑞士出版商梅爾莫提議定期給柯萊特送一束不同的花,作為交換,柯萊特要描繪眾花中的一種。其結果就是1948年在洛桑的梅爾莫出版社出版了「花束」叢書中一本題為《花事》的小集子。」科萊特創作《花事》這本書時已七十多歲,年華逝去,她甚至受到關節炎的困擾,行動不便。《花事》雖然寫花,當中滲透她一生百味雜陳的人生觀。她的一生經歷三次婚姻,為其帶來不少衝擊。在她的筆下,花的形態各異,亦混雜了她個人的情感,如對玫瑰的迷戀、天真的百合、乾枯眼睛般銀蓮花等。關於《花事》這本書,下回繼續探討。

    15/06/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

    重溫

    CATCHUP
    04 - 06
    2024
    香港電台第二台

    15/06/2024

    08/06/2024

    01/06/2024

    25/05/2024

    18/05/2024

    11/05/2024

    04/05/2024

    27/04/2024

    20/04/2024

    13/04/2024

    X

    《The Next Stage 2 - 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上)|嘉賓︰杜翰煬(作者)

    主持人:馮傑、鄭政恆

     
    【開卷樂】《The Next Stage 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上)-設計何價?


    平面設計既是視覺藝術,很多時也是服務,實現客戶的需求。平面設計師能否滿足客戶的同時,又呈現自身的美學要求?

    杜翰煬訪問了一群70至90後的香港平面設計師,把訪問內容輯錄成《The Next Stage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一書,讓讀者了解他們入行前後的經歷,與及創作的心路歷程。同樣身為平面設計師的杜翰煬坦言,修讀設計一般需要數年,但成為設計師後卻發現自己是食物鏈最底層。他回想自己入行初年,在媒體擔任設計師,被衆多未曾受過設計訓練的外行人指手劃腳。他的設計不斷地被要求修改,終至面目全非。他形容自己所謂「真正的貢獻」,只是操作設計軟件,如同上司或客戶的工具。

    「市場上充斥著欠缺專業知識和技巧的設計師,與及缺乏美學和設計判斷能力的客戶/上司,導致作品質素參差。」不過,這並不代表香港沒有出色設計師。杜翰煬在書中提出,「70至90後的新生代」象徵以前的廣告公司不再流行,規模較小的工作室應運而生,由出色設計師帶領的小型團隊,同樣有能力應付較大型的設計項目。

    書中其中一位受訪者伍廣圖便是一例,他帶領的小型團隊為不少大型機構主理品牌革新項目,當中包括香港李嘉誠醫學院。伍廣圖言他們的設計非突破性作品,但全靠醫學院的信任,他們將冗長的醫學院及學系名稱轉化成「HKUMed」,以作為高辨認度的記憶點,亦統一了各自為政的學系標誌及呈現方式,以較為中性的Helvetica字體為基礎,取代原先幼腳字齊頭齊尾的排列,解決標誌縮小後難以閱讀的問題。

    另一位設計師羅曉騰求學時期一心想修讀香港理工大學的設計課程,惟歷經兩次面試皆不獲取錄,甚至被當時的主考官將作品集掃在地上。後來他一邊到室內遊樂場打工,一邊修讀副學士課程,再自薦到某大師級設計師的工作室工作,最終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闖出一片天。平面設計師的成功背後有其辛酸,杜翰煬亦透過訪問寫下了這些新生代一來走路的經驗,供讀者及有志在設計行業發展的人參考。

    香港的平面設計的水準,在1970年代時與日本同屬亞洲頂尖。靳埭強、陳幼堅等大師之名,如雷貫耳。杜翰煬認為,現今亞洲其他地區的設計水準已有超越香港之勢。香港的平面設計界就寄望這群新生代設計師接棒,繼續傳承香港的設計美學和文化。

    香港電台第二台

    25/05/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