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05/07/2025

香港大學副校長(健康)兼李嘉誠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匯聚創新力量,造福人類健康

Dr Lam ,你好:


不知不覺,又到炎炎夏日。回想今年5月,我與同事到訪英國,能夠在倫敦與你短暫相聚,實在難得。尤其當我得知你專程由劍橋趕赴倫敦,只為支持母校的環球拓展活動,我無比感動。與你交談時,仿似時光倒流,帶我重返醫學院的求學歲月。真心感謝你一直以來對母校的眷顧,你的支持與鼓勵是我們不斷向前的動力。最近,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公佈了「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港大升至歷史性的第11位。身為校友,相信你對母校的又一里程碑亦感到自豪!


今次倫敦之行,除了與你及一眾校友敘舊,我們還與正在英國進行「增潤學年」的同學見面。「增潤學年」在2016年於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推出,當年入讀的同學於2018/19學年,即三年級時正式開展其增潤之旅。計劃希望學生擴闊視野、豐富學習經歷,他們可依據自身興趣與志向,選擇到海外合作院校交流、修讀增插課程,或投身醫學研究實習。英國正是其中一個受歡迎的目的地。


同時,亦有不少同學選擇前往不同地區參與義工服務或人道工作。如今個學年,有同學前往波蘭協助受俄烏戰事影響的難民;亦有同學赴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參與志願醫療服務。正所謂:「萬卷書須讀;萬里路須行。」增潤學年自推行以來獲得廣泛好評,如今已成為所有本科生課程的必修部分。


還記得在倫敦時,我們與同學在一間很有氛圍的餐廳小聚,大家圍桌而坐,氣氛輕鬆。有同學笑言出國前連煮一碗公仔麵也不在行,短短幾個月已晉身「大廚」,煎、烤、焗、烹樣樣皆能,還會邀請其他同學聚餐。這些經歷讓他們不單學業進步,更在人生閱歷、獨立能力、溝通技巧以及同理心方面都大有提升。他們在異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圈子,互相支持,彼此成長。作為院長能夠見證這份成長,我深感欣慰。


此行英國,另一重要收穫是與多個合作夥伴會面,包括生物醫學頂尖機構Francis Crick研究所、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倫敦衞生與熱帶醫學學院(倫衞院),以及布里斯托大學等。大家就現有及未來的合作方向深入交流,促成多項新合作,不單為學生在「增潤學年」提供更多選擇,同時拓展了院校層面的學術與科研合作平台。


兩年前,我們與Francis Crick研究所合辦研討會,探討生物醫學研究的新里程碑,並特別聚焦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最近,我們的研究團隊發現全球首個「隱藏版」外周神經幹細胞,告訴我們神經幹細胞不但存在於大腦和脊髓,在外周組織例如肺及四肢都可以找到,外周神經幹細胞有很多醫學上的應用潛能,例如可以為神經系統疾病和損傷帶來再生治療的新希望,將來亦可以幫助我們評估及了解不同神經系統的發病機制、對抗衰老以至治療柏金遜症、中風等疾病方面的應用前景。


談到科研,不能不提醫學院的另一傳統——新發傳染性疾病。這項 「優秀傳統」可追溯到醫學院的前身,香港華人西醫書院首任院長,同時也是倫衞院的創辦人白文信教授。這位「熱帶醫學之父」 不單育醫造才,更為學院在流行病學研究與傳染病控制方面奠下基石。近30年來,我們一直站在全球抗疫的最前線。無論是1997年的H5N1禽流感、2003年的「沙士」疫潮、2009年的H1N1豬流感、2013年的甲型流感H7N9、2015年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以至前幾年的新冠疫情Covid-19,港大團隊都作出重要貢獻。2023年底,我們聯同劍橋大學、國際疫苗研究所共同成立「香港賽馬會環球衞生研究院」,推進疫苗研發。幾個月前,團隊已經在減活流感疫苗研發上取得突破,獲得多項專利及國際獎項。近期,我們與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港大與劍橋的聯合實驗室亦將於10月正式開幕。我們將繼續匯聚創新,加強本地與區域的防疫準備能力。


Dr Lam,相信你對母校的「優秀傳統」已相當熟悉,希望你不介意我「講古」。有時回望來時路,既是傳承,更是鼓勵。今年3月,大學最新成立了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結合醫學、牙醫、工程及理學四大學院的力量,推動醫學、工程、AI、生命科學與臨床轉化的跨界合作,並將加快研究成果的轉化,為病人及市民大眾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好處。香港目前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這個新學院的成立,正是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助力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及教育樞紐。


上次見面時,你提過想回來探訪。9月新學年開始,沙宣道又會充滿青春活力。值得一提的是,9月我們將迎來首批透過第二學位入學途徑入讀醫科的新生。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在英國完成生物醫學相關訓練,包括來自牛津、劍橋等頂尖學府。誠邀你到時回到醫學院,見證他們披上白袍,我相信你們定有不少共同話題。


近年,AI正徹底改變世界,醫學教育、科研和臨床服務也出現前所未有的變革。醫學院早於新冠疫情期間,已經運用AI與大數據追蹤疫情,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最近,AI應用更是遍地開花——例如利用「ROTA」技術推動本港首個青光眼大型篩查;開發AI虛擬病人問診平台提升醫科生的臨床能力;研發AI復康app幫助中風患者進行居家復康訓練;運用醫療級AI聽診器實時檢測心瓣疾病;以及開發全球首個準確率超過九成的甲狀腺癌診斷AI模型等。你若回來香港探訪,我會安排你與創新團隊交流,亦期待你分享英國的經驗,我們共同進步,造福人類健康。


最後,願你與家人夏日安康。期待你重返母校,一起再聚沙宣道!


