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內容

    CONTENT
    21/01/2023
    相片集
    相片集

    免疫與感染研究中心(C2i)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和巴斯德研究所20多年長期合作的成果,這兩家主要機構結合他們的專業知識建立了這個卓越中心。中心的其中一項重要計劃,是採用由巴斯德研究所創建的嶄新技術平台,以開發針對個人的「免疫記錄咭」。有關資料將記錄個人免疫系統健康狀況,以評定這第一線防禦機制對抗新型病症的能力。研究將透過了解個人遺傳基因、傳染病史、居留於身體的微生物叢,以至其生活方式和其他環境因素,以訂出個人化的病者管理策略,並改善未來公共健康計劃的效益。透過「健康人類全球計劃」 Healthy Human Global Project - Hong Kong對個人遺傳學、既往感染史、常駐微生物群以及個人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來定義免疫“健康”。
    受訪嘉賓:潘烈文教授(免疫與感染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


    集數

    EPISODES
    • 以科技守護腦健康

      以科技守護腦健康

      香港科技大學成立的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不斷研發有效診斷和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方法。中心成功研發血液測試,檢測多種血漿蛋白生物標誌物,只需一滴血,就可及早篩查出患者及辨別病情發展的階段,準確率超過百分之九十六。在治療阿茲海默症方面,中心亦取得重要的成果。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全腦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的病理症狀。中心亦建立了全球最大針對中國人的阿茲海默症基因數據庫,並建立首個基於人工智能的阿茲海默症風險預測評分系統,以便開展針對性的臨床研究和藥物開發。
      受訪嘉賓:葉玉如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及晨興生命科學教授、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

      18/03/2023
    • 解構生命天書

      解構生命天書

      脱氧核醣核酸(DNA)是構成我們外表﹑特徵的遺傳密碼,亦被喻為「生命天書」。香港中文大學創新診斷科技中心主任盧煜明教授花上二十多年的時間,致力破解基因圖譜密碼。早於1997年,盧教授發現能夠在孕婦胎盤的血漿內提取胎兒的DNA,並透過分析其DNA判斷胎兒潛在的遺傳病。這項重大的發現為他榮奪「無創產前檢測之父」的稱號,並肯定了盧教授的研究在醫學界的重要性。事至今日,盧教授的團隊透過大數據科學,能夠在短時間內從DNA的排序中尋找更多疾病的形成及發展,有效預防及治療疾病。
      受訪嘉賓:盧煜明教授(創新診斷科技中心主任)

      11/03/2023
    • 產品QC達人

      產品QC達人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既要搶先推出先進的產品,又要符合產品安全,理工大學的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CAiRS)聯繫了不同範疇的學者﹑技術人員去為產品進行嚴格測試,一方面找出產品設計上的盲點,另一方面提供更完善的改良方案予後繼產品。要應對各式各樣的產品進行測試,中心除了引入多種類型的儀器,甚至DIY一些裝置。至今,CAiRS已經與本地二十多間機構合作,為提升產品質素,以至建構智慧化城市出一分力。
      受訪嘉賓:容錦泉教授(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總監)

      04/03/2023
    • 網購一條龍

      網購一條龍

      說到熱門的新興行業,非「電子商貿」莫屬。要做到零誤差的物流產業鏈,由產品分類到配送,必須做到全自動化。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致力研發智能機械人,從倉庫裡的產品分類﹑包裝,以至使用機械狗進行家居派送等一應俱全。
      受訪嘉賓:劉雲輝教授(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總監、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

      25/02/2023
    • 新世代e服

      新世代e服

      生活在廿一世紀,智能科技產品與我們密不可分,尤如衣服般緊貼著。香港中文學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運用超精密三維紡織技術「打印」衣物,透過精準的三維人體素描取得用家身體資料並打印貼身衣物。實驗室在打印過程中加入炭纖維及導電金屬等物料來達到特定功能。應用範圍廣泛,運動員穿著由炭纖維編織的衣服能得到更多保護;獨居老人穿上附有感應器的衣服能發送GPS予監護人,有助照顧者監測。
      受訪嘉賓:任揚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

