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冼雍華
「我是冼雍華,我是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我是一位分子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家,我的研究領域是透過分子生物學及基因組學的技術去解答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上的問題。」
冼雍華教授其中一項研究,揭示了為何有些雀鳥喜歡吃甜的食物。
「一些鳥類例如蜂鳥或者鳴禽,牠們會吃花蜜或者水果,這些甜的食物,但鳥類的祖先是食肉恐龍,牠們早已失去甜味受體,本應吃不到甜味,為何有些鳥類會吃花蜜或者水果呢?原來那些鳥類的祖先,牠們的鮮味受體發生了基因突變,令本來吃不到甜味的祖先再一次可以分辨到食物有高糖分。除了味覺,嗅覺對動物的生存和繁衍亦很重要,我們有研究動物基因組內嗅覺受體基因的多少,與不同物種的嗅覺能力之間有何關係,嗅覺強的鳥類一般都有更多嗅覺受體基因。」
冼雍華教授認為,隨着DNA排序的技術越來越發達,科學家可以更加了解基因表現的調控,如何影響不同生物的特徵和行為,這些研究結果甚至有助推進醫療科技的發展。
「例如有些動物,我們發現牠可能比較長壽,或者比人類較少機會患上癌症,那會否是由於牠們體內有機制或者有抗癌基因,令牠們沒有那麼容易患癌?如果我們找到這些相關基因時,或許可以應用於醫療之上,為人類預防癌症。熊會冬眠,牠們會進食大量糖分,儲存脂肪準備過冬,但其實牠們身體可能有機制,就算體內脂肪多,都不會像人類般容易發展出心血管疾病。透過研究不同其他的動物,了解牠們的基因,可能有助推進基因治療方面的研究,為人類帶來醫療科技的進步。」
對於有志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人,冼雍華教授鼓勵他們要及早準備。
「如果真的有志從事科學研究的話,其實有很多道路可以選手,不用覺得香港好像不如外面那麼多機會便輕言放棄。要多嘗試接觸相關領域的學者,即使是中學生,亦不妨接觸在大學進行研究的教授,問他們會否有實習的機會,及早接觸科研世界,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希望從事科學研究,亦可知道自己有甚麼能力需要強化和學習,更早裝備自己。」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中文大學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
隨著社會近年對腸道微生態的相關研究多了接觸,大家有可能聽說,腸道就如人的第二個大腦,但為個有這個說法?
「為何稱之為人的第二個大腦,是因為如果我們將腸道裡面的微生物的基因總和加起來,是等於我們身體其他細胞的一百倍或以上。 我們人體的基因是不可以改變的,是父母遺傳給我們的,但是相反我們腸道微生物的基因,它可以透過我們不同的飲食,或者其他科學方法來改變,從而改善我們的健康,以至改變疾病產生的風險。傳統智慧認為,腸道微生態只是影響消化、飲食、排泄的習慣,近年已經有很多科學和臨床醫學的證據,證明原來腸道內的細菌好與壞,是影響到我們健康的,例如肥胖、糖尿病、大腸癌,甚至很多腸道以外,大家完全聯想不到關係的事情,我們的情緒、小朋友的自閉症,以至長者的認知障礙,也與我們腸道細菌的好壞息息相關。在可見的將來,我們已經可以知道,能夠有及早的測試方法,透過檢驗少量糞便,已經知道患大腸癌的風險,甚至小至一、兩歲的小朋友,我們可以預測到他們將來,去到五、六歲時,患自閉症的風險,所以我覺得未來的日子,透過改變我們腸道的細菌,可以改變我們的健康,改變我們的命運,這是未來的十至二十年的世界大趨勢。」
展望未來,科學家相信腸道微生態的有關研究結果,將會在疾病預防,以及藥物開發方面,發揮很大的效用。
「我相信將來只要大家留少量糞便樣本,我們已經可以幫大家分析不同疾病的風險,患病的機會有多高,從而可以對症下藥,預防勝於治療。大家以後不要認為,糞便就這樣沖走,少量的糞便樣本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料庫。 第二,我們可能需要從現在開始,將那些有用、重要、珍貴的細菌保存,因為隨著我們的社會變得越來越現代化,我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令到很多以往有益、珍貴的細菌慢慢地從這個世界消失。我們可能真的需要一個很規模大的糞便庫,即是糞便的挪亞方舟,儲存起一些珍貴的糞便,為我們將來下一代,將這些珍貴、有益的菌取出來,可能可以減少下一代患上多種疾病的風險。生物醫學科研方面,香港的國際地位是非常高的,但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學術上的科研轉化落地,每一天能夠應用在市民的身上。我希望從事科研工作的同事、朋友不要氣餒,因為這條路的確是一條艱苦、孤獨、迂迴曲折的道路,我希望在可見的將來,我們香港能夠成為一個科研創科中心,將健康和希望帶給我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