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14/09/2024

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 關志健——固本培元 推動傷健職場共融

黃老闆您好:

謝謝你們早前撥冗出席我們舉辦的 DEI@WORK 共融在職場培訓活動!我留意到您與同事們十分投入參與「真人圖書館」的交流環節,而其中一位同事更提到:「沒想到殘疾人士也可以如此思考敏捷、活潑精靈!」
在剛剛過去的巴黎殘疾人奧運會上,香港代表隊奪得3金4銀1銅的佳績。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患有肌肉萎縮症的運動員何宛淇在混合雙人賽中奪金時說過的一句話:「只要相信,是沒有不可能的。」無論獲獎與否,運動員們都展現出堅毅的鬥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其實,殘疾人士的舞台不僅僅是四年一度的殘奧會,他們當然也可以在職場的舞台中發揮所長。可惜的是,許多僱主、員工常常都低估了殘疾人士的能力。當提到「殘疾人士」,很多老闆就會聯想起「他們需要被照顧」;即使相信殘疾人士能夠工作,也會誤以為他們只能留在庇護工場。香港勞動人口不足,一些公司需要聘用外勞,不過礙於種種的不理解,他們的腦海裡從未有一絲聘用殘疾人士的念頭。
針對這個現象,我與八間社福機構聯手推動 DEI@WORK(共融在職場) 運動。剛開始時,不少朋友問:「你經常提到DEI@WORK,但到底它是甚麼呢?」DEI 其實是Diversity(多元)、Equity(公平)及 Inclusion(共融)三個詞彙的縮寫;而DEI@WORK K(共融在職場)運動則是將 DEI 概念應用於職場,主張企業在工作場所中實踐「多元共融」,協助殘疾人士融入職場。
通常,我們會理所當然地期望員工能夠適應種種工作環境的要求。然而,每個人的背景及需要都不盡相同——如果我們的工作崗位及設備僅為多數人或所謂「主流」的需要而設計,那些與「主流」有所不同的群體便可能會被社會忽略。以殘疾人士為例,若主流社會對他們的狀況和需要缺乏了解,便會不自覺地將他們排斥在職場之外。這種情況不僅會讓殘疾朋友失去機會,還將浪費社會上寶貴的人才資源。
隨著融合教育的推動,殘疾人士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幅增加。2023/24年度,喺各大專院校就讀嘅學生中,有4,190名係殘疾學生,較五年前嘅2,289名增加八成。 同樣地,隨著輔助科技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工具能幫助殘疾人士克服障礙,例如:現在有公司研發出「字幕眼鏡」,可以將聽到的聲音即時轉成文字,顯示在鏡片上,讓聽障人士能「看到」別人說什麼,從而克服溝通障礙;網上會議平台也使行動不便的人士可以在家工作,以及進行工作會議。
當今社會對ESG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職場共融及殘疾人士就業等議題也日漸受到關注。ESG 包括「環境」、「社會」及「管治」三大範疇,企業往往在「E」與「G」方面做得很棒,但對其中的 「S」,即「社會」部分,似乎總是缺乏具體行動——可以大膽地說,在推動殘疾人士就業方面,香港仍然停留於「口號階段」。不少企業主要通過捐贈或組織企業義工來關懷弱勢群體,但鮮有有實質行動推動殘疾人士共融就業。
即使企業管理層願意聘用殘疾人士,若缺乏配套,其實都並不足以真正實踐傷健共融。許多企業內的主管和同事,普遍對殘疾的分類未必了解,更遑論懂得如何與殘障人士溝通和相處。由於缺乏足夠的認識,許多主管自然會對在聘用殘疾人士方面裹足不前,生怕遭到前線同事反對。因此,即使有僱主真的想踏出一步聘用殘疾人士,往往也無從入手。
那麼,如何才能在職場上達到真正的傷健共融呢?首先,我們需要為公司全體員工提供培訓,讓他們對殘疾人士的需要及特性建立基本的認識,澄清常見的偏見。這樣可以避免因同事了解不足而造成的恐懼和誤解。另外,管理層亦應制定明確的傷健共融政策,將共融制度化,從招聘程序開始確保公平對待每一位求職者。制度化的好處在於,即使有心推動共融的同事離職,整體的共融措施仍能持續推行,不會受到阻礙。最後,企業亦可邀請合適的社會福利機構提供專業支援,讓企業進一步了解殘疾人士的需要和相關的資源。透過這些方法,更可能使企業逐步建立傷健共融的工作環境。
我的團隊曾走訪不同的學院,與學生們分享如何與殘疾人士建立良好互動的實用技巧。在一次活動中,有商學院的學生在聽過我們的講解之後,直截了當地問了我們一個問題:「與其要多花功夫學習,何不索性聘請『正常人』呢?」年輕人不虛偽,如此直率的提問,反而值得欣賞。這跟很多公司主管取易不取難的心態相似。
但其實,學習和殘疾人士相處,並不是複雜的一件事,不會額外花員工太多的時間與精力。您看,現在不少企業主管都開始學習與「00後」出生的員工合作共事之道,希望能有效地跟新一代合作,善用年輕人的創意。同樣地,當企業只要願意踏出一步,嘗試掌握與殘疾人士共事的法門,便能擁有更廣闊的人才庫,讓人才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力。
我曾經與一家大型餐飲集團合作推行一個共融就業計劃,安排一群殘疾人士到該集團旗下多家餐廳工作。那次的合作過程非常愉快,還成功安排許多殘疾人士就業。當我們與集團主管會面、正想開口道謝之際,他們已經急不及待地向我們表達感謝,認為這些新員工有效地緩解了餐廳人手緊絀的情況。這豈不正是「創造共享價值」嗎?
要改變根深蒂固的觀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們並不怪責企業對殘疾人士的認識不足:畢竟許多僱主和員工其實從未接受過相關的培訓。不過水滴石穿,透過各方共同努力推動共融的理念,終有一天能為社會帶來改變——「只要相信,是沒有不可能的」。
關志健
2024年9月14日

