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每一位女孩、少女、女士、妻子、媽媽:
傳統經常將女性定位為賢淑、順從的角色,不過隨住社會不斷進步,我們樂見兩性同樣擁有接受教育、拼搏事業和追求夢想的機會。我為越來越多女士勇於跳出既定框架,追求心中所想,感到十分驕傲。她們在各個領域中獨當一面、發光發熱,更加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其勇氣和毅力,令未來充滿更多可能。醫學進步亦為我們帶來日新月異的預防及診治方案,令部分曾經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疾病,亦可以被有效控制和管理,說是改寫人類命運亦不為過。
大家還記得在二十幾年前,打開電視時都會聽過「我初戀情人就係我老公,無理由有我份」。這句耳熟能詳的對白,是香港政府對年滿25歲的女性,定期接受子宮頸癌普查的呼籲。為達到更理想的預防成效,衞生署於2019年將HPV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為小學五、六年級的女童及早提供保護;隨後更在2024年底開展疫苗補種計劃,將保護擴展至更多適齡少女。不同持分者致力提高大眾對子宮頸癌及HPV的認識,但當我回顧這些年的進步,我卻感到沉重。儘管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卻在近十年間不跌反升,努力似乎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這讓我不得不思考: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翻查衞生署資料,平均每日都有女性被診斷出子宮頸癌,更令人心碎的是,每兩至三日就有一位女性因此離世。看似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個家庭的悲傷與失落。試想像一下,假如子宮頸癌無情地帶走了你生命中的她,那個芳華正茂,正準備見識世界的女兒、那個苦口婆心勸告的妻子、那個一同經歷過風風雨雨,共享喜怒哀樂的親姊妹,又或是無所不談的閨密;那些還未趕得及和她完成的事,還未趕得及向她表達的愛,將一一化為遺憾,成為心中永遠的痛。
事實上,九成以上的子宮頸癌與HPV人類乳頭瘤病毒有關,大多數人對這個隱形敵人認知尚淺,患者未必知道自己帶有病毒。更令人擔憂的是,HPV感染可演變成頭頸癌,相關癌症的發病率近年持續上升。但值得慶幸的是,HPV相關癌症是目前少數可預防的癌症之一,既然悲劇可以避免,我們是否更應該及早行動,對抗HPV病毒呢?
雖然通往健康的路上充滿挑戰,但我們有幸與不少組織並肩同行,對抗癌症。在2017年,我與一眾志同道合的醫生和學者成立了「關注HPV聯盟」,希望教育大眾,推動HPV預防,響應世界衛生組織「消除子宮頸癌」的願景。對我們來說,堅守的不僅是一個崗位,更代表一份使命,一種責任。目前,接種HPV預防疫苗是預防子宮頸癌的第一道防線——HPV疫苗能夠有效保護女性免受多種高危型HPV的感染,降低患癌風險。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播,而預防HPV只能夠預防未曾感染過的HPV型號,因此適齡人士於未有性行為前接種是較佳時機。但大家未必知道的是,即使已經有性經驗,接種疫苗仍然有助預防未接觸過的HPV型號。
而定期進行子宮頸癌篩查,就是預防的第二步。子宮頸細胞由發生病變,到演變成子宮頸癌,可能需要幾年或者更長時間。傳統柏氏抹片能檢查子宮頸細胞有否病變,而較新型的HPV病毒基因檢驗,靈敏度更高,能更早篩檢出癌前病變及致癌的高危HPV類型;現在我們更有自行採樣的選項,相對較少尷尬、不適,希望有助克服女士接受子宮頸癌篩查的障礙。
為對抗子宮頸癌,世衛提出了各國在2030年前實現的「90-70-90」目標:即是90%的少女在15歲前完成接種HPV疫苗、70%的女性在35歲前及45歲前各接受一次高效子宮頸癌篩查,以及90%患病女性能夠接受治療。香港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更多努力。作為「關注HPV聯盟」的召集人,我深知這條路充滿挑戰。但每當看到更多女性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免於疾病的威脅,這就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切所需的資源:高效的HPV疫苗、先進的篩查技術、專業的醫療團隊、完善的基礎設施,政府及各團體的全力支持。距離目標只差最後一步,就是每一位女孩、每一位女性——主動接種疫苗及篩查。我衷心希望及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從今天開始攜手分享和積極推廣預防的重要性,保護自己和鼓勵更多身邊人及早採取行動,終有一日,我們將迎來一個沒有子宮頸癌的未來,香港的女性不再因為子宮頸癌而受苦,每個人都能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祝願大家身體健康,由今日起為自己、為家人、為未來每一代女性,築起健康防線。
「關注HPV聯盟」召集人
顏婉嫦教授
2025年4月12日
*標題由編輯所加
親愛的:
我寫這封信的時候,人在旅途中,雖然只離開香港一個多星期,但已開始思念許多香港的事情,例如香港的餐廳和食物!我是唸建築和藝術史出身的,但二十多年來我致力研究文創產業,故此對文創和城市發展這個議題一直很感興趣,尤其是在旅途中看到不同城市與在地文創的互動發揮出不同的魅力,讓我不斷反思香港的情況,近年市道低迷,有部份商場遊人冷清,是我們的城市發展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文創走到了末路?