      18/02/2023
    • 機械•仁醫

      機械•仁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外科醫生而言,除了傳統手術工具,現在還得有一位「智能機械助手」。香港中文大學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致力研發外科手術專用機械臂,醫生透過體感控制機械臂能做到高精準的微創手術。實驗室的優勢在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互相合作。醫學院提供醫生的用家意見,而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則研發精密機械,實時配合醫生零活的操作。
      受訪嘉賓:趙偉仁教授(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主任)

      11/02/2023
    • 創新癌症療法

      創新癌症療法

      在亞洲地區,消化系統相關的癌症,為醫療系統帶來沉重的負擔,腫瘤及免疫學研究中心在InnoHK創新平台的支援下,期望利用生物科技的力量,透過研發創新免疫療法,對抗這些難以應付的惡性腫瘤。研究團隊由全球知名的研究人員組成,當中包括癌症免疫學專家麥德華教授,他領導的研究團隊在1984年成功發現人類T細胞受體。此後他一直專注研究免疫反應和腫瘤發生的機制,期望將香港打造成為研發和生產創新抗癌藥物的世界權威。
      受訪嘉賓:麥德華教授(腫瘤及免疫學研究中心科研總監/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病理學系教授)

      04/02/2023
    • 天然與合成

      天然與合成

      支志明教授在金屬化學和光化學領域,由基礎研究至科技創新、產品商業化,貢獻良多,影響深遠。由支教授領導的實驗室旨在結合化學及生物醫藥科學,研發創新藥物及診斷技術,用以分析和治療以癌症為主的疾病。團隊致力於研發具靶向性的嶄新抗癌藥物,以及從中藥攫取相對無毒並能針對癌症抗藥性及癌轉移的天然產物和合成衍生化合物,再配合精準個體化腫瘤學及免疫腫瘤學,發展未來的癌症治療方法。支教授亦結合配位化學、分子生物學和蛋白質科學,開拓配位化合物化學生物學研究,設計和合成了一系列在多種癌細胞系具有高殺滅效能和靶向性的抗癌金屬配合物,該類金屬配合物對多種抗藥性癌細胞系同樣有效。他認為傳統中醫藥是瑰寶,更多無毒性的、具抗癌活性的天然化合物或可應用在癌症治療上。
      受訪嘉賓:支志明教授

      28/01/2023
    • 健康定義

      健康定義

      免疫與感染研究中心(C2i)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和巴斯德研究所20多年長期合作的成果,這兩家主要機構結合他們的專業知識建立了這個卓越中心。中心的其中一項重要計劃,是採用由巴斯德研究所創建的嶄新技術平台,以開發針對個人的「免疫記錄咭」。有關資料將記錄個人免疫系統健康狀況,以評定這第一線防禦機制對抗新型病症的能力。研究將透過了解個人遺傳基因、傳染病史、居留於身體的微生物叢,以至其生活方式和其他環境因素,以訂出個人化的病者管理策略,並改善未來公共健康計劃的效益。透過「健康人類全球計劃」 Healthy Human Global Project - Hong Kong對個人遺傳學、既往感染史、常駐微生物群以及個人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來定義免疫“健康”。
      受訪嘉賓:潘烈文教授(免疫與感染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

      21/01/2023
    • 微流控

      微流控

      「先進生物醫學儀器中心」是香港大學與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合作,打造醫療儀器的實驗室,致力於研究費用相宜的篩查測試,以便及早發現症狀;研究精確伴隨式診斷,對疾病成因提出新見解,協助制定精確療法;研究策略治療方法,以新治療策略以實現新的臨床應用;及研究先進醫療配件,優化醫療設備,以助配合需先進組件的疾病管理。岑浩璋教授致力於加快博化新科技為可應用醫療方案,研發新一代微流控科技、低成本儀器技術及精準醫學技術,並與海內外單位合作研發出新的微流控裝置,以增加檢測靈敏度和數量。
      受訪嘉賓:岑浩璋教授(先進生物醫學儀器中心總監/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

      14/0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