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同治七年(1868年)農曆七月,左宗棠殲滅捻軍,獲得清朝賞賜太子太保榮銜。然而,同一時期,陝西、甘肅(當時甘肅省管轄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及青海省東北部)等西北省份的回民動亂已經惡化。
所謂回民,是指信奉伊斯蘭教(俗稱「回教」)的民眾,廣泛分布於西北的陝西、甘肅(包括今寧夏、青海)等省的市鎮及農村,中原的河南、山西、直隸(今河北省及北京、天津)、山東等省及雲南、福建亦有分布。回民的起源,據史學家考證,是唐、宋以來陸續從中亞、波斯(今伊朗)、大食(今中東阿拉伯諸國)到中國謀生、經商的移民。特別是元朝時,不少回教徒跟隨蒙古統治者到達中原,加入元朝軍隊,鎮守西北各省及雲南各重鎮,或任職各級官員,部分回教徒在大都(今北京)及沿大運河、沿海市鎮經商,當時稱為「色目人」,擁有政治特權;地位高於漢人(指金朝、西夏、高麗遺民及後裔)、南人(指南宋遺民及後裔)明朝建立,蒙古統治者被逐出中原,但這些數以十萬計的信奉回教色目人,已經留在中原三、四代,只能繼續在中原居住,已失去政治特權,改用漢人模式姓名,例如馬、麻、哈、蕯、沙等,又有改姓張、楊、李、王等,從事農業、經商,日常生活基乎完全漢化。由於信仰與漢人不同,回民聚集成村落,極少與漢人通婚。明朝中期以後,回漢衝突增多,不少發生回漢械鬥。
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起事,一些回民首領亦起兵呼應,西北各省官府窮於應付,清朝呼籲地方鄉紳組織團練鎮壓叛亂。陝西回民首領任武、赫明堂、鄒玉龍、白彥虎等人率領「十八大營」包圍西安,威脅潼關。咸豐十一年(1861)原任工部侍朗張芾奉旨回陝西家鄉辦團練。同治元年(1862)五月,張芾在臨潼與回民首領談判時被挾持,其後被殺並肢解暴屍,回民動亂惡化;陝西、甘肅官員極大震動,聯名向朝廷請兵入陝鎮壓。同治七年(1868)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兩宮太后慈安、慈禧召見左宗棠,委以穩定西北邊疆重任,宗棠慨然接受。他所面對的,是複雜的民族糾紛,在進兵、籌餉、運糧等方面,困難重重。而且,不少朝廷重臣及地方督撫,認為清朝當前急務,是應付海防,對用兵西北,不願支持,宗棠要完成任務,阻力極大。更加嚴峻的清況是,宗棠相自幼相依為命的二哥宗植、患難與共的元配周夫人、自幼因病癱瘓的愛女孝琪,以及他寄予厚望的長子孝威,在數年間先後去世。宗棠強忍悲痛,為穩定西北邊疆而操勞。
他深切知道,「回亂」的根源,是陝、甘官府腐敗,激發回漢衝突。他的治邊理念,堅持「多殺非仁,輕怒非勇,誅止元惡,鋤必非種」,「漢回仇殺,起於細微,漢禍既慘,回亦
無歸。帝曰漢回,皆吾民也。使者用兵,仁義節制,用剿用撫,何威何惠」。宗棠自同治七年1868年十月坐鎮西安開始,至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肅州之役結束,用了五年時間平定西北回亂。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左宗棠在二、三十歲時,屢次上京赴考落第,以舉人資格在湖南家鄉設館授徒,及在安化陶家坐館任教期間,一些與他同輩的士人,卻紛紛進士及第,並且進入仕途。例如:
張亮基(1807年—1871年),江蘇徐州人,道光十四年舉人,捐納為內閣中書,後以京察一等出任雲南臨安知府(今建水市),獲總督林則徐重用;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道光十八年進士,入翰林院,散館,任內閣學士加禮包部侍郎銜,實授禮部右侍郎;
胡林翼(1812—1861),湖南益陽人,道光十六年進士,歷任貴州安順、鎮遠、黎平知府及貴東道道台;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入翰林院。
