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鳳萍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7/07/2024

網上直播完畢稍後提供節目重溫。 Archive will be available after live webcast


童樂居的小朋友:

 

 兩年半前,我曾經和你們分享過,香港政府準備立法加強保護兒童,新的法案《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終於在2024年7月11日經立法會審議並通過。

 

《條例草案》把兒童定義為18歲以下人士,指明社會福利、教育及醫療衞生界別的25類人為強制舉報者。他們如果在工作過程中有合理理由懷疑兒童遭受嚴重傷害或面對遭受嚴重傷害的實際風險,必須在切實可行的範圍內盡快舉報。違反規定的最高罰則為監禁三個月及罰款50,000元。

 

為配合《條例》生效,政府會為強制舉報者提供培訓,擬備實務指南,協助他們識別目標個案,及早識別、舉報和介入,同時也減少濫報的情況。此外,政府亦會增加兒童住宿照顧服務名額,在有需要時提供緊急安置。政府設立了18個月的準備期,意味着條例要待2026年1月才能生效。

 

 立法源於2018年5歲女童「臨臨」被親父和繼母虐待致死事件中,有關學校知悉事件但沒有即時舉報。 2021 法庭就案件判罪後,時任勞工及褔利局局長表示將訂立「沒有保護罪」,最快一年後立法。同年發生童樂居虐兒事件,理應保護兒童的從業人員亦犯下虐待兒童的法例。政府表示研究強制舉報虐兒條例。法例終於在今年七月通過,但仍然要等18個月才執行。由2018年發生慘劇至2026年執行新法,歷時八年實在太長了。

 

無論如何,保護兒童方面總算走多了一步,你們會感覺安全多了嗎?

 

條例有一些爭議的地方,已經討論,我只就數項公衆忽略的重點,作一些提醒。

 

《條例》針對虐待或疏忽照顧兒童的是其管養、看管或照顧者,在一般討論甚至在社會福利署提供的實務指南和網上課程,重點偏向父母作為虐待或疏忽照顧兒童的可能性。然而照顧者亦會包括學校、老師、兒童院舍社工、醫護人員等。若兒童在學校受欺凌,校方作為照顧者,應否被舉報 ? 社會福利署提供的實務指引包括一般性的原則,但對困難個案的處理,社會福利、教育及醫療衞生界別的從業人員將面對更加複雜的情境,實務指引並未能充分反映。

 

至於培訓方面,由單一部門提供課程, 難以配合25類專業從業員的工作環境,並針對具體操作。由其是及早識別方面,一位放射治療師需要和能夠具備識別虐兒的能力,有別於兒科醫生。我曾經為兒科醫學生提供培訓,他們的準備工作會較其他的醫護人員好。那麼25類專業從業員的培訓需要差異甚大,中央廚房式的訓練,能針對工作需要嗎?

 

條例註明在工作過程中有合理理由懷疑,必須在切實可行的範圍內盡快舉報,此處留有極大的詮釋和爭議的空間。25類專業從業員的工作過程、切實可行範圍均異,誰去定奪?可以想像當真的有從業人員被告,在法庭審訊時,法庭亦須傳召有關專業團體作證,去確認相關專業的工作過程、切實可行的範圍具體操作是什麼?結果可能是難以針對疏忽舉報的人員入罪,亦會造成從業人員的困擾。

 

條例的另一爭議是有關罰則方面,是太輕或太重?  在亞洲,強制舉報虐兒的措施在日本和南韓主要是透過宣傳,要求專業人員舉報虐兒事件,但沒有明確的罰則。在台灣亦有強制舉報虐兒的措施,罰則主要是罰款,未聽聞有判監的情況。因此相比之下,香港的罰則頗為嚴重。其實不論是判監三個月或三日,對專業人員的執業資格已經造成巨大影響,我認為重點是在法庭判案之前,應該交由有關專業團體,按其專業操守及程序處理。

 

針對上述各項問題,我相信25類專業從業員均有所屬的專業團體,應該由專業團體制定條例的具體執行措施。專業團體有其專業操守,他們可以將舉報虐兒納入專業操守的範圍,提供具體定義、執行指引、判定專業操守的機制及原則、按違規的程度定立相關罰則,嚴重違法的個案,則可以轉介至法庭處理。專業團體亦可以針對相關專業人員的工作環境,提供針對性的培訓,而並非由中央廚房式的統一處理。對各個專業人員而言,若有足夠的指引和培訓,而自己所屬的專業團體,按照其工作情況作出判斷,他們亦會心服口服,減少無所適從的感覺。

 

我認為未來18個月政府應該與相關的專業團體討論執行措施,提供足夠的資源,由專業團體提供指引和培訓,制定專業守則,如是者,總比每一次事件出現時,直接進入司法程序。

 

保護兒童和預防家庭暴力,需要清晰全面的政策,並非單一措施例如強制舉報,就能解決這些重大的問題。當然,能向前走出一步,亦是非常重要,但政府要改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不能等每次發生慘劇時,就拿出一項新的措施,花若干年的時間,才能制定執行,再等到下一宗慘劇時,又再探討其他措施。其實20年前我已經提出了一籃子保護兒童和預防家庭暴力的建議,提交了報告給政府。政府可以主動探討和制定一個全面性的政策,有效地保護兒童和預防家庭暴力。

 

童樂居的小朋友們,我相信你們、家庭、專業人員和政府,都有共同願景,相關的專業人員,亦會盡一分力,希望你們可以在安全、信任的環境下成長!

