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古今風雲人物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27/04/2024

    孔子 (七)︰子產相鄭

     
    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是與魯國同姓的「兄弟之邦」衛國。衛國的祖先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和周公的弟弟康叔封。周公平定商紂王之子武庚叛亂之後,封康叔封於商朝王畿舊地,稱為衛國,首都在商紂王所建的都城朝歌(今河南省黃河以北的淇縣)。衛國在西周及東周前期,是中原北方大國,歷代衛君在周天子朝廷擔任要職,周平王東遷時,年近七十的衛武公以姬氏宗親長老身份親自領兵護衛平王,地位十分顯要。

    但衛武公之後,衛國長期陷入公族內鬥,最著名的事件是衛莊公(武公之子)的庶子州吁有軍事才能,卻被兄長衛桓公排擠,出亡外國,糾集一些鄭、陳、宋、蔡等國的失意貴族、庶孼公子組成叛軍,襲擊衛國,殺衛桓公,州吁自立為衛君,但未得周天子承認。不足一年,州吁被衛國大夫石碏騙往陳國,托陳桓公代為賄賂周天子賜給冊命,途中被殺。州吁亂事平定,但衛國政局仍然動盪不安,繼任君主亦多平庸無能,無力擺平政治社會矛盾。同時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狄人(又稱翟人,分為赤狄、白狄、長狄等部族)趁周朝衰落,紛紛越過太行山,進入衛國北方,不斷侵擾掠奪衛國及邢國(今河北省邢台市)的城邑。

    衛國國君懿公,是個典型的紈袴子弟,不理國計民生,只知享樂,據《左傳》及《史記·衛世家》記述,「衛懿公好鶴」,在宮中養了很多鶴,由專人侍候,懿公上朝及出行,必有鶴陪伴,他喜愛的鶴封為大夫、將軍,凡有侮辱、傷害鶴的臣民,治以重罪。公元前661年(即孔子出生前九十年)狄人進攻衛都朝歌,衛國臣民不願抵抗,紛紛逃亡,狄人攻佔朝歌,大事劫掠,朝歌成為廢墟,懿公被殺。衛人向齊桓公求助,齊桓公號召諸侯發兵救衛,打退狄人,但衛國已殘破不堪,只剩下五千人,齊桓公安置這些衛國遺民於黃河南岸的楚丘(今河南省滑縣南部),立懿公堂弟公孫申為衛侯,是為衛戴公。衛國失去了黃河以北領土,由原本的北方大國變成偏處一隅的小國。而號召諸侯擊退狄人,重建衛國,成為齊桓公霸業的開端。

    衛國恢復之後,經過數十年休養生息,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市),經濟始現繁榮。但衛國公族仍然鬥爭不絕,孫氏、寧氏、孔氏(與孔子不同族)掌權,互相攻擊,君臣關係不和。其後孫氏失敗投奔晉國,寧氏被滅族,衛國國君重新掌權。公元前540年衛靈公繼位(孔子九歲),成為衛國在位最長的國君。但衛靈公是昏庸卻自以為聰明的人,在位四十多年,衛國政局動盪。他最著名的故事有兩件,都與孔子有關:其一是寵幸男寵彌子瑕,留下「分桃」的典故。衛靈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04年),魯定公派陽虎領兵攻打鄭國的匡地(今河南省長垣縣北),魯鄭不接界,必須經過衛國,陽虎出兵時不向衛國借道,回國時又率領魯軍在衛國都城濮陽穿行而過;衛靈公感到被羞辱,派彌子瑕追擊魯軍,但沒有追及。孔子周遊列國時,經過匡地,匡人誤認孔子是陽虎,圍攻孔子,幾經辛苦才脫身,因此《論語》有「子畏於匡」的記事。其二,是衛靈公晚年寵愛後妻南子夫人,南子據說是宋國公主,嫁給衛靈公後,因其美艷而非常得寵,代掌國政。靈公昏庸無能,南子掌握衛國實權,卻經常召年青大臣入宮,民間諷刺她為「婁豬」即母豬,靈公卻毫不在意。孔子周遊列國時,通過彌子瑕求見衛靈公,南子聽聞孔子是著名學者,曾經是魯國代理執政,而且是宋人後裔,於是私下召見孔子(即《論語》所記的「子見南子」),引起孔子弟子的不滿。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年五十五歲,「去魯適衛」。當時衛國國君衛靈公雖然接待孔子,視他為賓客,但衛靈公在位已久,老邁昏庸,而且貴族之間政治派系矛盾重重,政局不穩,衛國不可能任用孔子。
    孔子打算到鄰近的鄭國(國都在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區)尋求機會。鄭國同樣是姬姓諸侯,春秋初年,鄭莊公時期曾經是中原強國,因為與周天子不和,出兵擊敗周桓王,又威脅宋、衛等國,偃然成為中原霸主。但隨著南方的楚國興起,鄭國南方的陳、蔡、許等國相繼依附楚國,鄭國也受到楚國壓迫。鄭國北方的晉國亦強勢發展,晉文公率領中原諸侯抗楚,鄭國夾在晉、楚兩大超級強國之間,左右依違,處境困難。