14/09/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7 - 09
2024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環保協進會總幹事邱榮光——深度生態文化旅遊的景點已就位 仍需配套及文化傳承

親愛的 Chem 妹,我尊敬的中學老師:

以往你教導我學習,數十年後,這次我帶著你和兒孫去遊香港,很榮幸之餘,也帶給我很多回憶和感受。

還記得我從小學升上中學的時候,心中充滿著興奮,期望可以學習到香港的地理環境,探究自己居住的土地是怎樣形成的,是火山區? 還是海底升上來的呢? 是如何提供了深水港口和地形,讓香港人今天居住和生活在其中。

可是,初中時的地理課程竟然是學習遠在一萬公里外的澳洲和新西蘭,心想自己身邊的東西還未曾認識,為什麼反而去學習可能一生也不會踏足的地方呢?

其實我們生活的香港土地非常有趣,約6千萬年前火山處處,地面上的六角柱石一直伸延到海底,也有些島嶼是從海底下升上來的。大家看看環繞著我們的高山低谷,思想一下他們形成的過程和他們的將來,都已經是一個非常有趣和充滿幻想的課題了。

石頭會不會唱歌?頑石會不會點頭?我尚未見過,老師妳見過嗎?但肯定的是,每一個地質地貌,每一塊石頭都在述說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獨特經歷。就好像每一個人,沒有平凡的人,每個人也有他獨特的地方,不平凡的故事。

香港能夠成為170個世界級的地質公園之一,當然有他的過人之處,而這個充滿興趣和幻想的地方,就近在咫尺。

因此,我計劃了行程,從吐露港出發,看馬屎洲的億年岩石,荔枝莊的洗衫板沉積岩,東坪州威化餅般的頁岩,黃竹角嘴的鬼手岩,鴨洲的侵蝕鴨眼洞,曾經漫山桔子樹的吉澳,復育的鄉村荔枝窩,還有剛開放的沙頭角。

行程很豐富吧,但停一停,今次暫且押後一下,我們先照顧妳的孫女兒更加想看的東西吧。

而這個行程可以留作為妳再次回來遊覽的好藉口。

在這封信中,我想和老師妳揭秘我們的一次的對話,相信妳未必記起,但這件事情對我一生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記得有一次化學科測驗後,你叫我去校務室,把我拉到一個角落,用手搭著我的肩膀跟我說,「榮光,你測驗中的答案很多都是對的,但其中一個錯的答案很奇怪,竟然和你鄰座同學的錯誤答案,錯得完全一樣」。

當時自己心知不妙,要受罰了。 

但老師妳向我溫柔地說,「有不明白的,隨時來找我,我相信你可以有進步的,只要有自信心,我相信你能夠做得到。」有的時候,鼓勵比責備來得更加有效,我從那一刻開始,我再沒有「出貓」,我更加努力和認真地學習。後來在工作上,和教學上,我盡力鼓勵同事和學生,相信他們會進步,和發揮每個人的潛質和長處。相信這也源自你的影響。

所以當我知道妳孫女兒很想去看蝴蝶時,我便和你們去到大埔的鳳園蝴蝶保育區,那裡有著香港220多種的蝴蝶,香港九成的蝴蝶種類也曾經在那裡出現過。看見你孫女兒的興致勃勃,投入和集中,我特别示範如何標籤蝴蝶,解構我們如何找到和分辦一只從日本飛行到香港的蝴蝶。希望我也帶给妳孫女兒一個一生難忘的經驗,和一點鼓勵。她有可能成為將來的生態專家呀!

還好妳仍然有空檔,我把握機會和你去了大嶼山,暢遊香港威尼斯之稱的大澳,你們仍然驚訝那些棚屋群落和欣賞那友善的社區吧。記得你家人看到那幾里長的長沙沙灘,有點難以置信,還疑問為什麼沒有酒店或渡假村,讓市民和遊客可以享受這美景呢。

香港有意發展深度的生態文化旅遊,好像烹調一般,有用的景點都在位了,並且豐富和多姿多彩,配合起基建配套,暢達的交通運輸,再加上知識和文化上的傳承,就好像老師你教導我,我又鼓勵妳的孫女兒一般,是珍惜和傳承,才能煮出佳餚美食。

香港有著200多個離島,香港土地接近一半是郊野公園,有著很多風景優美的行山徑,又有700 條充滿歷史文化的村落。下次回來,我們可以登山下海,遊覽南丫島,長洲,坪洲等。妳要多預留時間呀。

而說回中學時地理課中的新西蘭,在畢業後30年,終於去了一趟 !

祝你新年蒙福 ! 健康和愉快!

 

你的學生

邱榮光

甲辰龍年大年初一

香港電台第一台

10/02/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