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鳳萍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7/07/2024

網上直播完畢稍後提供節目重溫。 Archive will be available after live webcast


童樂居的小朋友:

 

 兩年半前,我曾經和你們分享過,香港政府準備立法加強保護兒童,新的法案《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終於在2024年7月11日經立法會審議並通過。

 

《條例草案》把兒童定義為18歲以下人士,指明社會福利、教育及醫療衞生界別的25類人為強制舉報者。他們如果在工作過程中有合理理由懷疑兒童遭受嚴重傷害或面對遭受嚴重傷害的實際風險,必須在切實可行的範圍內盡快舉報。違反規定的最高罰則為監禁三個月及罰款50,000元。

 

為配合《條例》生效,政府會為強制舉報者提供培訓,擬備實務指南,協助他們識別目標個案,及早識別、舉報和介入,同時也減少濫報的情況。此外,政府亦會增加兒童住宿照顧服務名額,在有需要時提供緊急安置。政府設立了18個月的準備期,意味着條例要待2026年1月才能生效。

 

 立法源於2018年5歲女童「臨臨」被親父和繼母虐待致死事件中,有關學校知悉事件但沒有即時舉報。 2021 法庭就案件判罪後,時任勞工及褔利局局長表示將訂立「沒有保護罪」,最快一年後立法。同年發生童樂居虐兒事件,理應保護兒童的從業人員亦犯下虐待兒童的法例。政府表示研究強制舉報虐兒條例。法例終於在今年七月通過,但仍然要等18個月才執行。由2018年發生慘劇至2026年執行新法,歷時八年實在太長了。

 

無論如何,保護兒童方面總算走多了一步,你們會感覺安全多了嗎?

 

條例有一些爭議的地方,已經討論,我只就數項公衆忽略的重點,作一些提醒。

 

《條例》針對虐待或疏忽照顧兒童的是其管養、看管或照顧者,在一般討論甚至在社會福利署提供的實務指南和網上課程,重點偏向父母作為虐待或疏忽照顧兒童的可能性。然而照顧者亦會包括學校、老師、兒童院舍社工、醫護人員等。若兒童在學校受欺凌,校方作為照顧者,應否被舉報 ? 社會福利署提供的實務指引包括一般性的原則,但對困難個案的處理,社會福利、教育及醫療衞生界別的從業人員將面對更加複雜的情境,實務指引並未能充分反映。

 

至於培訓方面,由單一部門提供課程, 難以配合25類專業從業員的工作環境,並針對具體操作。由其是及早識別方面,一位放射治療師需要和能夠具備識別虐兒的能力,有別於兒科醫生。我曾經為兒科醫學生提供培訓,他們的準備工作會較其他的醫護人員好。那麼25類專業從業員的培訓需要差異甚大,中央廚房式的訓練,能針對工作需要嗎?

 

條例註明在工作過程中有合理理由懷疑,必須在切實可行的範圍內盡快舉報,此處留有極大的詮釋和爭議的空間。25類專業從業員的工作過程、切實可行範圍均異,誰去定奪?可以想像當真的有從業人員被告,在法庭審訊時,法庭亦須傳召有關專業團體作證,去確認相關專業的工作過程、切實可行的範圍具體操作是什麼?結果可能是難以針對疏忽舉報的人員入罪,亦會造成從業人員的困擾。

 

條例的另一爭議是有關罰則方面,是太輕或太重?  在亞洲,強制舉報虐兒的措施在日本和南韓主要是透過宣傳,要求專業人員舉報虐兒事件,但沒有明確的罰則。在台灣亦有強制舉報虐兒的措施,罰則主要是罰款,未聽聞有判監的情況。因此相比之下,香港的罰則頗為嚴重。其實不論是判監三個月或三日,對專業人員的執業資格已經造成巨大影響,我認為重點是在法庭判案之前,應該交由有關專業團體,按其專業操守及程序處理。

 

針對上述各項問題,我相信25類專業從業員均有所屬的專業團體,應該由專業團體制定條例的具體執行措施。專業團體有其專業操守,他們可以將舉報虐兒納入專業操守的範圍,提供具體定義、執行指引、判定專業操守的機制及原則、按違規的程度定立相關罰則,嚴重違法的個案,則可以轉介至法庭處理。專業團體亦可以針對相關專業人員的工作環境,提供針對性的培訓,而並非由中央廚房式的統一處理。對各個專業人員而言,若有足夠的指引和培訓,而自己所屬的專業團體,按照其工作情況作出判斷,他們亦會心服口服,減少無所適從的感覺。

 

我認為未來18個月政府應該與相關的專業團體討論執行措施,提供足夠的資源,由專業團體提供指引和培訓,制定專業守則,如是者,總比每一次事件出現時,直接進入司法程序。

 

保護兒童和預防家庭暴力,需要清晰全面的政策,並非單一措施例如強制舉報,就能解決這些重大的問題。當然,能向前走出一步,亦是非常重要,但政府要改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不能等每次發生慘劇時,就拿出一項新的措施,花若干年的時間,才能制定執行,再等到下一宗慘劇時,又再探討其他措施。其實20年前我已經提出了一籃子保護兒童和預防家庭暴力的建議,提交了報告給政府。政府可以主動探討和制定一個全面性的政策,有效地保護兒童和預防家庭暴力。

 

童樂居的小朋友們,我相信你們、家庭、專業人員和政府,都有共同願景,相關的專業人員,亦會盡一分力,希望你們可以在安全、信任的環境下成長!