    27/04/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

    預告

    UPCOMING
    04/05/2024

    孔子 (八)︰子畏於匡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打算到鄰近的鄭國(國都在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區)尋求機會。鄭國同樣是姬姓諸侯,春秋初年,鄭莊公時期曾經是中原強國,因為與周天子不和,出兵擊敗周桓王,又威脅宋、衛等國,偃然成為中原霸主。但隨著南方的楚國興起,鄭國南方的陳、蔡、許等國相繼依附楚國,鄭國也受到楚國壓迫。鄭國北方的晉國亦強勢發展,晉文公率領中原諸侯抗楚,鄭國夾在晉、楚兩大超級強國之間,左右依違,處境困難。


    前597年,楚軍包圍鄭國,三個月後,攻克了鄭都,鄭襄公在大路上打赤膊,牽着羊,迎接楚莊王,向楚國投降,表示服從楚國號令。但此舉得罪中原霸主晉國,晉國不時號召諸侯攻伐鄭國,以示懲戒。鄭國內部貴族亦因親晉、親楚而鬥爭激烈。鄭襄公的父親鄭穆公有十幾個兒子,穆公死後,愛子靈公繼位,靈公年少貪玩,得罪權臣公子宋(成語「食指大動」由此而來),公子宋懷恨在心,聯同另一權臣公子歸生殺死靈公,立穆公另一兒子公子堅,是為鄭襄公。數年後,公子歸生病死,穆公一群兒子(襄公兄弟)聯手驅逐歸生家族,掌握了鄭國軍政大權,其後經過幾番鬥爭、妥協,剩下七個家族分享權力,稱為「七穆」(即穆公的子孫良氏、游氏、國氏、罕氏、駟氏、印氏和豐氏)輪流執政。但七穆家族互相爭權,鄭國政局動盪不安。公元前563年,鄭國爆發了低級貴族及庶民的暴亂,暴民殺死了公子騑(子駟),公子發(子國)及公孫輒,脅持鄭簡公(鄭襄公之孫)。動亂被公子嘉(子孔)率領七穆家族領兵平定,公子嘉執政。公子嘉因處事尊橫,被其他家族聯手攻殺,其後,七穆之一的罕虎(別字子皮)執政,罕虎為了平衡各家族,任用學識淵博,性格隨和,但處事沉著,以深思熟慮見長的國僑為正卿(字子產,公子發之子,發字子國,因此建立國氏。子國在動亂中被殺,子產繼承官職),自己退居幕後,並宣告全力支持子產。