就以香港人最喜歡去旅遊的日本為例,每個城市都會有吸引人參觀的文化古蹟、現代建築、博物館、展覽和表演活動、店街、商場以及不可缺少的美食等,如更有特別的主題節慶或會展,則其受歡迎程度會更高。假如一個城市在這些項目每項都拿上及格的分數,理論上應該不會沒有人來。最近我和大學系內的老師、同學去了一趟大阪和京都,除了與京都藝術大學建立友好夥伴關係,還參觀了一年一度舉辦的京都國際寫真祭 Kyotographie,這是由一對日本及法裔夫婦在2013年創辦的攝影展,由於質素非常高,現今已成為國際藝壇的盛事,而且更開始由影像發展至流行音樂,獲得政府和企業的贊助,前景十分美好。本來以京都這樣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本身已散發出不可抗拒的魅力,什麼都不用做一年四季也會遊人如鯽。寫真祭說明了城市的文化底蘊就好像存在銀行裡的本金,透過利率會生出利息變成更多的本金。好好善用及保存這些本金就不愁城市沒有吸引力。
京都國際寫真祭也說明了另外兩個事情,第一是它標榜了國際性,創辦及策劃人都是具國際視野和經驗的文化人和藝術工作者,故此吸引了不少國際的觀賞者,這對建立京都作為國際盛事之都的城市品牌,十分重要。長久以來,京都給人的印象是日本最有歷史和傳統的城市,現在寫真祭傳達的,是這個極傳統的城市同時也擁有最前衛的潮流文化,引領藝術設計的品味和時尚。第二,寫真祭是由私人發起和組織的,所以獲得許多公營部門和政府的贊助,都是看到項目的成效後,大家陸續響應支持,共襄盛舉。這有別於由政府官方主辦或主導的活動,在文化及藝術領域,民間的主導及自主性十分重要,既能反映社會由下而上的包容和多元性,也能讓政府在介入社會事務的角色保持客觀和中立。
管治城市和管治企業當然不盡相同,但當中也有相似的理念可以互相參考,城市品牌便是其中一個與文創有關和值得討論的議題,每個城市的吸引力,和它的品牌經營及發展策略息息相關,香港城市品牌的核心價值,建基於它的城市空間與密度的獨特性,常住與流動人口的多元性,法治制度的國際性,金融系統的流通性,和社會文化的包容性。輕率改變其中一項核心價值都會削弱我們的文化底蘊,破壞辛苦建立起來的城市品牌,從而輸掉遊客與海外投資。香港要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創中心,有賴於保持它長久以來建立的城市品牌和形像,讓原有的品牌得以增值,而非貶值。 需知道品牌的價值並非香港自己單方面決定的,是國際社會多方面的共識和認同,或者說是市場肯定的。品牌的建立,也需要持份者的認同和參與,讓更多具創意及執行能力的文化企劃人士成為持份者,會鞏固及進一步提升香港城市品牌的價值。
寫信的時候,正好身在加拿大多倫多市,歷史和香港從成為英國殖民地開埠差不多長久,從加拿大1867年建國以來,一直標榜多元族群和文化,吸引全球各地的精英移民,經濟發展得益於美國龐大的經貿額,情況和香港的發展軌跡有點相似,故此吸引不少香港移民,甚至去年成功競逐市長的鄒至蕙,也是1970年從香港到加的移民。香港和多倫多實在有很多地方可以作比較,我曾在八十年代初期定居多倫多三年,故此對這個城市有一份特別的感情,這次回來感到它的變化速度比以往迅速,人口的增長更是前所末見,翻查一下資料,發現去年公布的一項國際城市品牌排名(Brand Finance City Index 2023),多倫多名列全球第十二位,香港是四十一,被名列第六的新加坡遠遠拋離。我在2000年代初曾研究城市文創的競爭力,當時香港和新加坡經常在這些國際排名中不相伯仲,而且香港常居上風,想不到二十年過去,彼此的品牌形像會有這様大的差別。雖然如此,在這項國際城市排名榜上,香港在中國城市中仍然居首,上海是五十四,北京是五十八,深圳是七十三。
展望將來,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文創城市的條件是豐厚的,前景是樂觀的,只要我們在國家和國際的發展中保持穩定和平衡的步伐,不好大喜功,不固步自封,不妄自菲薄,在瞭解國情的同時兼具洞察國際形勢的睿智和分析能力,凡事適可而止,知所進退,讓香港發揮它靈活變通多元適應的文化軔性。鐵塔凌雲,自由神像,這些舉世聞名的文化地標為它們所在的城市建立了人們的集體回憶,對一個異鄉遊子,這些回憶往往比不上思鄉的愁緒,但我們不要忘記,締造這些城市成為不朽品牌背後的文創思維和精神,與產生這些地標的歷史時空和普世價值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在旅途快到末聲之際,我不禁回首想想:假如香港躋身成為國際文化都會,在維港煙火熄滅之後,是什麼讓香港的城市品牌永垂不朽?
親愛的,希望很快再見!
許焯權
2024年 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