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開拓文字新國度 帶來閱讀新感覺

    簡介

    GIST

    主持人:馮傑、唐睿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與你一起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的樂趣。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15/06/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花事》Pour un herbier(科萊特 著)(下)

     
    【開卷樂】《花事》(上)-法國作家科萊特的華麗緣


    愛情令人成長,一場戀愛發掘了法國作家科萊特(Colette)寫作潛能,也為她帶來了難以泯滅的情傷。這場華麗緣沒有令科萊特自暴自棄,反而愛情當自強,改變了這位作家的一生。

    科萊特生於1873至1954年,來自勃艮第地區的一個小村落。這位農家女孩從來沒有想過成為作家,直至認識了比自己大14歲的威利。兩人在1893年結婚,來自巴黎的威利是著名音樂專欄作家,科萊特於是隨丈夫進入繁華絢爛的巴黎。

    適逢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工廠興起,印刷業發展蓬勃,書本成為重要經濟產物,鐵路等運輸系統發展亦令書本傳遍法國的大小角落,農村女性形成龐大的讀者群。通俗文學的需求大增,甚至有出名的作家會聘請寫手代筆。擅長把握讀者口味和時代脈絡的威利是當時薄有名氣的通俗小說作家,他發現科萊特具有寫作天賦,於是大力鼓勵科萊特開始創作作。

    1900年,科萊特創作的小說《克勞丁在學校》(Claudine à l'école),獲得空前成功,受到眾多讀者青睞,隨後三年更陸續發表了《克勞丁在巴黎》、《克勞丁在婚後》和《克勞丁走了》。書中主角「克勞丁」風靡法國,女性們爭相仿效主角的衣著、行為舉止,就連巴黎的時裝、香水等產品也以「克勞丁」為品牌形象。不過,「克勞丁」系列的矚目沒有讓這位才華橫溢的女作家成為法國文壇的閃耀新星。所有名和利,都被她的丈夫威利獨攬。因為暢銷法國的 「克勞丁」系列的作者署名,不是科萊特,而是威利。

    喜愛花天酒地的威利獲得名聲和財富後,變本加厲。1906年,科萊特與浪蕩的威利分居。後來,科萊特結識了貝爾伯夫侯爵夫人,背負婚約的二人,展開了一段當時屬於禁忌的同性戀情,更公於在表演舞台上接吻,令巴黎輿論嘩然。1907年,科萊特正式用自己的名字署名發表《情感退隱》(La Retraite sentimentale),而威利則賣掉《克勞丁》系列作品全部版權,直到1910年二人正式離婚。期間,科萊特開始默劇演員生涯,在布魯塞爾、里昂和法國南方巡迴歌舞演出。科萊特在曲折的情感路上,展現出自強的本性,亦創作出富情感的作品。科萊特一生寫了數十部作品,包括後來的《流浪女伶》描繪女主角流離失所的劇團生活,映照自己爭扎求存的生活,又如《面具後女人》以戀人、孤獨的人、青年、老人等角度審視愛情的頓悟和空虛。

    「1947年瑞士出版商梅爾莫提議定期給柯萊特送一束不同的花,作為交換,柯萊特要描繪眾花中的一種。其結果就是1948年在洛桑的梅爾莫出版社出版了「花束」叢書中一本題為《花事》的小集子。」科萊特創作《花事》這本書時已七十多歲,年華逝去,她甚至受到關節炎的困擾,行動不便。《花事》雖然寫花,當中滲透她一生百味雜陳的人生觀。她的一生經歷三次婚姻,為其帶來不少衝擊。在她的筆下,花的形態各異,亦混雜了她個人的情感,如對玫瑰的迷戀、天真的百合、乾枯眼睛般銀蓮花等。關於《花事》這本書,下回繼續探討。

    15/06/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

    重溫

    CATCHUP
    04 - 06
    2024
    香港電台第二台

    15/06/2024

    08/06/2024

    01/06/2024

    25/05/2024

    18/05/2024

    11/05/2024

    04/05/2024

    27/04/2024

    20/04/2024

    13/04/2024

    X

    《法蘭西遺囑》Le Testament Francais (安德烈.馬金尼 著)

    主持人:馮傑、唐睿

    '
    【開卷樂】《法蘭西遺囑》 - 我是俄國人抑或法國人?


    「俄語是我的交談語言,法語是我的書寫語言。」俄籍作家安德烈・馬金尼說道。馬金尼出生在蘇聯時代,卻自小受到唯美浪漫的法國文學薰陶。兩種文化風格迥異,卻在他的筆觸下一同綻放。他一直遊走於兩個世界之間,尋找屬於自己的身份認同。榮獲法國1995年龔固爾文學獎和梅第西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法蘭西遺囑》,正正反映了這位俄籍法國作家對於俄國人和法國人兩種身份認同的矛盾心路。


    歷盡俄國動盪歷史

    《法蘭西遺囑》的故事由主角小時候在俄國的生活點滴開始。他兒時與外祖母夏洛黛一起生活,有一日,主角無意間發現夏洛黛珍藏舊照片的箱子,照片包括1910年的巴黎洪水。夏洛黛回憶起她年輕時期在法國生活的往事,並慢慢向孫子細訴法國的文化、歷史和生活,主角的內心也漸漸構築出對法國文化的享往和「法國人」的身份。但他的言行卻惹來同學的戲謔,被嘲笑有法國唯美的脂粉味。俄國的生活環境,與他內心的「法國身份」一直不協調。即使主角長大以後,終於來到他朝思暮想的法國巴黎,身份認同的矛盾仍然與日俱增。

    書中另一條主線是夏洛黛的故事。她的一生貫穿了俄國二十世紀初的事件,呈現俄國「十月革命」前後的動盪歷史。夏洛黛自小就有法國文化根基,當時俄國人亦傾慕歐洲文化。可是隨著俄國政局轉變,「十月革命」後社會主義興起,社會普遍抗拒西歐文化。夏洛黛昔日被俄國社會肯定的法國身份,使她受到歧視和攻擊,甚至被人質疑她是外國間諜,後來還被送往僻遠的西伯利亞。


    身份認同緣於文化和想像

    《法蘭西遺囑》是一本帶有強烈自傳色彩的小說,小說主角內心的鬱結,也就是作者馬金尼所經歷的掙扎和顧慮。無論是小說主角、夏洛黛還是馬金尼,他們一路走來,都不斷尋找屬於自己的身份認同。

    研究外國文學的作家唐睿直言,身份認同很多時緣於想像,包括語言、習慣,和對土地的感情,由抽象元素建構出個人身份,這往往建基於無形的文化多於實質一張身份證明。可是,內在對自身的肯定,並不等於得到外人理解,有時候更會「左右做人難」,例如夏洛黛在俄國遭受的對待。

    夏洛黛經歷了苦難,最終卻沒有逃離俄國,選擇在這塊土地上終老。讀者不妨透過這本書,體會小說主角和作者對身份認同的反思。
    '

    香港電台第二台

    25/11/2023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