    子產執政之後,整頓鄭國賦稅,確立「鄉校」教育,公布刑法(破除貴族黑箱司法),對外折衷於晉楚兩強之間,不屈不撓,維護鄭國尊嚴。據史書稱:子產執政一年,浪蕩子弟不再輕浮嬉戲,老年人不必手提負重,兒童也不用下田耕種。第二年,市場上買賣公平,不預定高價了。三年過去,人們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年後,農民收工不必把農具帶回家,五年後,男子無需服兵役,遇有喪事則自覺敬執喪葬之禮。子產去世後,鄭國的青壯年痛哭失聲,老人像孩童一樣哭泣,說:「子產離開我們死去了啊,老百姓將來依靠誰!」

    孔子對子產十分仰慕,在《論語》及其他儒家典籍中,留下大量讚揚子產的評語,例如:
    孔子:「《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也!」
    孔子:「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孔子:「子產於是行也,足以為國基矣。《詩》曰:『樂只君子,邦家之基。』子產,君子之求樂者也。」
    孔子:「合諸侯,藝貢事,禮也。」
    孔子:「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
    孔子:「(子產)古之遺愛也。」
    孔子:「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孔子:「惠人也。」
    孔子:「子產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孔子弟子子貢也說:「獨不聞子產之相鄭乎?推賢舉能,抑惡揚善;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給人足囹圄空虛。子產卒,國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聞竽琴之音。其生也見愛,死也可悲。」
    編年史《左傳》更記載了大量有關子產的施政及事蹟。由此可知,孔子是子產的超級「粉絲」(仰慕者)。

    前522年,子產病死,鄭國失去一位「賢相」。當年孔子三十歲。孔子五十五歲到達衛國之後,希望率領弟子到鄭國,緬懷子產的風采(《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從衛國往陳國,途經匡地)怎知到達衛、鄭交界的匡地,被匡人誤會是多年前攻佔匡地、並施行暴虐的魯國權臣陽虎,圍攻孔子,孔子感到生命受威脅,歎息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予何?」(意思是自己肩負了復興周文王禮樂文化的使命,在這地方死了,文化就再無傳人;如果文化不亡,匡人可把我怎麼樣呢?)幸而幾天之後,孔子其中一位弟子寧武子,是衛國大夫,出面替孔子解圍,孔子終於脫險。

    《論語》記述了「子畏於匡」時的一則小故事: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在匡地脫險之後,回到衛國,其後,遇上了衛國的政治動盪:衛靈公的太子蒯聵(音快櫃)不滿南子操控靈公,干預朝政,暗中聯絡一些貴族準備拘禁南子,卻被告密,事敗,太子逃往晉國。靈公年老,立太子之子公孫輒(音接)為太孫,衛國政局非常不安。孔子對學生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他決定離開衛國,目的地是南方的陳國。當時大概是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孔子五十九歲,他在衛國停留了四年左右。

    重溫

    CATCHUP
    X

    南越王趙佗 (二)︰趙佗治三郡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 224 年)秦發六十萬大軍攻楚,楚軍大敗,項燕戰死,次年,擄楚王負芻,楚國亡。《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述,始皇二十五年(前 222年),秦將王翦、蒙武攻越地,越君降秦,設置會稽郡,治吳(今蘇州市),這是始皇二十六(公元前 221 年)滅齊統一天下之前,為文獻所記秦朝經營越地之始。征服範圍在長江下游以南至錢塘江口一帶,即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故土,今江蘇南部及浙江北部。而這則記事之後,《秦始皇本紀》再沒有提及對越地的動靜,直至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有「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這則記事。

    但這則記事非常簡略概括。這則記事未有交待甚麼時候發兵,主帥時誰,行軍路線,戰爭過程如何。從字面看似乎是三十三年出兵,一切順利,迅速降服越人,隨即設置三郡,大功告成。事實是否這樣簡單順利?首先,中原與嶺南山河阻隔,道路未有開闢,所經地域多是密林深谷,秦軍從中原進軍運糧南下數千里,必然險阻重重,況且越人部落深藏密林之中,頑強抵抗,隨時突襲。秦軍南征,絕非一年半載可以成功,因此《秦始皇本紀》所記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設置三郡,應該是大功告成的記錄。

