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18/01/2025

走進6G、7G高速無線知感網絡的世界

嘉賓: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電機工程學系黃衡教授

「大家好,我是Steve Wong黃衡, 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同時是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亦是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我從事科研工作超過二十多年,主要是研究天線創新,和微米、毫米波、太赫茲波等應用技術。」
微波爐的微波我們一定會聽過,但究竟毫米波和太赫茲波是甚麼來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可以從大部份人都認識的微波來了解一下。微波可以用來通訊,微波亦都可以用來煮食,微波也可以用來傳送能量,無線充電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而毫米波和太赫茲波工作頻率比微波更高,但波長比微波更短,我們可以用這類技術於通訊上,達到更高容量的效果,但比較難實現長距離通訊,所以目前香港5G系統都未正式推出高頻毫米波及太赫茲波的市場應用,但這類型技術其實非常適合用於雷達和成像技術,所以我們汽車上的高速防撞雷達,其實就是毫米波天線技術所產生。另外,太赫茲波更可以產生清晰和具有穿透性的成像技術,可用於安檢、食物檢測、產品安全檢測等應用。 如果大家試過坐飛機,去過機場的話,其實有些機場的保安系統也是用太赫茲波或者毫米波的成像技術。 
我們由第一代移動通訊發展到今日第五代移動通訊用了五十年時間。回顧過去,其實改變是很大的。當年的手提電話「大哥大」,即是大家俗稱的「水壺電話」,後來變到摺合式電話、彩色屏幕電話,到現時的智能電話。除了電話外型和功能大大提升外,用戶的習慣亦有翻天覆地的改變。我記得從前電話最初只是提供實時語音通信服務,到現在手機已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的工具,甚至是某些人的工作和生財工具。 」
現時走進各大的電訊公司,它們都有提供5G手機數據服務,大家未必覺得陌生,那麼將來第六、第七代移動通訊服務,即是6G、7G又會有何不同?
「坦白說,我手上沒有一個水晶球可以預測未來。但作為一個科研人員,我們會繼續努力研發出新的天線創新,提出新的無線技術,希望會帶給大家新的用戶感受。在不久將來,我們將會見到城市服務機械人、空中物流運輸器、無人駕駛汽車,甚至在城市之中有飛行的士等等。這些新型應用以前只可能在科幻電影中出現,但隨著新的天線技術,人工智能以及6G、7G高速無線知感網絡出現,這些新的應用在不久將來都會一一實現在我們眼前。未來會是怎樣的? 大家拭目以待。」

18/01/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滲透日常生活的天線技術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電機工程學系黃衡教授

「大家好,我是Steve Wong黃衡, 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同時是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亦是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我從事科研工作超過二十多年,主要是研究天線創新,和微米、毫米波、太赫茲波等應用技術。我從小到大都特別喜歡電子工程,所以在大學選科前,其實已經心儀入讀電子工程學系,在大學裏面亦都有機會嘗試接觸到天線和微波這個工程領域,發現對我們日常生活應用的影響其實非常大,在這個原因下,就希望將來有機會從事天線的研究,亦都可以為科研的推動出一分力。」

天線技術的發展其實和我們我日常生活多個層面息息相關,因為它的用途非常廣泛。

「大家都知道有手機通訊、無線Wifi網絡、藍牙耳機、GPS導航等,全部都是通過不同天線系統,令到用戶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無線服務。如果要我選擇一個對我們日常生活有很大影響的天線創新的例子,我未必會選擇手機通訊,反而我會選擇另一個與大家息息相關,但很多人未必知道原來和天線有關的技術。這與我們香港人每天的習慣相關,就是無線支付系統「八達通」。香港其實是全球第一個城市利用無線技術,應用於電子支付系統裏面。當年1997年,我們其實已經開始使用「八達通」,即是無線電子支付,它是一個近距離的天線通訊技術。時至今日,這種天線技術已經發展到信用卡,每位香港人的新身份證,還有智能手機內各種電子支付系統的功能等,這些就是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好例子。」
不論任何科學領域,科學家從事科研工作,發明新技術的路途,難免會面對挑戰。
 
「在每一次的研究,我們都會面對新而且不同的挑戰,譬如新系統出現的時候,究竟系統的設計要怎樣,它的指標要是如何的,因為之前沒有人做過,是全新的系統,作為一個科研人員,在這時候團隊是要很努力地去找出究竟新發明會為大家帶來甚麼新改變,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們才可以創造新的研究成果。 在多年經驗裏面,其中有些作品的真的很困難才完成得到。 我記得在2000年,我們有機會處理一個項目,當時是負責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天線,是一個小型的天線。 我們當初看到需求的時候,覺得並不太困難,只是一個小型天線,我們嘗試開始做,最初想用幾個月時間可以做到,結果差不多用了接近兩年時間才完成題目。 完成的時候,團隊非常開心和高興,我自己也是,因為我當時是主要的研究員。後來在2008年,透過新聞圖片知道原來我們的天線發明被用於汶川大地震的振災救援系統上,在北斗系統幫助下,救援人員可以很準確,亦都很快速地將物資以及人員的通訊消息傳達控制總部。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雖然我們花了好多時間在科研之上,但成果是會為大家帶來影響的。我覺得每個從事科研的人應該都會有一顆對科研的熱誠和初心, 但很多時在科研路途都是崎嶇的,不容易才完成到我們所謂的科研作品,我覺得不要放棄,並敢於嘗試、敢於創新,你自然會產生到一個新的,屬於你和團隊的成果給大家。」

香港電台第一台

11/01/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