 

陳高凌教授

2024年7月27日

 

重溫

CATCHUP
05 - 07
2024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培養個人和家庭抗逆力 可更健康地應對大流行等生活危機

主持人:張鳳萍

*標題由編輯所加

望華、恩華: 

受和富社會企業「香港開心D」和李錦記家族基金委託,東華學院護理學院副院長林清教授於4月3日至4月17日期間收集了1,356份網上問卷,了解港人的家庭快樂感、個人快樂感、和家庭抗逆力。數據顯示,家庭快樂指數,個人快樂指數、家庭團結度、家庭健康狀態、五種愛的語言等等,全部指標都比往年顯著下降。這些發現是奇怪的,因為一般人普遍認為,隨著疫情的緩解,公眾和家庭應該變得更加快樂。 

作為「香港開心D」項目的顧問,我想就這些發現提供一些見解。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大流行給公眾帶來很大的壓力。對於那些在大流行下遭受痛苦的人來說,這是一次創傷性的經歷,尤其是那些失去親人或因感染而出現長期癥狀的人。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的緩解不會像開關按鈕一樣,負面情緒和經歷會突然消失。這就像一個飽受疾病折磨的人。我們不能指望康復的人在病癒後立即完全發揮作用。 

其次,許多研究表明,在大流行期間,心理健康問題正在增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在大流行期間,焦慮和抑鬱在全球增加了大約百分之二十五。顯然,這樣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當人遇到創傷性事件時,創傷性的經歷可能會發展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使用這個類比,學者和專業人士使用「大流行後壓力症候群」一詞來描述大流行後的心理健康問題。 

此外,疫情的復甦也意味著重新調整。雖然公眾可以在大流行後恢復「正常」的生活,但他們必須做出很多改變。如果父母有孩子,孩子重新適應學校教育是一個壓力事件。重新調整工作也是一件壓力大的事情。從「在家工作」轉回「在辦公室工作」意味著花在家庭事務上的時間減少,例如監督孩子。由於大流行,一些企業關閉了。因此,一些父母不得不重新適應可能需要輪班的新工作。 

實際上,後疫情時期的許多研究指出,家庭面臨著許多重新調整的問題。此外,許多研究表明,不同年齡組別,尤其是年輕人,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這些研究清楚地指出了大流行後妥善處理家庭和個人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他們還挑戰了一個簡單假設: 復常將解決大流行引起的所有問題。 

在大流行期間,許多學者和專業人士都強調了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幸的是世界上許多地方-包括香港-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不足。顯然,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不僅僅是一種身體疾病。除了物質層面,還有心理、社會和精神層面。除了接種疫苗和保持社交距離外,人們還應該認識到擁有積極的心理品質的重要性,例如樂觀、希望、積極的信念、愛和寬恕。特別是,我們應該促進個人的抗逆力,以便公眾能夠很好地應對大流行等逆境。不幸的是,研究表明,儘管教師、家長、和青少年在內的許多持份者都認為這種“軟技能”很重要,學校課程還是很少涵蓋這些技能。 

除了個人心理健康,家庭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指的是家庭是否運作良好。家庭心理健康的一個常見指標是家庭抗逆力,包括積極的家庭信念、希望、靈活的家庭角色和有效的家庭溝通。相對於一個高韌性抗逆力高的家庭,一個低韌性抗逆力低的家庭在大流行下很容易遇到問題。 

2022年11月,我應新加坡政府社會和家庭發展部的邀請,就疫情下的家庭政策發表主題演講。我指出,有三種形式的資本有助於社會的福祉。第一個是金融資本,例如向有經濟需要的人提供經濟援助。資本的第二種形式是人力資本,例如培養人們處理逆境的能力。第三種形式是社會資本,如促進社會網絡和家庭復原力。縱觀全球,疫情下的社會政策主要面向金融資本。當經濟形勢惡化時,許多政府向公眾提供財政援助。相比之下,宣傳個人抗逆力重要性的努力相對較少,例如保持希望和樂觀以及如何在大流行下保持抗逆力。此外,在疫情下,對家庭復原力的重要性也較少受到關注,例如堅持積極的信念,在家庭中扮演靈活的角色,以及促進家庭內部的積極溝通。

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預防健康問題總是比治療健康問題更具戰略性。同樣,培養個人抗逆力和家庭抗逆力也很重要,這樣人們才能以更健康的方式應對大流行等生活危機。政府需要反思人力資本和家庭資本在建設香港抗逆力方面的重要性。不幸的是,香港很少有協調良好的家庭抗逆力計劃。 

對於公眾而言,與個人復原力和家庭復原力相關的學習能力可以幫助個人和家庭適應不同的生活挑戰,包括大流行後時期。在日常生活中,大眾可以練習愛的五種語言。例如,在不利條件下,肯定話語是家庭成員的心理能量。身體接觸也有助於傳達可能不容易用語言表達的愛和關心。一個常見的健康建議是“不要等到心臟病發作才開始做運動”。同樣,我們應該培養人們的個人抗逆力和家庭抗逆力,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逆境,包括大流行。 

香港開心D牽頭以及林清教授進行的研究非常令人振奮。它提醒我們,在後大流行時代,個人心理健康和家庭福祉的重要性。
 

爸爸

2023年7月22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22/07/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