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內容

    CONTENT

    監製:唐敏明 主持團隊:鄭萃雯、梁凱寧、黃婉曼、鄧智偉醫生、胡志遠醫生、容樹恒醫生、蘇藹欣醫生、董光達醫生

    27/07/2022

    小朋友皮膚非常幼嫩,一旦出現皮膚問題,又痕又癢,發炎紅腫,不單止嚴重影響小朋友的生活質素,家長亦會非常心痛。尤其是夏日炎炎,特別容易誘發多種皮膚問題。今集「醫生與你」,特別請來中西醫,同大家探討一下幾種兒童常見的皮膚病,包括毛囊炎、蕁麻疹、猩紅熱及曬傷的預防及治療方法。

    主持﹕黃婉曼、鄭萃雯

    嘉賓:
    韓錦倫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
    連煒鈴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集數

    EPISODES
    •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常見的神經痛症,經常被誤認為蛀牙或神經壞死,女性發病機會較高,大多成因不明,部分個案源於腦血管壓着神經線,患者會間歇性感覺一邊面劇痛,尤如觸電或刀割,影響生活。今集會詳細講解有關成因、治療和紓緩方法!

      主持:羅鈺文、董光達醫生
      嘉賓:謝日恒醫生(神經外科專科)

      24/05/2023
    • 【醫學.人】黃秀娟(上集)

      【醫學.人】黃秀娟(上集)

      近年,不少人香港人都聽過用糞便來治病。糞便看似沒用的東西,原來可以有這個大用處,當中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黃秀娟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作出了很大努力,先後證實腸道微生態跟多種疾病息息相關,並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無創診斷工具以及微生物療法。早前黃秀娟教授更獲裘槎基金頒授首個以基金會命名的教授席—「裘槎醫學科學教授席」,表揚她在醫學研究方面的成就。今集「醫學・人」黃教授會分享她的從醫之路,怎樣由一位在馬來西亞成長的小女孩,變成紮根香港的「微生物獵人」。還有,患上難辨梭菌的嚴重患者細訴「腸道微生物移植」如何令她獲得重生。

      主持:黃婉曼、蘇藹欣醫生
      嘉賓:黃秀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内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

      23/05/2023
    • 老人痛症

      老人痛症

      慢性疼痛在老人家身上十分常見,而且痛症往往多於一個部位,導致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嚴重的話甚至身心都出現問題。究竟中醫可以如何治療痛症?本集請來註冊中醫師畢龍騰博士為大家詳細講解老人家痛症的成因,並建議不同治療及預防方法。

      主持:梁凱寧、黃秉康醫生
      嘉賓:畢龍騰博士(註冊中醫)

      17/05/2023
    • 【醫學.人】袁孟峰

      【醫學.人】袁孟峰

      乙型肝炎在亞洲十分常見,香港人口當中就約有7.2%患有乙肝。乙肝患者需要定期覆診,甚或服用抗病毒藥物等減低出現肝硬化、肝癌等長期併發症的風險,所以一直以來令患者頗為困擾。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講座教授袁孟峰醫生多年來研究乙型肝炎的病理和治療,其研究對傳統治療乙肝概念有革命性影響,現階段患者有望達至「功能性治癒」,不用長期服藥。目前全球大部份乙肝新藥物研究都由袁教授的團隊進行,他希望一直留港研究,以及培育下一代。本集「醫學人」與袁孟峰教授詳談他的成長、從醫和研究的心路歷程。

      主持:鄭萃雯、董光達醫生
      嘉賓:袁孟峰(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講座教授)

      16/05/2023
    • 癌症患者飲食及營養補充

      癌症患者飲食及營養補充

      對癌症患者來說,治療是一場漫長而辛苦的「戰役」。過程中,往往出現噁心、口腔潰瘍、吞嚥困難等等狀況,令病友廻避飲食。可是,營養不良會令癌症治療更難以進行,所以攝取足夠營養至為重要,不僅有助減低因治療而產生的副作用,也能維持體重,幫助身體儲存養分,增強抗病能力。

