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古今風雲人物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11/05/2024

    孔子 (九)︰在陳絕糧

     
    孔子在陳國逗留了大約三年,在此期間,他的早年弟子仲由(子路)辭去了魯國季氏的家臣官職,追隨他左右。陳國(今河南省淮陽縣)位於當時中原的最南方,潁河(粵音泳)、洧河(音惠)都流經陳國附近,由西北方向東南流,注入淮河。西周及春秋初期,淮河已經是中原文明的南界,淮河西南方是大別山山區,大別山以西是楚人的勢力範圍;淮河的東南方,是吳國的勢力範圍。在中原人眼內,楚和吳都是「南蠻」。西周初,周公東征,打敗殷紂王之子武庚之後,乘勝進軍,征服了東方泰山一帶的「東夷」,分封了齊、魯等國鎮撫東方;又征服了南方淮河南北的「淮夷」,分封了陳、蔡等國鎮撫南方。

    陳國國君自稱是古代舜帝的後裔,姓媯(粵言歸),首領媯滿,娶周武王長女,封於陳國,建立陳氏宗族。蔡國(今河南省新蔡縣)是周文王之子蔡叔的封國,在陳國西面不遠,兩國唇齒相依,同是周朝向南擴展的前鋒。其後又在陳、蔡附近分封江、息、弦、黃等小國。

    西周中期,周朝又向大別山以西的漢江流域擴展,在漢江以北分封了隨國(今湖北省隨州市。原本是曾國,但《左傳》稱之為隨。近年在隨州發現大型古墓,出土大量青銅器,器上銘文多有「曾侯」字樣。考古學家認為曾侯即隨侯),隨國(曾國)附近,又有呂、鄧、唐、申、沈、應等國,目的是壓制分布於漢江中、下游的楚人勢力。周昭王曾經率領諸侯大軍南征,卻在漢江翻船溺死,王師大敗,自此之後,無法遏阻楚人的擴張。到了春秋初期,楚人以「南蠻」自居,自稱「王」號,出兵威脅漢江以北諸國,隨及陳、蔡都不斷被楚國侵凌,楚國兵鋒甚至逼近鄭、宋及周天子的王畿洛陽。

    楚國對中原步步進逼,中原諸國惶懼不安,幸好齊桓公崛起,打出「尊王攘夷」旗幟,號令諸侯抵抗楚國,楚勢力北進受阻。但齊桓公死後,霸業瓦解,楚國再威脅中原。不久,晉文公(前636至628年在位)興起,重新號令諸侯抗拒楚國,在城濮之戰(前633年)擊敗楚軍,晉文公成為霸主。自此之後,晉、楚兩國爭霸一百多年(公元前546牟,晉、楚等十四國在宋國西門外會盟,同意結束戰爭,各小國分別向晉、楚納貢,「化干戈為玉帛」。晉楚爭霸改變形式。這年孔子六歲)。

    在晉、楚爭霸期間,中原諸國依違於兩強之間,晉國施壓依附晉,楚國施壓依附楚。而陳、蔡兩國,地理上靠近楚國,必須聽命於楚。因此在中原諸國眼內,陳、蔡都是楚國附庸,而陳、蔡亦少不免受楚國政治、文化影響,與中原諸國有若干差異。

    晉、楚長期爭霸,雙方都無法壓倒對手,於是晉國尋求壓倒楚國的新途徑。楚國大夫申公巫臣得罪執政令尹子反(令尹是楚國宰相職位,子反是人名)被滅族,巫臣輾輾轉投奔晉國,向晉國提供一個信息:楚國東方有吳國(都城在今江蘇省蘇州市,稱姑蘇)與楚國有仇,吳國自稱是周朝王族後裔,始祖太伯因讓位給弟弟季歷(周文王父親),遷移到江南,與蠻人雜居,「斷髪紋身」,吳人希望提升國力,與中原諸國交往,巫臣建議晉國聯合吳國夾擊楚國。公元前584年,晉國派巫臣出使吳國,教授吳人射箭、駕御戰車技術,及排兵佈陣,並向吳王壽夢獻上連晉制楚的策略,壽夢予以採納。幾年之後,吳國軍力增強,於是開始進攻楚國及其其附庸徐、巢、州來等國(今安徽省中部一帶)。陳國位於吳、楚之間,亦暗中結交吳國,圖謀擺脫楚國控制。齊、魯等中原諸侯,陸續與吳國交往,吳國開始介入中原爭霸。

