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14/06/2025

解開鸚鵡羽毛色彩之謎

「我是冼雍華,是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我是一位分子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家,我的研究領域是透過分子生物學及基因組學的技術解答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上的問題。 其實我自小就對動物和大自然很有興趣。小時候,我喜歡到郊外尋找不同的昆蟲,或者到海邊找不同的蝦蟹。讀大學的時候接觸到科學研究,研究令我們更加了解大自然的謎團,一些全世界都無人知曉的事,我和團隊可能會成為第一班人知道答案,然後可以告訴大家。」

 冼雍華教授表示,在地球數十億年悠長的生物演化歷史當中,出現了各式各樣不同形態、行為、外貌的生物。 冼雍華教授的研究就從動物的DNA層面入手,通過尋找與特定特徵或能力相關的基因或DNA層面的變化,去了解驅使動物演化出新特徵的過程。

「為甚麼有那麼多色彩鮮艷的鳥類?為甚麼動物可以聞到不同的氣味,吃到不同的味道?為甚麼有些動物選擇配偶時會偏好某些身體的氣味?為甚麼有些動物特別聰明?例如雀鳥的羽毛顏色對牠們生存及繁衍至關重要,不同的雀鳥品種演化出不同的羽毛顏色,以幫助牠們增加生存及繁衍的機會,究竟牠們是如何做到?我們嘗試尋找究竟是甚麼基因控制雀鳥羽毛的顏色。例如特別的鸚鵡,牠們演化出獨有的能力。其他鳥類是透過進食去攝取食物內的類胡蘿蔔素,令牠們的羽毛變成紅色或者黃色,但鸚鵡可以自行製造色素,名為鸚鵡黃素,令羽毛變成紅色或黃色,牠們不需要好像其他鳥類般透過進食攝取類胡蘿蔔素,就是這種獨特的能力令到牠們成為其中一種最色彩繽紛的鳥類。」

 至於為甚麼鸚鵡可以演化出這個能力?冼雍華教授與團隊的研究成功解開了這個謎團。

 「我們的研究發現鸚鵡是利用一種稱為「醛脫氫酶」的酵素,來控制紅色或黃色色素的表達。當這種酵素含量較高時,鸚鵡黃素會由紅色變為黃色。鸚鵡正是透過調節「醛脫氫酶」的表達水平來控制羽毛的顏色。有趣的是,「醛脫氫酶」原本在許多動物身上是用於分解有毒物質的,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生物在演化過程中,如何利用原本不相關的物質演化出新的能力。」

14/06/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蕭傑恒


「我是蕭傑恒,現任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資訊學系教授,同時是英國皇家病理科醫學院院士。我專注於傳染病的分子診斷學及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
本科在理大修讀醫療化驗科學的蕭傑恒教授,畢業後並無隨即入行成為一位醫務化驗師,而是到港大微生物學系攻讀博士。
「當我在讀博士期間,發現一般的實驗室進行流行病學或傳染病的診斷,至少需要三天時間,這對病人的治療很多時候未必有直接的幫助。我自己喜歡設計一些新技術,可以加快分析的時間,令病人及早得到治療,及後我希望學以致用,我去了一家私家化驗所工作,為他們建立了分子檢測中心,及後我認為這門技術的確有助加快診斷,但我無法將它普及和教育予下一代,因此我決定加入理工大學,希望將我所掌握的新知識和秘訣傳授給新一代的醫務化驗師。」
蕭傑恒教授的研究團隊開發了快速基因測序技術,能在八小時內直接從病人的呼吸道或血液樣本中測序出細菌或病毒的基因組。相比傳統方法,可提前兩天識別病原體及其抗藥性基因,讓醫生能更早為感染不明傳染病的病人提供合適的治療。這套技術在新冠疫情期間派上用場。
 
「我們進行基因排序,除了可以有助診斷病症以外,透過比對不同患者的病原體基因,可以確認他們的感染源頭是否相同。這方面的研究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團隊在疫情持續為不同確診者進行病毒基因比對,成功追溯感染源頭,協助政府切斷不同的傳播鏈。例如在第三波疫情爆發時,團隊透過病毒基因比對,發現源頭來自免檢疫的海員,促使政府取消海員免檢疫政策,令那一波疫情很快緩和。第四波疫情爆發時,我們率先發現有新的病毒株流入社區,我們基於這個研究發現建議政府設立檢疫酒店,堵截入境者隔離的漏洞。」
病毒會不斷演變,蕭傑恒教授指,本來在動物身上發現的病毒,有機會能夠適應不同的宿主,因而可以傳給人。

「疫情後期香港出現倉鼠感染人類的個案,我們的基因測試顯示,這種新冠病毒株早已在人類世界消失,卻在倉鼠和兔子間傳播,最終導致動物傳人事件。疫情期間,我們團隊經常不眠不休地工作,努力將信息傳遞給政府。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市民知道我們的付出。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在街上購物遇到一位市民,他認出我是理工大學的教授,感謝我們的基因分析工作,又說曾在節目上看過我的解說,感覺到市民的謝意。還有一次,我們實驗室收到一份神秘的包裹,當我們打開的時候也在擔心,為何無故會收到匿名的包裹呢? 原來是零食來的。寄出者是一位香港市民,因為感謝我們的工作,在台灣買了手信給我們整個團隊,感到自己的研究得到市民的感謝,這是我們堅持進行這方面研究的原因。」

香港電台第一台

05/04/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