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搜尋
Search
電視
鏗鏘集
新聞天地
香港故事.樹心邊
特戰榮耀
文化故宮
電台
瘋 Show 快活人
音樂情人
守下留情
2000 靚歌再重聚
周末午夜場
熱門
ENG
/
繁
/
簡
電視
在新分頁開啟
電台
在新分頁開啟
電台主頁
在新分頁開啟
第一台
在新分頁開啟
第二台
在新分頁開啟
第三台
在新分頁開啟
第四台
在新分頁開啟
第五台
在新分頁開啟
普通話台
在新分頁開啟
港聲
在新分頁開啟
灣聲
在新分頁開啟
節目主持人
在新分頁開啟
無障礙播放器
在新分頁開啟
新聞
在新分頁開啟
WEB+
在新分頁開啟
WEB+主頁
在新分頁開啟
e-Learning
在新分頁開啟
中華文化
在新分頁開啟
歲月.港台
在新分頁開啟
認識《國家憲法、基本法與國安法》
在新分頁開啟
大灣區知多啲
在新分頁開啟
RTHK Everywhere
在新分頁開啟
重溫
在新分頁開啟
APPS
在新分頁開啟
我們
在新分頁開啟
其他集數
共融職場面面觀
世界聾人教育現況
融合教育
香港聾校的傳承
聾人教育百年枉路
與聾同行
我爸媽係聾人
聾人與家人
聾人心事有誰知
調教你聽力
電視直播
所有集數
唔聲唔聲講你聽
電視直播
唔聲唔聲講你聽
聾人與社會
07/08/2022
內容
CONTENT
監製:余世民
07/08/2022
相片集
聾人面對主流社會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社福機構在當中又擔任什麼角色、提供什麼服務呢?
聾會、聾人中心對老一輩的聾人尤其重要,聚在一起打手語是他們互相認識的好時機,更可傳承聾人文化。近年來,以特定議題而成立的聾人自發組織一個接一個地出現。聾會、聾人中心對年輕的一輩還有意義嗎?
主持
鄭詠恩
嘉賓
鄧肇中(「龍耳」董事)
麥惠芸 Wendy (YMCA 聯青聾人中心主任)
吳穗萍 Mary (專頁「聾人資訊」創立人)
聾人絮語:聾人之間私下「吹水」會傾什麼?
Tag:
主流社會
,
聾人
,
聾會
,
聾人中心
,
聾人文化
集數
EPISODES
共融職場面面觀
離開學校,踏入職場,走進社會,是每個人自立的必經之路。到底聾人和弱聽人士在發展其事業方面會遇到什麼困難?
幾位嘉賓會分享他們如何使聾、健雙方在工作中有更好的交流和了解。聾人要克服自己的心魔,讓僱主明白自己的真正能力,讓彼此互相配合,才能創造出「公平和對等」的工作環境。
主持
鄭詠恩
嘉賓
曾穎芝 Gigi (咖啡店老闆)
鄭毅敏 Amy (社企創辦人)
侯仲銘 Louis (多元人材職業配對服務負責人)
聾人絮語:分享有關打手語的趣事
14/08/2022
收看
聾人與社會
聾人面對主流社會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社福機構在當中又擔任什麼角色、提供什麼服務呢?
聾會、聾人中心對老一輩的聾人尤其重要,聚在一起打手語是他們互相認識的好時機,更可傳承聾人文化。近年來,以特定議題而成立的聾人自發組織一個接一個地出現。聾會、聾人中心對年輕的一輩還有意義嗎?
主持
鄭詠恩
嘉賓
鄧肇中(「龍耳」董事)
麥惠芸 Wendy (YMCA 聯青聾人中心主任)
吳穗萍 Mary (專頁「聾人資訊」創立人)
聾人絮語:聾人之間私下「吹水」會傾什麼?
07/08/2022
收看
世界聾人教育現況
今集,參考世界各地的聾人教育情況,了解一下香港的教育制度可以如何改進。
曾經留學過外地的聾人Jenny 和阿鍾,會分享在外國聾人學校中的經驗、學習設備、上課情況
以及住宿生活如何幫助打破語言障礙等。
除此以外,Dr. Felix 會提及歐美、亞州等地的制度和教育情況和如何保障聾生無障礙享受學習的權利。
主持
鄭詠恩
嘉賓
鍾振傑
林素然 Jenny (香港手語聖經翻譯協會行政主任)
施婉萍 Felix (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教授)
聾人絮語:分享聾健戀愛經驗與想法
31/07/2022
收看
融合教育
在主流學校設一班「特別班」,是「融合」還是「不融合」?聾人鋒SIR在八十年代就讀金文泰中學裡的「弱聽班」,他會和大家分享當時在學校的經歷。香港「共融教育制度」歷史悠久,早在九十年代初已經推行。我們會討論聾生在主流學校的學習情況、配套和支持之外,亦會談及另一種的融合教育方式「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希望大眾更了解每一個選擇。
主持鄭詠恩
嘉賓
王繼鋒(香港手語協會創辦人)
洗權鋒(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
姚勤敏(語橋社資創會董事)
聾人絮語:聾人會聽音樂嗎?