      今集,有註冊營養師翁家俊博士,講解癌症患者飲食有哪些需注意的事項,以及拆解坊間一些癌症飲食的迷思。

      主持:羅鈺文、胡志遠醫生
      嘉賓:翁家俊(澳洲註冊營養師)

      10/05/2023
    • 【醫學.人】梁偉賢

      【醫學.人】梁偉賢

      「護士是一個被祝福、有福的專業。」梁偉賢(梁SIR)從事醫護工作40多年,他覺得能夠運用知識、能力和技術,幫助有需要和在困難中的病人,是有福的。10多年前,他到印度加爾各答「垂死之家」服務,更開啟了他進行人道救援之門,自此,他多次運用護士的專業及同理心,參與海外救援工作,包括水災、風災、地震及伊波拉病毒等。梁SIR每次任務回來,都會跟同事分享,希望更多人能延續愛心使命。
      以生命影響生命,讓無助的人即使在最黑暗的一刻,都可以見到一點光。

      主持:羅鈺文
      嘉賓:梁偉賢(明愛醫院資深護師/人道救援工作者)

      09/05/2023
    • 傳染病

      傳染病

      政府於三月解除口罩令,經歷三年戴口罩生活後,市民要小心哪些傳染病呢?除2019冠狀病毒病之外,我們還要注意哪些常見的病毒或細菌?今邀請嘉賓講解幾種在香港常見的傳染病,好讓大家可以及早預防。


      主持:黃婉曼、羅英勤醫生
      嘉賓:王建芳醫生(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專科)

      03/05/2023
    • 【醫學.人】譚智勇(下集)

      【醫學.人】譚智勇(下集)

      譚智勇教授於2018年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學眼科顯微手術培訓中心,利用VR科技,加上使用動物眼或者人造眼模擬手術操作,令新一代眼科醫生得到更專業的培訓,更促進眼科顯微手術的技術發展。究竟當初譚教授為何會有這樣的構思呢?
      譚教授除了兼顧大學和醫院繁重的工作外,在國際方面,更擔任亞太眼科醫學院秘書長及行政總裁,以及亞太青光眼醫學會候任會長等要職,致力提升亞太區眼科醫生的訓練和水平。
      工作與家庭,譚教授是如何兼顧呢?在研究方面,譚教授和他的團隊仍不斷努力,希望透過眼睛檢查,及早為病人發現更多潛藏疾病,究竟是甚麼推動他不斷創新、永不停步呢?

      主持:鄭萃雯
      嘉賓:譚智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

      02/05/2023
    • 白內障

      白內障

      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退化性眼疾,隨著年紀漸長,眼內的晶狀體會變得混濁或加厚,令光線不能進入眼睛,使得視力模糊,視像變黃。近年,白內障更有年輕化趨勢,600度以上深近視、糖尿病、過量使用類固醇藥物、從事戶外工作或經常進行戶外運動,以及長時間受到紫外光照射,也會提早形成白內障。今集邀請嘉賓講解白內障的成因、先兆、症狀,有助大家及早防治﹔若然不幸患上,又有何治療方法和術後護理要注意?

      主持:蔡雪瑩、胡志遠醫生
      嘉賓:陳培文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

      26/04/2023
    • 【醫學.人】譚智勇(上集)

      【醫學.人】譚智勇(上集)

      青光眼是「視力的小偷」,患者往往在不知不覺間視野收窄,最後甚至可能永久失去視力。有見及此,譚智勇教授多年來致力研究青光眼的激光和手術治療、青光眼遺傳基因學,以及配合用人工智能的青光眼檢測等。究竟人工智能怎樣提升青光眼篩查的效率,令更多病人受惠?
      譚教授2005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多年更獲得歐美及亞太區不同醫學獎項及榮譽。譚教授又是如何與時間競賽,拯救一個又一個病人的視力,甚至改寫他們的一生呢?譚智勇教授與我們細說他的從醫之路。

      主持:鄭萃雯
      嘉賓:譚智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

      25/0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