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21/06/2025

為何有些雀鳥嗜甜?

嘉賓: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冼雍華

「我是冼雍華,我是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我是一位分子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家,我的研究領域是透過分子生物學及基因組學的技術去解答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上的問題。」

 冼雍華教授其中一項研究,揭示了為何有些雀鳥喜歡吃甜的食物。

 「一些鳥類例如蜂鳥或者鳴禽,牠們會吃花蜜或者水果,這些甜的食物,但鳥類的祖先是食肉恐龍,牠們早已失去甜味受體,本應吃不到甜味,為何有些鳥類會吃花蜜或者水果呢?原來那些鳥類的祖先,牠們的鮮味受體發生了基因突變,令本來吃不到甜味的祖先再一次可以分辨到食物有高糖分。除了味覺,嗅覺對動物的生存和繁衍亦很重要,我們有研究動物基因組內嗅覺受體基因的多少,與不同物種的嗅覺能力之間有何關係,嗅覺強的鳥類一般都有更多嗅覺受體基因。」


 冼雍華教授認為,隨着DNA排序的技術越來越發達,科學家可以更加了解基因表現的調控,如何影響不同生物的特徵和行為,這些研究結果甚至有助推進醫療科技的發展。
 

「例如有些動物,我們發現牠可能比較長壽,或者比人類較少機會患上癌症,那會否是由於牠們體內有機制或者有抗癌基因,令牠們沒有那麼容易患癌?如果我們找到這些相關基因時,或許可以應用於醫療之上,為人類預防癌症。熊會冬眠,牠們會進食大量糖分,儲存脂肪準備過冬,但其實牠們身體可能有機制,就算體內脂肪多,都不會像人類般容易發展出心血管疾病。透過研究不同其他的動物,了解牠們的基因,可能有助推進基因治療方面的研究,為人類帶來醫療科技的進步。」

 
對於有志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人,冼雍華教授鼓勵他們要及早準備。

 「如果真的有志從事科學研究的話,其實有很多道路可以選手,不用覺得香港好像不如外面那麼多機會便輕言放棄。要多嘗試接觸相關領域的學者,即使是中學生,亦不妨接觸在大學進行研究的教授,問他們會否有實習的機會,及早接觸科研世界,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希望從事科學研究,亦可知道自己有甚麼能力需要強化和學習,更早裝備自己。」

21/06/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香港青年科創號」人造衞星升空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中大卓敏地理與資源管理學教授、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關美寶教授

「我是關美寶,我是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卓敏地理學講座教授,我同時是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包括地理資訊、環境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與健康。我從小就對科學和資訊科學充滿興趣,同時也熱衷於地理、環境和人文科學。這些興趣結合後,我發現地球資訊研究是最適合我的領域。然而成為專家後,我發現這項技術能應用在許多學科,例如健康領域的研究者會尋求合作,因為我們的技術能幫助他們,例如更精準地研究綠地與精神健康的關係、空氣污染與各種疾病的關聯等,透過合作我對環境保護和監測亦萌生了興趣,因為我們的技術在這方面能發揮作用。」

身為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的關美寶教授,近年帶領跨學科團隊自主研發出國際第一顆AI大模型科學衞星,去年九月在山東成功發射。 這顆人造衞星從太空觀測地面取得大數據,可用於防災和交通管理等。 

「我們的衛星命名為「香港青年科創號」,是由香港政府資助、中文大學自主研發的衛星,這是由我帶領一個年輕的跨學科團隊共同設計的。在應用層面,我們主要聚焦於可持續發展領域,當中會運用於監測水災、空氣污染、山泥傾瀉等自然災害,同時也會應用於智慧交通管理,例如監測車流量。最令我難忘的是去年九月在山東海陽見證我們自主研發的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升空,那時心情很激動,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希望收集有用數據進行科研,團隊合作的成果終於成功發射,那刻真的很激動。」

關美寶教授希望,香港能夠有更加多人投身航天科技事業

「我希望香港能有更多人投身航天科技,雖然我們未必都有機會成為太空人,但可以將航天知識發揮並應用,在國際上取得一席位。這條道路需要長時間的韌力,希望大家保持耐性,為香港爭光。」

香港電台第一台

07/06/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