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4/06/2025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麥勁生教授——香港非遺月2025

親愛的Tom:

 

自從你到外國進修,不經不覺已有好幾個年頭沒有見面了。讓我跟你談談我的近況。

 

這段日子,正職之外,我為特區政府擔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為保護及推廣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出一分力,轉眼已經五年。2025年對香港非遺保育來說是一個新的里程碑,皆因本年六月舉行首個「香港非遺月」。我很想藉著這個特別的日子,與你分享非遺保育的價值、挑戰與展望。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早於2003年締訂,成員國至今已經有184個,在你身處的地方肯定亦都受到重視。非遺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是各社區、群體(或個人)的生活所產生出來的社會實踐、觀念、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和文化場所,形式可說是多元化的,而且世代相傳,會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轉化,生生不息,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身份認同感和持續感。你在西貢長大,應該看過客家麒麟的表演吧。遇有喜慶,客家麒麟就會出場,求風調雨順,各人家宅平安。世紀以來,香港社會改變了很多,但麒麟仍然守護著他的社群。

 

香港的多元文化背景孕育多樣性的非遺項目,包羅萬有,用俯拾皆是來形容絕不為過。有一些你早有較深刻的瞭解,好像粵劇和南音,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等,另一些已經與你的生活密不可分,就如港式奶茶製作技藝、木傢俱製作技藝、涼茶和傳統曆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這些非遺,不僅是對文化根基的珍視,也是對未來世代的責任。

 

我特別想跟你講一下香港非遺的地緣特質。雖然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分佈在不同的區域非遺項目,反映該地區或社群的特質、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等,而這些元素又往往賦予該地區及社群一種身份認同,加強彼此間的聯繫。我一再跟你說非遺和身份認同的關係並無誇大。你可以看到每到一些地區的傳統儀式和節慶,例如:天后誕、洪聖誕、太平清醮,整個地區的人士,包括部分已遷離該地區的人士都會趁機眾首一堂,共同策劃節目,一起歡渡節日,身處當中的人都強烈感受到自己是群體的一部分。我所說的身份認同感相信你會明白吧。

 

如你現時身在香港,你就會享受到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的「香港非遺月」。這一場文化盛會正是呼應非遺的多元性和地區性,透過舉辦一系列的精彩活動,包括考察活動、嘉年華、同樂日、展演、高峰會、講座及工作坊等,讓市民及旅客認識香港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我有幸作為開幕典禮的主禮嘉賓,於當日短短半小時的典禮上已欣賞了南音演唱、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舞獅及英歌表演。典禮過後參觀場外的非遺嘉年華,更是目不暇給,長洲飄色及舞龍巡遊、太極和詠春的示範、龍船舞、各式各樣的互動攤位涵蓋潮州話、舞瑞獸體驗、毛筆製作、灰塑、花牌紮作技藝等。

 

我知道非遺辦事處為「香港非遺月」打造的「非遺精華遊蹤」,精選及推介六個地區,包括油尖旺、荃灣、大埔、沙田、東區和離島區。公眾可參加非遺考察活動,深入這些地區,探索與非遺有關的豐富又多元的傳統手工技藝或文化項目,真正感受到「香港處處有非遺」。

 

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遷,以及人口流動,非遺在不斷演變及再創造,過程中也面對不少挑戰。為此,政府於近十多年來投放更多資源於保護、研究、教育及推廣非遺,由2015年成立的非遺辦事處統籌,已經做出可觀的成績。2014年公佈的首份非遺清單和2017年公佈的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已經于2024年更新。特首的《施政報告》更明確指出要推動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以及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今年首創的「香港非遺月」,透過建立「品牌式」平臺,加強市民及旅客對非遺的認識,亦鼓勵他們親身參與及體驗非遺的文化內涵及樂趣。

 

除了政府的推動,社區和公眾的參與傳承保護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2024年《施政報告》亦提出每年檢視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傳承人,並舉辦不少於30場傳承、培訓、推廣和文化交流活動。而2019年開始的「非遺資助計劃」也推動本地社區人士及團體,共同參與非遺的保護、研究、傳承、教育及推廣工作。此外,也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網絡平臺、社交媒體、人工智慧、虛擬實景等等的技術,協力記錄及推廣非遺,讓更多人接觸到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擴大其影響力,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非遺的保育工作。

 

你和我都是讀歷史的,當然明白文化傳承和一個民族發展的關係。你不在香港,未能親身參與「香港非遺月2025」,但資訊普及的今天,即使遠隔重洋,稍後定有方法一睹盛況。我希望你欣賞這些節目的同時,重新思考非遺的價值與意義,和我們承傳文化的責任。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可以再跟你呷口咖啡,面對面詳談!保重!