    前506年,吳王闔閭得到齊國兵法家孫武協助練兵,率領大軍攻楚,在柏舉之戰(在今湖北省東部麻城市境內)攻破楚都郢城(今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紀南城遺址),楚國幾乎滅亡,幸而得到秦國出兵解救,反攻擊敗吳軍,楚國得以復國。這一年是魯定公四年,孔子四十六歲。十五年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陳國,當時陳國在吳、楚之間,受到兩國左右夾攻,孔子在陳國遭受到戰火危難,顛沛之苦,《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及吳侵陳,常被寇」(孔子在陳國居留三年,適逢晉楚爭強,相繼攻擊陳國。在吳國攻打陳國時,孔子遇上戰亂),又有史書這樣說:「吳伐陳,孔子去陳,絕糧於陳、蔡之間,遂適蔡,見楚葉公。又自葉(葉在蔡附近,是楚大臣葉公的封邑)反陳,自陳反衞。」

    11/05/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

    預告

    UPCOMING
    18/05/2024

    孔子 (十)︰萬世師表

     
    公元前489年,孔子在陳國遇上了吳國伐陳的戰禍,陳國大亂,孔子離陳過蔡地去負函(楚地,今河南信陽),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七日,弟子饑餒皆病,孔子依然講誦弦歌不止。楚國出兵救陳,楚昭王聽聞孔子大名,有意重用孔子,但由於楚令尹子西(令尹即楚宰相,子西人名)的阻攔,此議遂止。孔子離開陳國,回到衛國。

    兩年之前,孔子在陳國時,衛靈公年老逝去,太子蒯聵因為與靈公愛夫人南子不和,圖謀政變失敗,流亡到了晉國,衛國大臣擁戴太子之子公孫輒,立為太孫。靈公死後,太孫繼位,年紀尚幼,由南子及叔父公子郢輔政。太子在晉國趙氏家族支援之下,組織兵馬準備重返衛國,即將展開父子爭國、兵戎相見的局面。孔子見到這種危局,不希望在衛國久留。

    在孔子家鄉魯國,當年排擠孔子的執政季桓子已經逝世,其子季康子繼位。季康子對孔子十分尊敬,孔子周遊列國在外,但季康子任用了好幾位孔子學生,例如任用善於辭令的端木賜(子貢)處理外交,子貢發揮所,說服齊國權臣田恆(田成子)停止侵魯,改為抗擊北上中原的吳王夫差,又說服吳國太宰伯嚭釋放被扣押的衛國國君。又向晉國分析形勢,趁齊國與吳國交戰,作好準備,吳國戰勝齊國之後,晉國向吳國發動進攻,收勝利成果。又出使越國,鼓勵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上中原爭霸,往背後襲擊吳國都城姑蘇,使吳國陷滅國之災。史書稱: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孔子另一學生冉有(冉求)擔任季康子家臣,多才多藝,擅長理財,為季康子改革賦稅,深受季康子重用。孔子在陳絕糧,到衛國又遭遇政局不穩,有回鄉之意。冉有趁機會向季康子提出邀請出遊十四年的孔子回魯國,待以國老之禮。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六十九歲的孔子欣然踏上回鄉之路。《論語·公冶長》稱: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回去吧!回去吧!我的志同道合晚輩,志向遠大,有真才實學。文采燦爛的錦緞,還是要經過適度剪裁。)

