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Tom:
自從你到外國進修,不經不覺已有好幾個年頭沒有見面了。讓我跟你談談我的近況。
這段日子,正職之外,我為特區政府擔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為保護及推廣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出一分力,轉眼已經五年。2025年對香港非遺保育來說是一個新的里程碑,皆因本年六月舉行首個「香港非遺月」。我很想藉著這個特別的日子,與你分享非遺保育的價值、挑戰與展望。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早於2003年締訂,成員國至今已經有184個,在你身處的地方肯定亦都受到重視。非遺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是各社區、群體(或個人)的生活所產生出來的社會實踐、觀念、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和文化場所,形式可說是多元化的,而且世代相傳,會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轉化,生生不息,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身份認同感和持續感。你在西貢長大,應該看過客家麒麟的表演吧。遇有喜慶,客家麒麟就會出場,求風調雨順,各人家宅平安。世紀以來,香港社會改變了很多,但麒麟仍然守護著他的社群。
香港的多元文化背景孕育多樣性的非遺項目,包羅萬有,用俯拾皆是來形容絕不為過。有一些你早有較深刻的瞭解,好像粵劇和南音,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等,另一些已經與你的生活密不可分,就如港式奶茶製作技藝、木傢俱製作技藝、涼茶和傳統曆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這些非遺,不僅是對文化根基的珍視,也是對未來世代的責任。
我特別想跟你講一下香港非遺的地緣特質。雖然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分佈在不同的區域非遺項目,反映該地區或社群的特質、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等,而這些元素又往往賦予該地區及社群一種身份認同,加強彼此間的聯繫。我一再跟你說非遺和身份認同的關係並無誇大。你可以看到每到一些地區的傳統儀式和節慶,例如:天后誕、洪聖誕、太平清醮,整個地區的人士,包括部分已遷離該地區的人士都會趁機眾首一堂,共同策劃節目,一起歡渡節日,身處當中的人都強烈感受到自己是群體的一部分。我所說的身份認同感相信你會明白吧。
如你現時身在香港,你就會享受到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的「香港非遺月」。這一場文化盛會正是呼應非遺的多元性和地區性,透過舉辦一系列的精彩活動,包括考察活動、嘉年華、同樂日、展演、高峰會、講座及工作坊等,讓市民及旅客認識香港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我有幸作為開幕典禮的主禮嘉賓,於當日短短半小時的典禮上已欣賞了南音演唱、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舞獅及英歌表演。典禮過後參觀場外的非遺嘉年華,更是目不暇給,長洲飄色及舞龍巡遊、太極和詠春的示範、龍船舞、各式各樣的互動攤位涵蓋潮州話、舞瑞獸體驗、毛筆製作、灰塑、花牌紮作技藝等。
我知道非遺辦事處為「香港非遺月」打造的「非遺精華遊蹤」,精選及推介六個地區,包括油尖旺、荃灣、大埔、沙田、東區和離島區。公眾可參加非遺考察活動,深入這些地區,探索與非遺有關的豐富又多元的傳統手工技藝或文化項目,真正感受到「香港處處有非遺」。
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遷,以及人口流動,非遺在不斷演變及再創造,過程中也面對不少挑戰。為此,政府於近十多年來投放更多資源於保護、研究、教育及推廣非遺,由2015年成立的非遺辦事處統籌,已經做出可觀的成績。2014年公佈的首份非遺清單和2017年公佈的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已經于2024年更新。特首的《施政報告》更明確指出要推動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以及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今年首創的「香港非遺月」,透過建立「品牌式」平臺,加強市民及旅客對非遺的認識,亦鼓勵他們親身參與及體驗非遺的文化內涵及樂趣。
除了政府的推動,社區和公眾的參與傳承保護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2024年《施政報告》亦提出每年檢視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傳承人,並舉辦不少於30場傳承、培訓、推廣和文化交流活動。而2019年開始的「非遺資助計劃」也推動本地社區人士及團體,共同參與非遺的保護、研究、傳承、教育及推廣工作。此外,也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網絡平臺、社交媒體、人工智慧、虛擬實景等等的技術,協力記錄及推廣非遺,讓更多人接觸到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擴大其影響力,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非遺的保育工作。
你和我都是讀歷史的,當然明白文化傳承和一個民族發展的關係。你不在香港,未能親身參與「香港非遺月2025」,但資訊普及的今天,即使遠隔重洋,稍後定有方法一睹盛況。我希望你欣賞這些節目的同時,重新思考非遺的價值與意義,和我們承傳文化的責任。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可以再跟你呷口咖啡,面對面詳談!保重!
你的老師
麥勁生
2025年6月14日
*標題由編輯所加
親愛的:
我寫這封信的時候,人在旅途中,雖然只離開香港一個多星期,但已開始思念許多香港的事情,例如香港的餐廳和食物!我是唸建築和藝術史出身的,但二十多年來我致力研究文創產業,故此對文創和城市發展這個議題一直很感興趣,尤其是在旅途中看到不同城市與在地文創的互動發揮出不同的魅力,讓我不斷反思香港的情況,近年市道低迷,有部份商場遊人冷清,是我們的城市發展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文創走到了末路?
