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10/05/2025

開發廣譜性藥物應對下一次大流行

嘉賓: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環球拓展)、微生物學系臨床教授及副系主任陳福和教授

「我是陳福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環球拓展)、微生物學系臨床教授及副系主任。我同時兼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感染性疾病醫學部教研室主任,以及香港青年科學院的院士。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新發傳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及控制。」

 陳福和教授主力從事的研究,是有關於建立一些新的體外和動物模型,利用這些疾病模型去找出新發性傳染病病原體的特性和致病機制,並且開發新的藥物。他認為在這個領域的科研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時間。

「作為一位醫生,我們本身已有繁重的臨床工作,在大學亦有教學以及研究工作。我們的研究講求時間性,因為新發傳染病不會等人,我們永遠感覺自己在與病毒或其他新發傳染病病原體進行時間競賽。無論是心理還是體力上,時間都是我們這個領域研究者面臨的巨大挑戰。當然,在緊張的生活中,我們也盡量希望平衡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令我們發揮到在社會上的功用。大家如果回顧歷史,一些已知,有一定歷史的傳染病,曾被稱為新發性傳染病,因為當時沒人認識它,以往也會出現不同地方或全球性的爆發,但是相對來說,頻率沒那麼快,這可能是因為現時的檢測手段進步,但同時亦與全球化有關,自從有了更便捷的交通工具,特別是飛機,讓人類、動物和病原體能夠快速傳播到全球各地,新冠疫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陳福和教授表示,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我們需要持續關注新發性傳染病的出現。 

「我們相信新發性傳染病必然會再出現,下個問題不是它會否再出現,而是何時出現,是哪一種新發性傳染病病原體,因此在未來十年或更久遠的時間,我們要一直關注不同傳染病的出現及其變化。 在流行間歇期,即是大流行過後的平靜期,我們和全球這個領域的研究者並沒偷懶,而是仍在努力爭取時間研究更新的診斷方法、疾病模型和藥物及疫苗,特別是因為我們難以預估下一次是甚麼新的病毒或病原體,以及它何時來臨,我們希望做的並不是開發只針對一種細菌或病毒的藥物,而是希望開發廣譜性藥物和疫苗,為下一次新發性傳染病的來到做好準備,下一次應對全球大流行時,會比上一次做得更好。

我們高興得益於科技的持續發展,除了醫學研究,我們亦要善用其他領域的研究結果,例如人工智能就幫了我們很多。 相較我初投身科研,現時運用人工智能,可為我們減省很多工序和人力,我們現在能更精準地設計新診斷方法和開發新藥,速度也大大提升。作為學者,我們會持續學習不同領域研究的新發展,包括人工智能,相信這能幫助我們在自己的研究中做得更好。

香港科研界現時進入一個令人興奮和雀躍的時代。政府這幾年大力投資科研,也看到了科研對香港的重要性,並珍視人才。我想送給科研路上同行的人,尤其是年輕科學家的說話,就是作為臨床醫生和臨床科學家,我希望鼓勵師弟、師妹,專科醫生培訓時間很長,心力、體力也要很大的付出。如果希望更進一步,不單從事臨床工作,而要兼顧基礎科研,一定要保持對科研的熱情和毅力。過程中不只快樂,一定會遇到困難,實驗也可能需要多次嘗試,要改變方法才能成功。

近年香港大學醫學院注意到一個趨勢,未來一代的醫生不僅會從事臨床工作,還可能涉足更廣的領域,例如基礎研究、公共衛生政策等。我們醫學院在最新的課程改革,為同學們提供了更多機會,讓他們能更早獲得基礎研究的實習機會,或涉獵其他領域。最後,祝福大家今年科研順利,身體健康!」

Error loading player: No playable sources found

10/05/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新型納米技術藥物 治療早期腦退化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更多...
香港電台第一台
Error loading player: No playable sources found

12/10/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