24/07/2022
收看
香港聾校的傳承
香港曾經有10多間聾校,而第一間的聾人學校早於戰前1935年成立。今天只有一間聾人學校,學生人數大約70人。聾人學校的興衰與香港歷史究竟有什麼關係?聾人學校對於聾生又有何重要?
主持鄭詠恩
嘉賓
朱君毅 Kenny (中文大學手語老師)
鄭高峯
許加恩(路德會啟聾學校校長)
聾人絮語:與不懂手語的人爭執,對方罵你,你會怎樣?
17/07/2022
收看
聾人教育百年枉路
1880年舉行的國際聾人教育會議提出,教育聾童時應使用口語,而同時使用口語和手語會令聾童感到混亂,妨礙他們學習讀唇。
然而,2010年的那一屆會議卻推翻有關說法。手語的地位獲確立為有別於口語的自然語言。
究竟世界聾人教育的發展如何改變香港的聾人教育?
主持
鄭詠恩
嘉賓
黎本立(路德會啟聾學校前副校長)
黃悅安(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潘頌詩 Joyce (聾人老師)
聾人絮語:試過有手語傳譯員都溝通唔到嗎?
10/07/2022
收看
與聾同行
聾人和健聽人士之間在溝通時,偶爾會出現困難。除了指手劃腳或以書寫溝通以外,手語傳譯員也可以幫上忙。
究竟手語傳譯員和聾人是親密戰友還是泛泛之交呢?
今集有立法會的手語傳譯員Rhoda、劇場視形傳譯員Bosco,以及聾人譯者Jenny,分享他們「與聾同行」的經驗。
主持
鄭詠恩
嘉賓
陳國勇Bosco(劇場視形傳譯員)
唐妙蘭Rhoda(立法會傳譯員)
林素然Jenny(聾人譯者)
聾人絮語:如一覺醒來,聾人成為大多數,你感覺如何?
03/07/2022
收看
我爸媽係聾人
Children of Deaf Adults (CODA),即聾人的子女。
健聽子女擁有聾人父母,這個身分有何特殊之處呢?
幾位CODA現身說法,分享他們成長的苦與樂,以及如何修補與家人的關係。
主持/ CODA
鄭詠恩
嘉賓
陳美紅 Dr. Red (香港聾人子女協會董事)
黃國強 Zell (CODA)
李嘉傑 Kyle (CODA)
聾人絮語:你想變做什麼動物?
23/02/2022
收看
聾人與家人
健聽家庭迎來一個聾寶寶,會為他們的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嗎?
身為醫護人員的CT是一名家長,需同時面對一個健聽的和一個聾的寶寶。CT將會分享與兩個寶寶在相處和培育上的不同之處。
在一個有健聽人士、聾人和弱聽人士的家庭中,她們最重視作為「家人」的身分。
黑朱和她的姐姐一向彼此接納,互相認同。對她們來說,溝通不是障礙,反而能加固姊妹間的感情。
主持
鄭詠恩
嘉賓
王雪盈
王志德 CT (醫生/王雪盈父親)
朱芷茵(黑朱)
Iris (黑朱姊姊)
聾人絮語:分享深刻的見工經驗
16/02/2022
收看
聾人心事有誰知
部分聾人在獲取資訊方面有困難,加上與家人的關係相對疏離,故鮮少向人表達其內心世界。
臨床心理學家和傳譯員如何合作,進入聾人無聲的國度?
面對不同的文化和言語上的溝通問題,他們在進行心理輔導前又要怎樣準備?
希望聾人都能撇除尷尬、相信傳譯員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正視自己心理和精神健康的需要。
主持
鄭詠恩
嘉賓
曾善榆 Ella (臨床心理學家)
潘頌詩 Joyce (聾人精神健康計劃「輕觸我心」聾人手語譯者)
陳美紅 Dr. Red (香港聾人子女協會董事)
聾人絮語:用手語說謊的學問
09/02/2022
收看
##TITLE##
##DESC##
##DATE##
收看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