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冼雍華
「我是冼雍華,我是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我是一位分子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家,我的研究領域是透過分子生物學及基因組學的技術去解答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上的問題。」
冼雍華教授其中一項研究,揭示了為何有些雀鳥喜歡吃甜的食物。
「一些鳥類例如蜂鳥或者鳴禽,牠們會吃花蜜或者水果,這些甜的食物,但鳥類的祖先是食肉恐龍,牠們早已失去甜味受體,本應吃不到甜味,為何有些鳥類會吃花蜜或者水果呢?原來那些鳥類的祖先,牠們的鮮味受體發生了基因突變,令本來吃不到甜味的祖先再一次可以分辨到食物有高糖分。除了味覺,嗅覺對動物的生存和繁衍亦很重要,我們有研究動物基因組內嗅覺受體基因的多少,與不同物種的嗅覺能力之間有何關係,嗅覺強的鳥類一般都有更多嗅覺受體基因。」
冼雍華教授認為,隨着DNA排序的技術越來越發達,科學家可以更加了解基因表現的調控,如何影響不同生物的特徵和行為,這些研究結果甚至有助推進醫療科技的發展。
「例如有些動物,我們發現牠可能比較長壽,或者比人類較少機會患上癌症,那會否是由於牠們體內有機制或者有抗癌基因,令牠們沒有那麼容易患癌?如果我們找到這些相關基因時,或許可以應用於醫療之上,為人類預防癌症。熊會冬眠,牠們會進食大量糖分,儲存脂肪準備過冬,但其實牠們身體可能有機制,就算體內脂肪多,都不會像人類般容易發展出心血管疾病。透過研究不同其他的動物,了解牠們的基因,可能有助推進基因治療方面的研究,為人類帶來醫療科技的進步。」
對於有志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人,冼雍華教授鼓勵他們要及早準備。
「如果真的有志從事科學研究的話,其實有很多道路可以選手,不用覺得香港好像不如外面那麼多機會便輕言放棄。要多嘗試接觸相關領域的學者,即使是中學生,亦不妨接觸在大學進行研究的教授,問他們會否有實習的機會,及早接觸科研世界,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希望從事科學研究,亦可知道自己有甚麼能力需要強化和學習,更早裝備自己。」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城市大學高級副校長(創新與企業)、楊建文生物醫學講座教授楊夢甦教授
「大家好,我是Michael楊夢甦教授,我是香港城市大學高級副校長,負責創新和企業,我亦是城大楊健文生物醫學講座教授。 我在城大已經接近三十年,一直從事生物科技研究,主要是和我的團隊開發一些新的技術,包括納米技術、生物晶片技術,用於研究不同的疾病,特別是癌症,在發生、發展、轉移過程中一些基本的機制和原理,通過這些我們找到腫瘤診斷的標誌物以及與腫瘤有關的藥物,可以進攻的一些靶點,這些可以作為腫瘤的早期檢查和診斷,並開發一些新的治療方法。 」
生物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造福人類健康。 要達至目的,研究結果需要轉化,令它們最終能夠應用於臨床之上,預防和治療疾病。
「我們過去多年一直有不同的科研成果,均嘗試將它們轉移到臨床上面,過去幾年我和我的學生都創辦過不同的初創企業,二十年前開發了與婦女子宮頸癌有關的早期檢查的技術,得到不同監管機構的臨床的批准,已經在內地運用多年,幫助差不多百萬名婦女的健康。 另外我和同學也有參與創辦另一間企業,大家都聽過叫做Prenetics,它在新冠疫情期間,在香港和全球在疫情控制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我們最近幾年的技術是針對腫瘤的早期檢查,我們開發了技術,主要是在人的血液中,檢測到非常少部分的癌細胞,通過技術可以預測有沒有發生癌症,還有可以監察治療方面的效果,所以我們最近有一個初創項目,得到香港特區政府「產學研1+計劃」的批准,已經在內地幾十間醫院開始使用。我們希望通過「產學研1+計劃」,可以在香港和世界其他地方,將我們的技術推廣出去造福人群。 」
經歷新冠疫情,大家都意識到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有多大。我們不知道下一波傳染病何時會到來,各地的醫療系統一方面要為此作準備,同時隨著人口老化,醫療系統亦要應對的這個越來越大的負擔,科技又可以如何介入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