    重溫

    CATCHUP
    X

    孔子 (五)︰魯國執政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孔子見魯昭公的流亡朝廷無所作為,十分無奈,於是到東方大國齊國尋求出仕機會,得到齊大夫高氏接待,成為高氏賓客。齊國的氣象與魯國大不相同,齊人重商,處事靈活變通。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古城遺址)是東方大都會,四方商賈雲集。百多年前,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富國強兵,曾經稱霸中原,以「尊王攘夷」號令諸侯,桓公、管仲死後,公族內鬥,失去霸權,但齊國仍然富甲一方,吸納各地人才,除了高、國、崔、盧等同宗家族之外,外來的鮑氏、田氏、晏氏亦分享政治權力。齊國包容各方人才、學說,一片繁榮景象。孔子在齊,聽聞昔日齊桓公、管仲事蹟,為之欽佩:「微管仲,吾披髪左衽矣!」他又曾登出東方第一高峰,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讚歎。

    孔子什麼時候離開齊國返回魯國,已不可考。據《史記·孔子世家》,齊景公欲任用孔子,但「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離齊返魯。他回魯國之後,不再從政,收徒講學。當時孔子學識廣博,已遠近知名,遠至南方的吳國,亦派使者向孔子求教。孔子招收了不,少日後對他十分忠誠的弟子,例如子路、顏淵等,逐漸形成孔門學派。

    孔子回魯國收徒講學期間,魯昭公在流亡之地乾侯逝世,三桓家族立昭公之弟定公,結束了魯國都城「無君」的狀態。魯定公五年,權傾一時的季孫氏家長季平子逝世,季桓子(季孫斯)繼位,季桓子雖然承繼了父親的魯國執政地位,但為人軟弱,季孫氏家臣陽虎(《論語》稱他為「陽貨」,有《陽貨》篇)趁機奪權,囚禁桓子,並迫他盟誓,把魯國的執政權交給陽虎代行。陽虎出身不詳,據說相貌與孔子相似,不少人誤認孔子就是陽虎。

    陽虎性情率直、張揚,敢作敢為,他掌權第二年,召集三桓族人及魯國貴族與魯定公盟誓,要各人捐棄舊怨,全力效忠魯定公,其實是挾定公以令諸家。孔子應該參加了這次盟會,親見陽虎的飛揚跋扈。據《論語》記述,陽虎(陽貨)曾派人送禮給孔子,希望與孔子結交,大概孔子心目中,陽虎這種趁機奪權的家臣,就是「亂臣賊子」,不應交往。不久,孔子與陽虎在路上遇上,雙方停車對話: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送給孔子一隻乳豬,想讓孔子去他家致謝。孔子乘他不在家時,去拜謝。卻在半路上遇到了,他對孔子說:「過來!我有話要說!」孔子走過去,他說:「自己身懷本領卻任憑國家混亂,能叫做仁嗎?」孔子說:「不能。」「想做大事卻總是不去把握機遇,能叫做明智嗎?」「不能。」「時光一天天過去,歲月不等人呀!」「好吧,我準備做官。」)

    孔子不敢得罪陽虎,只好隨便敷衍他。在陽虎當權時,孔子未有出仕,大概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吧(《論語·衛靈公》)。

    陽虎當權期間,發動多次對外戰爭:以齊國收容昭公時,侵佔鄆邑為理由,伐齊;又奉中原盟主晉國之命,伐鄭,在鄭國的匡邑大事破壞,回歸時途經衛國都城,不打招呼便領兵入城耀武揚威,穿城而過。

    魯定公九年,陽虎圖謀叛亂,更換三桓家長,由親附自己的三桓支庶子弟代替,被季桓子察覺,聯同叔孫、孟孫家族,發兵把陽虎趕走,總算把權位奪回。陽虎逃到晉國,依附晉國大夫趙簡子。定公十年,叔孫氏的家臣侯犯又佔據郈邑作亂,平定禍事不久,三桓向定公推薦孔子任官,職位是「中都宰」,即首都市長,孔子接受了任命,當時孔子五十歲。

    香港電台第一台

    13/04/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