 

陳高凌教授

2024年7月27日

 

重溫

CATCHUP
05 - 07
2024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兒童發展配對基金」及「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主席——新知識型社會人才需多元 系統化職場教育刻不容緩

主持人:張鳳萍

家榮同學: 

下星期DSE放榜,令我想起早前你與一群中六學生,考完DSE後便參加我們的Y-WE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記得後來你與我分享你的得着,你說工作體驗不但開闊了你的視野眼界,對感興趣的行業性質、門路、晉升途徑都更加清晰了解,更開始建立人脈。當時我覺得,眼前看到的,就是一個對未來充滿自信、希望、衝勁的人才。

現今世界競爭激烈,全球各地都爭奪人才。爭奪外地人才來港,海納百川,當然是好事。問題是,社會可以如何進一步去栽培本地土生土長的新生代,讓他們都可以成為各行各業的人才,增加本地人力資源的新動力呢?

這裡涉及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我們怎樣定義「人才」? 

每年DSE放榜,媒體往往聚焦於少數被冠以「狀元」稱號的優異學生。為何時至今日,社會上的目光還是局限於考試成功的「狀元」?我相信,這是因爲傳統社會觀念把「人才」與學業成績掛鉤,覺得讀「神科」,將來成為醫生、律師、科技等專業人士,才是人才。其實,現今知識型社會越趨複雜多變,並非單純以學位掛帥,不同行業都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行行都可以出「狀元」。隨便舉例,如廚藝、運動、創意設計、音樂文化、創意行業等,這些講求特別技能的工作,只要年輕人有志投身,一樣可以出人頭地,成為社會的人才。 

我投入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的青少年發展工作已經超過十年,接觸了幾千名香港基層高中學生。他們各有天賦、特質、專長、志趣和才華,當中當然有不少尖子學生。讓我嘗試將他們簡單歸類  :  第一類是很清楚自己的職志方向,即使學業未如理想,也好有方向地向著目標進發。第二類學業成績不錯,但對職志未有濃厚興趣,對未來方向仍然相當迷惘。第三類則學業成績較為欠佳,往往備受忽略,自信不足,處於競爭弱勢的一群,擔心日後升學或投身職場時難以找到自己合適的工作。 

但是多年以來 , 我們見證到無數同學及早找到職志方向,及早在有興趣的行業浸淫,同時,同步選擇 攻讀有興趣的心儀學位,他們一樣都可以成功。當中,有在律師樓實習的法律界新秀,有立志技身酒業的未來品酒師,有愛人心滿瀉、無懼環境骯髒的動物護理師,有立定志向要服侍病人的未來白衣天使。這些同學當年的成績都不一定是名列前茅,但他們都是多不勝數的未來社會人才實例。 

我深信:如果社會能夠幫助年輕人及早找到自己的興趣、潛能和職志方向,又能夠為他們創造扶育他們的機會和環境,他們每一個都是可造之才! 

Y-WE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是一個成熟、機制完善的扶育青少年計劃。計劃自2014 年開展以來,感謝政府以及四百多家企業的鼎力支持,為二千多名基層高中生,提供涵蓋七十二個不同行業的工作體驗工種和崗位,讓高中生於正規課堂以外,及早接觸社會,在職場歷練,從中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潛能,立定職志方向,爲未來打拼。 

Y-WE並非一個單一活動,而是一個有系統、有標準、行之有效、可持續運行發展的職場教育工程。我們對參加計劃的高中生,從不問學業成績,只關心他們的興趣潛能、強項,是否得到應有的發揮。我們除了爲參加的同學提供職場前培訓外,亦幫他們精準配對到感興趣的行業,親身在職場體驗,還為參加的企業、同學的父母、社工、老師,以及義務職志導師提供能力建設培訓,保證全程銜接。參加者實習期間,義務職志導師會一路支援。實習完成後,更會有反思會讓他們分享經驗,沉澱學習所得。整個過程,由參與到結尾檢討,我們都會全面顧及,自我完備。希望幫年輕人發掘潛能、建立職志方向。 

更令人可喜的是,多年以來,無論參加的學生或提供機會的企業或機構,對Y -WE工作體驗計劃的整體滿意度均超過 96%。完成Y -WE計劃的同學,獲得公司馬上延聘的比率,更穩步上揚。今年暑假已經出勤的同學的延聘率,更接近 40%。這不僅是對每位參加Y -WE計劃的同學帶來極大的肯定和鼓舞,也證明Y -WE是個可行的,完備的,有實質成果,有利於各行各業發掘人才的計劃。我們希望Y -WE計劃這一道橋樑,能夠帶領更多同學走向發揮所長的職場世界。 

今天全港都在關心「輸入外勞」問題,但我們相信,人才就在香港!香港的潛在人才資源本身就非常豐富。我期望社會要突破舊有思維,不再局限於藉著傳統教學模式來提拔人才,要開發更多角度、方式。 

家榮,我衷心祝福你DSE成績美滿。但請謹記,無論成績如何,考試從來都不會、亦不應該「定生死」,考入大學與否,更與人生成就無關。條條大路通羅馬,我相信經歷過Y-WE計劃栽培的你,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向。 

但願社會各界都與我們一起,栽培下一代。今天肯播種,明天香港就有龐大的本地人才庫,而且源源不絕。

 

陳龔偉瑩

2023年7月15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15/07/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