同科進士還有第一甲第一名(狀元)的張之萬(張之洞兄。歷官河南巡撫、河道總督、漕運總督、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吏部尚書等要職。弟之洞,同治二年第一甲第三名進士,即探花,歷官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要職,在湖廣任上,創立漢陽鐵工廠,製造新式槍械。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抗衡維新派全盤革新)、第二甲第八名的沈桂芬(同治年間官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第三十九名的沈葆禎(林則徐女婿,官至臺灣海防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創建福建船政學堂)、第六十名的郭嵩燾(清朝第一任駐英法大使)以及第三甲第六名的馬新貽(任兩江總督時遇刺身亡,即著名的「刺馬案」)、第一百十四名的朱次琦(廣東南海縣九江人,清末著名學者,人稱「九江先生」)等中國近代史上的名臣及學者。
道光三十年,左宗棠已經年近四十,滿懷壯志卻仍然功名未遂,只是一名鄉村教師,有負祖父、父親的期望,亦愧對賞識他的陶文毅公(陶澍)、林則徐、賀長齡等前輩。然而,宗棠在湖南鄉村的平淡生活,被道光三十年底發生的太平天國武裝反清起事所打破。
道光中期,廣東花縣人(今廣州市花都區)洪仁坤(1814年出生,比左宗棠小兩歲)到省城廣州考試失敗,大病一場,病癒後稱他上了天堂,見到一位老人,命他到人間斬妖除魔。從此他言語沉默,舉止怪異。其後他拋棄儒家典籍,改信基督教,自稱是上帝的次子,耶穌的次弟,並稱上帝耶和華為「天父」,稱耶穌為「天兄」,與同鄉好友馮雲山在家鄉附近傳教,但收效不大,於是改往廣西桂平府山區活動。洪仁坤改名秀全,與馮雲山成立「拜上帝會」,洪秀全宣揚自創的基督教義,宣稱「人心太壞,政治腐敗,天下將有大災大難,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難。入教之人,無論男女尊貴一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由於洪、馮都是客家人,桂平山區亦多客家村落,居民多務農,打石、挖礦、燒炭等為生,生活艱苦,巫鬼信仰普遍,反清秘密幫會如天地會等十分活躍,洪、馮能為貧苦大眾爭取權益,得到不少民眾信賴,又吸收到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等當地村落首領加入,聲勢擴大。由於「拜上帝會」與地方衙門矛盾不斷增加,洪秀全等決定聚衆起義反清。1850年(道光三十年,年初道光帝已駕崩,咸豐帝繼位,仍用道光年號)下半年,數萬會衆陸續到達金田村聚集,1851年(咸豐元年)1月11日成立「太平天國」,洪秀全自稱「天王」,天國宣揚平等:「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把清朝皇帝稱為「閻羅妖」。
數月後,太平軍攻陷永安州(今蒙山縣),在此休整,封諸王,建立官制、禮制。咸豐二年(1852年)4月5日,太平軍自永安州突圍,進攻省城桂林,不克,繞過桂林繼續北上,過全州,馮雲山戰死,太平軍進入湖南,攻克道州、郴州。咸豐二年七月,攻長沙城,新上任的湖南巡撫張亮基率長沙軍民奮勇抵抗,太平軍圍城三個月未能成功,攻防慘烈,雙方傷亡慘重,太平天國西王蕭朝貴戰死。太平軍繞過長沙進攻岳州(今岳陽)、武昌(今湖北省武漢市),奪得數千船艦沿江而下,然後攻陷南京(1853年3月19日),在此建都,號稱「天京」。
太平天國猝然發難,廣西地方官軍措手不及,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將帥陣亡,只敢尾隨。太平軍勢如破竹,直搗湖南。新即位的咸豐帝十分憂慮,帝師杜受田、大學士潘世恩等力薦起用已退休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西主持軍務。當時林則徐已病重,奉詔力疾由福州起程,途經潮州普寧縣,病重逝世(道光三十年十月19日,1850年11月22日)。
咸豐帝及清朝重臣見滿洲八旗及綠營官兵已難以抵擋太平軍,於是下旨各省士大夫、鄉紳組織團練。湖南省首當太平軍攻擊,各府縣士紳紛紛響應。湘鄉縣人原任禮部右侍郎曾國藩,母親江太夫人逝世,在家鄉守孝,咸豐二年底(1853年1月),接到幫辦湖南團練聖旨,前往省城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事宜,組建日後之「湘軍」。
左宗棠卻沒有官職在身,一介草民,在動亂之中,率領親屬及好朋友郭嵩燾、崑燾兄弟等,避居鄉野,觀察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