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
最近好嗎?數年前,原本相約在溫哥華聚一聚,但因疫情不得不取消。其後我接任香港國際航空學院校長一職,工作繁忙,始終未暇成行,只能透過視訊與你聯繫,至今仍未能當面一晤,實在遺憾。
說起香港國際航空學院,你離港多年,或許感到陌生,但這正是香港航空業近年來一項極具意義的發展。我在航空業多年來的工作,見過行業高低起伏,相信若要讓本地航空業穩步前行,唯有建立屬於香港自己的航空人才培訓網絡,方能在面對未來挑戰時具備更強的韌性與競爭力,並帶動香港及區域航空業的可持續發展。香港國際航空學院作為本港首間民航學院,正是為此而設。自2016年成立以來,我們開辦多項獲國際認可及認證的航空相關課程,致力培育青年、提供拓展事業機會,並矢志發展成為世界級的民航培訓中心,為航空業建立穩定而優質的人才儲備。
疫情期間,全球航空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許多資深從業員因行業停擺而離職或轉行,導致嚴重的人才流失。但低谷過後,香港以至區域的航空業再度昂首闊步,充滿機遇。根據飛機製造商的預測,未來20年全球將需要額外67萬名機師及70萬名飛機維修人員 。僅中國內地與東南亞地區,這兩大專業領域的人才需求便超過40萬人。因此,航空學院肩負起育才留員的重任,致力培訓各範疇的專業人員,增強本地航空業的軟實力。
你清楚知道,我多年來都希望培訓更多本地優質機師,而我這個希望快將迎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航空學院2023年開辦《見習機師培訓課程》,至今已開辦了7班,正在培育超過120名本地民航機師,下個月即將迎來第8班學員。而首班學員已進入課程的最後階段,快將畢業,我非常期待他們正式成為民航機師。也許,你下次回來的時候,就是乘坐他們駕駛的航班。
不知不覺,我在航空業工作已經超過40年。多年來,接觸到行業各範疇的同僚,儘管大家的崗位不同,但奮力向前的決心卻是大同小異。現在身為香港國際航空學院的校長,我更深刻體會到,我們的責任並非止於知識傳授與技術訓練,更要全面提升航空業界的專業精神與國際視野。因此,學院一直持續優化課程的闊度和深度,讓不同階段、不同背景的人才,都能按志趣與所需,規劃屬於自己的航空業生涯。
學院今年將推出與英國一所著名大學合辦的《航空管理榮譽理學士》銜接學位課程。這課程意義深重,不但滿足了航空業同儕可留在機場島深造的殷切期望,更完整了學院的升學階梯,提供清晰的路徑。不論是有志加入航空業的高中畢業生、或已是航空業的同儕,都可以拾級而上,由《航空營運文憑》,升讀專業文憑課程,再銜接到學位課程,大約五年時間便可取得大學學位,期間更可賺取工作經驗,有助事業更上一層樓。
與此同時,學院繼續與本地及海外著名學府合辦高等學歷的課程,為業界提供留港深造的機會。例如,我們將於今年9月開辦《航空安全管理高等碩士》課程,這是我們與法國國立民用航空學院合辦的第二個項目。課程獲國際民航組織及法國民航局支持,我相信能凝聚香港、以及「一帶一路」國家的航空專才,培養具戰略視野與實務能力的領袖,以更具前瞻性的觸覺,帶領各國提升航空安全。
航空學院校長這崗位,令我對「學無止境」更有深切的體會。人人都應有一顆好學向上之心,時時充實自我。今時今日的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尤其近年香港與內地積極發展「低空經濟」,為航空業注入嶄新動能。我和學院及業界都要與時並進,學院將參考國際與內地的經驗,籌劃相關課程,希望培育能掌握低空技術、管理與創新應用的未來航空專才。上月,我亦到訪了上海中國商飛公司,並進行了工作座談,希望能把國產客機C919的維修培訓帶來香港。
面對未來,或許會存在不確定性。但我仍記得曾與你分享過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一句話:「當諸事不順時,記住,飛機總是逆風而行的,而不是順風起飛。」願我們都繼續懷著這份熱忱,逆風而上,飛向更高遠的未來。
祝身體安康,盼你我早日相聚。
天柱
2025年7月12日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親愛的照顧者們:
你們好!