 

你的老師

麥勁生

2025年6月14日

 

14/06/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4 - 06
2025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譚偉平——理解文化、藝術和創意的意義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言言、本本 :
過了農曆新年,本本已經十五歲,而言言也快將十七歲,新的一年期望新的開始,正如你們踏入少年期,也開始尋找自己的方向,嘗試不同的興趣,結識不同的朋友,學習不同的知識。

爸爸小時候也是十七歲的年齡,開展自己的人生,離開香港這個家,到外國求學,那時候沒有你們現在各方面的條件,家裡經濟並不富裕,知識、經歷也沒有你們的豐富,戰戰兢兢去到陌生的地方,離開了父母,再沒有人告訴我要做甚麼,幫我作出安排,開始要獨立生活。回想那段時期,重新思考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問了很多「為甚麼」的問題,例如:在城市生活了十七年,有沒有另一種生活的方式呢?在一個暑假,不敢告訴父母,去到鄉下農村,想找一份農場工作,問了好幾個農場,終於找到一家收留我,可惜工錢並不能應付生活所需,而要放棄,雖然是失敗,但重要的是認識到生命有很多選擇,要不斷嘗試,希望你們將來也會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後來爸爸準備要升讀大學,決定報讀純藝術的課程,除了自己喜歡畫畫外,最主要是藝術給我很大的空間,容許我胡思亂想、提出不同的問題、還可動手創作。之後我告訴父母自己的志向,記得爺爺跟爸爸講:「我不懂得藝術這科目是甚麼,但應該是一條不容易走的道路,將來你會遇上不同的困難,你自己要知道,自己要承擔自己的選擇。」他教會我甚麼是責任,我知道他們擔心我的未來,但還是盡力支持我的選擇。

爸爸在藝術這條道路上已走了四十年,很多人問藝術是甚麼?我亦會問自己,每過幾年,對藝術會有重新的理解。

剛讀藝術時,認識到藝術不只是畫畫,除了接觸到不同的創作媒介外,還涉獵歷史、哲學、科學及當代文化等不同的知識範疇,藝術帶來多元的學習體驗。就如現時的跨學科學習已是未來發展的教育模式,希望學生掌握綜合能力,應付未來多樣化的社會發展,所以學習藝術不只是培養藝術家,藝術及創意教育包括訓練語言及視覺的溝通技巧、大膽的冒險精神、運用不同物料結合技術、還有帶來美感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藝術的人文性平衡科技的純理性,即是不會只強調批判思考,而沒有了人性化的情理思考,文化藝術是社會的軟實力。

畢業後,覺得藝術不應該是一座象牙塔,應該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做了幾份和藝術相關及沒太大關係的工作,見社會上的人和事,學習用心觀察,發現各人有各人的故事,藝術也是其中的一種活動,沒有所謂的那麼高尚,但也不應被看輕,我認為藝術是平等的。

再過了好幾年,社會經驗較為豐富,再看藝術,覺得藝術是「無用的」,因為社會上告訴我們要追求發展和創新,要做「有用」的事情,巧妙地將藝術變得娛樂化、商業化和功能化,藝術的用途忽然變得「有用」。我不反對這些「有用」的藝術價值,因為從前的社會也是這樣理解藝術,但如果我們只以功利作為衡量所有價值,我們應該學懂珍惜這些所謂「無用」的價值,容許藝術帶來不一樣的思考方式,不應納入單一的價值體制,展現社會包容和多元的價值,明白藝術是「無用」的重要性,所以可理解藝術為「無用之用」。

又過了好幾年,已是人到中年時,自己最喜愛的畫家、詩人、哲學家,他們生命中經歷著失敗,留下最寶貴的作品,但情非得已。好像林布蘭,少年得志,但子女夭折,愛妻離世,經歷訴訟糾紛,之後破產,生活潦倒,晚年唯一的兒子也青年早逝,白頭人送黑頭人。他的自畫像帶著無聲的悲哀,沉默地審視著人生的悲歡離合。又如蘇東坡,如果他沒有經歷黄州、惠州、儋州的被貶流放,就不會有苦中作樂的詩詞出現,留下千古不朽之作。藝術是失敗的,因為它是一面鏡子,負載著人性最深刻的情感,以坦誠面對人生的一切,在失敗中告訴我們甚麼是最寶貴的尊嚴。
近年觀人生之無常,反而變得簡單,藝術就是時代的價值寫照,好的作品反映每個時代重要的人、事、物。藝術為我們帶來一種自覺性,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會有所不同,正如你們看展覽、聽音樂,是一種生活的體驗,欣賞那些帶來共鳴的作品,都是一種愉悅的感受。

或者你們留意到,爸爸理解藝術的意義漸漸由個人的創作走向理解整體的文化意義。文化是甚麼?或者你們曾聽人講過,一個人有沒有文化,那不代表他讀書多少,能力有多高。我在言言小時候的作文裡找到文化的意義,或者你自己已經忘記了,你曾經寫到:「我最欣賞的人是我的嬤嬤。她很善良又樂於助人,因此她也有很多要好的朋友。從小,我記得她會常常提醒我要有禮貌。」長輩都稱讚你們有禮貌,你們已經傳承了文化,不只是明白文化的道理,而在言行舉止中變為習慣,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累積成為習俗,由家庭教育開始,裡面有好的文化,也有壞的文化。中國文化講的「禮」是對「暴」的平衡,就是以禮貌化解暴戾的行為,建立人們互相尊重之道,成為生活中的文化。在《論語・季氏》篇裡寫到「不學禮,無以立。」本本的名字出自於《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寄予做事情要有原則,才能走進與人共享的康莊大道。我們從古人智慧中得到的文化,是道理,教導我們學習思想上的文化。

中國古時的「六藝」所提倡的教育包括禮教、音樂、射箭、駕馭馬車、書法和數學,你們從小也有學習彈琴,那不是為了考琴級試或幫助你們報考學校。爸爸不會一直陪伴在你們的身邊,當你將來一個人感到孤單時,沒有人作傾訴對象,琴音能紓解情緒,它會和你內心對話,能為你安心。

希望藝術能陪伴你們人生。

爸爸
2025年3月1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01/03/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