就以香港人最喜歡去旅遊的日本為例,每個城市都會有吸引人參觀的文化古蹟、現代建築、博物館、展覽和表演活動、店街、商場以及不可缺少的美食等,如更有特別的主題節慶或會展,則其受歡迎程度會更高。假如一個城市在這些項目每項都拿上及格的分數,理論上應該不會沒有人來。最近我和大學系內的老師、同學去了一趟大阪和京都,除了與京都藝術大學建立友好夥伴關係,還參觀了一年一度舉辦的京都國際寫真祭 Kyotographie,這是由一對日本及法裔夫婦在2013年創辦的攝影展,由於質素非常高,現今已成為國際藝壇的盛事,而且更開始由影像發展至流行音樂,獲得政府和企業的贊助,前景十分美好。本來以京都這樣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本身已散發出不可抗拒的魅力,什麼都不用做一年四季也會遊人如鯽。寫真祭說明了城市的文化底蘊就好像存在銀行裡的本金,透過利率會生出利息變成更多的本金。好好善用及保存這些本金就不愁城市沒有吸引力。
京都國際寫真祭也說明了另外兩個事情,第一是它標榜了國際性,創辦及策劃人都是具國際視野和經驗的文化人和藝術工作者,故此吸引了不少國際的觀賞者,這對建立京都作為國際盛事之都的城市品牌,十分重要。長久以來,京都給人的印象是日本最有歷史和傳統的城市,現在寫真祭傳達的,是這個極傳統的城市同時也擁有最前衛的潮流文化,引領藝術設計的品味和時尚。第二,寫真祭是由私人發起和組織的,所以獲得許多公營部門和政府的贊助,都是看到項目的成效後,大家陸續響應支持,共襄盛舉。這有別於由政府官方主辦或主導的活動,在文化及藝術領域,民間的主導及自主性十分重要,既能反映社會由下而上的包容和多元性,也能讓政府在介入社會事務的角色保持客觀和中立。
管治城市和管治企業當然不盡相同,但當中也有相似的理念可以互相參考,城市品牌便是其中一個與文創有關和值得討論的議題,每個城市的吸引力,和它的品牌經營及發展策略息息相關,香港城市品牌的核心價值,建基於它的城市空間與密度的獨特性,常住與流動人口的多元性,法治制度的國際性,金融系統的流通性,和社會文化的包容性。輕率改變其中一項核心價值都會削弱我們的文化底蘊,破壞辛苦建立起來的城市品牌,從而輸掉遊客與海外投資。香港要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創中心,有賴於保持它長久以來建立的城市品牌和形像,讓原有的品牌得以增值,而非貶值。 需知道品牌的價值並非香港自己單方面決定的,是國際社會多方面的共識和認同,或者說是市場肯定的。品牌的建立,也需要持份者的認同和參與,讓更多具創意及執行能力的文化企劃人士成為持份者,會鞏固及進一步提升香港城市品牌的價值。
寫信的時候,正好身在加拿大多倫多市,歷史和香港從成為英國殖民地開埠差不多長久,從加拿大1867年建國以來,一直標榜多元族群和文化,吸引全球各地的精英移民,經濟發展得益於美國龐大的經貿額,情況和香港的發展軌跡有點相似,故此吸引不少香港移民,甚至去年成功競逐市長的鄒至蕙,也是1970年從香港到加的移民。香港和多倫多實在有很多地方可以作比較,我曾在八十年代初期定居多倫多三年,故此對這個城市有一份特別的感情,這次回來感到它的變化速度比以往迅速,人口的增長更是前所末見,翻查一下資料,發現去年公布的一項國際城市品牌排名(Brand Finance City Index 2023),多倫多名列全球第十二位,香港是四十一,被名列第六的新加坡遠遠拋離。我在2000年代初曾研究城市文創的競爭力,當時香港和新加坡經常在這些國際排名中不相伯仲,而且香港常居上風,想不到二十年過去,彼此的品牌形像會有這様大的差別。雖然如此,在這項國際城市排名榜上,香港在中國城市中仍然居首,上海是五十四,北京是五十八,深圳是七十三。
展望將來,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文創城市的條件是豐厚的,前景是樂觀的,只要我們在國家和國際的發展中保持穩定和平衡的步伐,不好大喜功,不固步自封,不妄自菲薄,在瞭解國情的同時兼具洞察國際形勢的睿智和分析能力,凡事適可而止,知所進退,讓香港發揮它靈活變通多元適應的文化軔性。鐵塔凌雲,自由神像,這些舉世聞名的文化地標為它們所在的城市建立了人們的集體回憶,對一個異鄉遊子,這些回憶往往比不上思鄉的愁緒,但我們不要忘記,締造這些城市成為不朽品牌背後的文創思維和精神,與產生這些地標的歷史時空和普世價值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在旅途快到末聲之際,我不禁回首想想:假如香港躋身成為國際文化都會,在維港煙火熄滅之後,是什麼讓香港的城市品牌永垂不朽?
親愛的,希望很快再見!
許焯權
2024年 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