提到養老,在熟悉的社區和家中安享晚年一直是大家的共同目標,所以「居家安老」可以說是最能凝聚社會共識的議題。作為普通市民的你我,相信大家都想過要如何為自己及家人實現居家安老。試想像自己退休後,可以在家中與家人一起看看電視、談笑風生,這個畫面可能正是共聚天倫的最佳寫照。
可惜的是,我們往往太遲才意識到家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的照顧。最常見的例子是家人不慎跌倒,留院觀察一段時間後,他們的身體機能就開始明顯下降,而我們慣常的應對方法就是「聘請外傭貼身照顧」或「尋求社區家居服務」,這些做法無疑是亡羊補牢、後知後覺。值得反思的是,在他們跌倒之前,仍能活動自如的時候,我們能否採取更前瞻的措施,讓他們繼續獨立自主生活,延遲身體機能的衰退?其中關鍵在於思維模式的轉換:我們要由「事後補救」轉向「事前預防」,由聚焦於照顧服務,變為討論如何改善家人的居住環境。唯有及早準備,才可以讓家人實現居家安老。
香港正在經歷「雙老化」的挑戰——即人口老化與樓宇老化並存。許多長者居住在老舊建築中,家居環境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有些大廈沒有升降機,只有陡峭的樓梯,有些則有狹窄的走廊,長者稍有不慎會容易發生意外,跌倒和滑倒的後果不容忽視,這些設計為長者的生活帶來了不便和風險。衛生署數據顯示,於家中跌倒事件佔所有跌倒事故的41.5%。因此,及早關注居家安全,積極規劃空間改造,實為預防意外、投資長遠健康的必要策略。
所謂家居改造,又叫家居環境改善或適老化家居改造,乃指系統性完善居住環境的工程,其標準流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實施。首要階段為家居安全評估,由註冊職業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進行居家實地勘察,綜合診斷環境風險點與長者身體機能需求;其次進入設計方案的階段,由設計師或相關專業人士根據評估報告,制定個人化改造方案並繪製施工圖則;隨後展開工程執行階段,由裝修工程團隊嚴格按設計方案施工;最終進入成果驗收階段,由專業團隊偕同住戶進行驗收與使用評估。
單單聽這個過程,你們或會覺得家居改造流程繁瑣、費時失事,其實大家可以依實際需求彈性選擇改造方案。有些簡單改造項目如加裝扶手、平整地面高低差、增設夜間照明系統等,經職業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後多為當日即可完成,無需另請裝修團隊上門。而針對複雜家居改造個案,現時本港有多項政府或社福機構提供或資助的家居改造計劃可供市民申請。例如,公屋市民可選擇由房委會提供的「單位改裝、調適工程」計劃,或由房協提供的「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
我明白你們或會對家居改造產生的費用有所顧慮。不過,家居改造並非每次都需要全流程推進,邁出家居評估的第一步,從了解我們所居住的環境開始,這一步就已經具有預防價值。此外,政府現有長者醫療券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是可用於使用物理治療師或職業治療師服務的,大家應該好好善用現有資源,就居住環境的安全尋求專業意見。研究指出,透過家居改造,消除家居的安全隱患,住戶的跌倒風險大減逾3成,更可以減低使用醫療服務的機率,從而節省醫療開支。我知道我們的家人不少會待醫療券臨屆有效期才倉促使用,與其如此,我們不如及早預約評估服務,透過專業診斷掌握家居安全狀況,相信研究實證,為家人的健康未雨綢繆。
我們將來亦會成為銀髮族,我相信大家都希望退休後都可以獨立自主地生活,居家安老可以說是我們共同的願景。家居改造表面上只是對居住環境的追求,但實際上是維持生活自主的重要一環。雖然身體的衰老是難以逆轉,但透過完善居住環境,我們可以減慢衰老的速度,盡可能延長活動自如的時間,讓我們以及我們的家人活得長壽,同時活得健康。當下我們為家人鋪設的每塊防滑地板、安裝的每支扶手、改造的每寸通行空間,實則是以一步一腳印實現「居家安老」的共同目標。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
周嘉俊
2025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