    那麼,秦始皇何時發兵南征?主帥是誰?進軍路線怎樣?戰況如何?幸而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與其門客編集的《淮南子.人間訓》有一則故事:

    「事或為之,適足以敗之;或備之,適足以致之。何以知其然也?秦皇挾錄圖,見其傳曰:“亡秦者,胡也。”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築修城。西屬流沙,北擊遼水,東結朝鮮,中國內郡挽車而餉之。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甌)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當此之時,男子不得修農畝,婦人不得剡麻考縷,羸弱服格於道,大夫箕會於衢,病者不得養,死者不得葬。於是陳勝 起於大澤,奮臂大呼,天下席捲,而至於戲。劉、項興義兵隨,而定若折槁振落, 遂失天下。禍在備胡而利越也。欲知築修城以備亡,不知築修城之所以亡也。發 謫戍以備越,而不知難之從中發也。夫鵲先識歲之多風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 人過之則控,嬰兒過之則挑其卵;知備遠難而忘近患。故秦之設備也,鳥鵲之 智也。」

    淮南王劉安(前 179—前 122)是漢武帝、司馬遷的同時代人,他的封國南部與南越之地相鄰。這則故事是《淮南子》藉此作為評論秦始皇發動征南越戰爭,戰事拖延,秦軍苦戰,以至國力消耗,引發民怨沸騰的事例。卻保留了珍貴的秦軍南征史料。司馬遷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偃列傳》中,也在嚴安諫武帝征伐四夷上書中,引述了這則故事:秦始皇「欲肆威海外,(略)又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擊之,秦兵大敗。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挂於越,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
    綜合《淮南子》及《史記》所記如下:
    「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 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淮南子》);「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史記》)「三年不解甲馳弩」(《淮南子》);「曠日持久,糧食絕乏」(《史記》)「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淮南子》;「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越人遁逃」(《史記》)「以與越人戰,殺西嘔(甌)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淮南子》);「越人擊之,秦兵大敗」(《史記》)「乃發謫戍以備之」(《淮南子》);「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史記》)

    由此可知,秦始皇發五十萬大軍南征,兵分五路,其中一路主將是屠睢。戰事延續三年,也就是說至遲在始皇三十年發兵。秦軍進展非常艱難,糧道不通,加上越人頑強抵抗,秦軍雖然殺死西甌君「譯籲宋」,但在其相「置桀駿」指揮下,越人勇士經常埋伏叢林中,夜襲秦軍,大敗秦軍,並殺死秦將屠睢,戰事曠日持久,秦軍糧食絕乏,數十萬人戰死。在這困局中,幸得使監祿(姓氏不詳,名祿,使監是官職,後世稱他為「史祿」)觀察地勢,開鑿貫通湘、灕二水的運河(名為「靈渠」,至今仍然存在,在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為歷史文化遺產),使運兵、運糧船可以通航,解決了行軍障礙,大軍直抵番禺(今廣州舊城),終於降服南越諸部。

    降服南越諸部之後,秦朝在其地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桂林郡相當於今廣西東北部,以今桂林市為核心,是中原連接嶺南的水路交通所經地區,湘、灕二水經靈渠通往海濱的番禺。象郡相當於今廣西西南部,以今南寧市為核心,是南越部族集中之地。南海郡相當於今廣東大部份,北倚山嶺(即南嶺,五嶺一部份),南臨大海,秦在此設六縣: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其中番禺郡治,《史記.貨殖列傳》謂:「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今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珠海等市,及澳門、香港都屬秦番禺縣境(兩漢同)。據《史記.南越列傳》所記,南海郡長官為郡尉任囂,而南征將領之一趙佗為龍川縣令。據地方志所記,開鑿靈渠有功之史祿,曾為揭陽縣令。
    秦降服嶺南,設立郡縣之後四年(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 年),始皇駕崩,隨即爆發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天下大亂。
    '

    香港電台第一台

    03/06/2023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