澤星上  

2025年7月5日

05/07/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5 - 07
2025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麥勁生教授——香港非遺月2025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親愛的Tom:

 

自從你到外國進修,不經不覺已有好幾個年頭沒有見面了。讓我跟你談談我的近況。

 

這段日子,正職之外,我為特區政府擔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為保護及推廣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出一分力,轉眼已經五年。2025年對香港非遺保育來說是一個新的里程碑,皆因本年六月舉行首個「香港非遺月」。我很想藉著這個特別的日子,與你分享非遺保育的價值、挑戰與展望。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早於2003年締訂,成員國至今已經有184個,在你身處的地方肯定亦都受到重視。非遺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是各社區、群體(或個人)的生活所產生出來的社會實踐、觀念、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和文化場所,形式可說是多元化的,而且世代相傳,會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轉化,生生不息,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身份認同感和持續感。你在西貢長大,應該看過客家麒麟的表演吧。遇有喜慶,客家麒麟就會出場,求風調雨順,各人家宅平安。世紀以來,香港社會改變了很多,但麒麟仍然守護著他的社群。

 

香港的多元文化背景孕育多樣性的非遺項目,包羅萬有,用俯拾皆是來形容絕不為過。有一些你早有較深刻的瞭解,好像粵劇和南音,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等,另一些已經與你的生活密不可分,就如港式奶茶製作技藝、木傢俱製作技藝、涼茶和傳統曆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這些非遺,不僅是對文化根基的珍視,也是對未來世代的責任。

 

我特別想跟你講一下香港非遺的地緣特質。雖然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分佈在不同的區域非遺項目,反映該地區或社群的特質、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等,而這些元素又往往賦予該地區及社群一種身份認同,加強彼此間的聯繫。我一再跟你說非遺和身份認同的關係並無誇大。你可以看到每到一些地區的傳統儀式和節慶,例如:天后誕、洪聖誕、太平清醮,整個地區的人士,包括部分已遷離該地區的人士都會趁機眾首一堂,共同策劃節目,一起歡渡節日,身處當中的人都強烈感受到自己是群體的一部分。我所說的身份認同感相信你會明白吧。

 

如你現時身在香港,你就會享受到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的「香港非遺月」。這一場文化盛會正是呼應非遺的多元性和地區性,透過舉辦一系列的精彩活動,包括考察活動、嘉年華、同樂日、展演、高峰會、講座及工作坊等,讓市民及旅客認識香港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我有幸作為開幕典禮的主禮嘉賓,於當日短短半小時的典禮上已欣賞了南音演唱、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舞獅及英歌表演。典禮過後參觀場外的非遺嘉年華,更是目不暇給,長洲飄色及舞龍巡遊、太極和詠春的示範、龍船舞、各式各樣的互動攤位涵蓋潮州話、舞瑞獸體驗、毛筆製作、灰塑、花牌紮作技藝等。

 

我知道非遺辦事處為「香港非遺月」打造的「非遺精華遊蹤」,精選及推介六個地區,包括油尖旺、荃灣、大埔、沙田、東區和離島區。公眾可參加非遺考察活動,深入這些地區,探索與非遺有關的豐富又多元的傳統手工技藝或文化項目,真正感受到「香港處處有非遺」。

 

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遷,以及人口流動,非遺在不斷演變及再創造,過程中也面對不少挑戰。為此,政府於近十多年來投放更多資源於保護、研究、教育及推廣非遺,由2015年成立的非遺辦事處統籌,已經做出可觀的成績。2014年公佈的首份非遺清單和2017年公佈的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已經于2024年更新。特首的《施政報告》更明確指出要推動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以及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今年首創的「香港非遺月」,透過建立「品牌式」平臺,加強市民及旅客對非遺的認識,亦鼓勵他們親身參與及體驗非遺的文化內涵及樂趣。

 

除了政府的推動,社區和公眾的參與傳承保護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2024年《施政報告》亦提出每年檢視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傳承人,並舉辦不少於30場傳承、培訓、推廣和文化交流活動。而2019年開始的「非遺資助計劃」也推動本地社區人士及團體,共同參與非遺的保護、研究、傳承、教育及推廣工作。此外,也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網絡平臺、社交媒體、人工智慧、虛擬實景等等的技術,協力記錄及推廣非遺,讓更多人接觸到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擴大其影響力,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非遺的保育工作。

 

你和我都是讀歷史的,當然明白文化傳承和一個民族發展的關係。你不在香港,未能親身參與「香港非遺月2025」,但資訊普及的今天,即使遠隔重洋,稍後定有方法一睹盛況。我希望你欣賞這些節目的同時,重新思考非遺的價值與意義,和我們承傳文化的責任。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可以再跟你呷口咖啡,面對面詳談!保重!

 

你的老師

麥勁生

2025年6月14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14/06/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