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製:韋佩文、尤翠茵
<睇得見。聽得到>希望可以了解殘疾人士以及少數族裔人士在香港社會的共融情況,擁有不同能力、種族背景的主持和嘉賓會在節目中一起交流,讓殘疾人士以及不同少數族裔人士更全面和更立體地被社會「睇得見、聽得到」,打破與社會主流的隔膜,令到大家彼此接納、欣賞和尊重。
於香港土生土長的印度裔成家宏 Karan Cholia、巴基斯坦裔愛美Omme Kulsoom、泰國裔陳彩蓮Vita,患上肌肉萎縮症的梁安琪Angel和陳錦鴻Keith,以及意外失去左前臂的「富爸爸」岑幸富 ,會在節目中和不同殘疾人士及少數族裔人士交流,並和觀眾分享他們生活點滴,談大家喜歡的事情和快樂的小故事。#一齊講夢想#一齊做表演#一齊「睇得見。聽得到」
13歲嘅何凱琳患有一種罕見的隱性遺傳病茹貝爾綜合症(Joubert syndrome),臨床表現包括肌張力低、發育遲緩,多數患者幼年會呼吸控制異常。凱琳亦曾試過坐車返學時睡著,期間停止呼吸,幸好媽媽在旁,將她及時拍醒回復呼吸。
凱琳現在於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就讀中一,這學校提供小一至中六教育給有特殊需要兒童。在學校裏,凱琳除了上課學習外,每天亦要接受各種職業治療和言語治療等;學校的教職員、職業治療師和言語治療師都彷如凱琳在校內的「母親」,憑著無比的愛心和耐性,一步一腳印改善凱琳的身體狀況。
回想七年前凱琳入讀此校時像一隻「無骨鳳爪」,到今天終於可以自己拿助行架步行,看書和吃飯,進展雖然不算神速,但凱琳爸媽感謝教職員們把凱琳看作女兒般愛錫。
譚詩慧認為自己過去三十年最重要的事,就是專心照顧大腦麻痺症的兒子蘇偉健。兒子現在早巳成年,中大畢業,成為填詞人、全職社工,融入社會,當中,蘇太付出不知多少淚水與汗水。她認為做人阿媽最起碼的責任,教懂下一代分辨是非對錯,有「家教」,不應只顧教識子女唔好蝕底、唔俾人搵笨。要懂得與孩子溝通,做到「乜都傾」,孩子才會願意傾吐心事。
梁顏影的兒子浩彰Tony是輕度智障,就算經過多年,她仍然記起當初知道時的掙扎。陪著兒子成長的過程中,她時常陪同兒子打鼓,為了陪伴兒子,她還替社區音樂中心做義工,又和兒子一同唱卡拉OK,從報紙、書本尋找話題與兒子溝通。她希望社會對這些孩子有更多的包容與認同,給與他們更多的機會。
兩位認為自己平凡的母親培養了兩個不平凡的人。母親節前夕,她們講自己「點做人阿媽」。
「影像無國界」是一項為本地少數族裔青年而設的創意影像教育計劃,這個由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計劃巳有十四年歷史,少數族裔青年通過訓練營的挑戰及連串實戰經驗,與導演導師們一起創作、製作一套關於青年們的生活短片。
當中有參與的青年後來投身電影行業,其中一人就是Ali Shamaz,土生土長巴基斯坦裔香港人,十年前參與計劃,令他認識影像製作,今年他更擔任計劃其中一位導師,教導年輕的少數族裔青年如何製作短片,當中還包括他弟弟Bilal,用鏡頭說他們的故事。
曾憲森(Sam) 4歲時被診斷為高功能自閉症人士,智力正常但有溝通障礙。家人決定不公開他的症狀,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他都在主流環境長大,但過程歷盡艱辛。因為不善溝通,他被同學歧視、排擠,負面情緒與壓力導致行為偏差、憤世嫉俗,甚至過早對異性著迷。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黃志茵指這是源自自閉症人士無法融入社會而導致的一些行為。雖然目前社會已有很大進步,亦有不少僱主願意聘請自閉症人士,但離真正的包容、懂得欣賞還有一段距離。
現在Sam巳年過40歲,他認為40開頭是甜大於苦,除了找到生活伴侶,也歷練成長,可以克服更多。他更為自己改了一個網名叫李笨,來自一個德文名詞「Lebensraum」,代表生存空間。
今集,李笨會和主持Keith以及育有自閉症兒子的Wallace一齊傾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