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環球拓展)、微生物學系臨床教授及副系主任陳福和教授
「我是陳福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環球拓展)、微生物學系臨床教授及副系主任。我同時兼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感染性疾病醫學部教研室主任,以及香港青年科學院的院士。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新發傳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及控制。」
陳福和教授主力從事的研究,是有關於建立一些新的體外和動物模型,利用這些疾病模型去找出新發性傳染病病原體的特性和致病機制,並且開發新的藥物。他認為在這個領域的科研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時間。
「作為一位醫生,我們本身已有繁重的臨床工作,在大學亦有教學以及研究工作。我們的研究講求時間性,因為新發傳染病不會等人,我們永遠感覺自己在與病毒或其他新發傳染病病原體進行時間競賽。無論是心理還是體力上,時間都是我們這個領域研究者面臨的巨大挑戰。當然,在緊張的生活中,我們也盡量希望平衡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令我們發揮到在社會上的功用。大家如果回顧歷史,一些已知,有一定歷史的傳染病,曾被稱為新發性傳染病,因為當時沒人認識它,以往也會出現不同地方或全球性的爆發,但是相對來說,頻率沒那麼快,這可能是因為現時的檢測手段進步,但同時亦與全球化有關,自從有了更便捷的交通工具,特別是飛機,讓人類、動物和病原體能夠快速傳播到全球各地,新冠疫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陳福和教授表示,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我們需要持續關注新發性傳染病的出現。
「我們相信新發性傳染病必然會再出現,下個問題不是它會否再出現,而是何時出現,是哪一種新發性傳染病病原體,因此在未來十年或更久遠的時間,我們要一直關注不同傳染病的出現及其變化。 在流行間歇期,即是大流行過後的平靜期,我們和全球這個領域的研究者並沒偷懶,而是仍在努力爭取時間研究更新的診斷方法、疾病模型和藥物及疫苗,特別是因為我們難以預估下一次是甚麼新的病毒或病原體,以及它何時來臨,我們希望做的並不是開發只針對一種細菌或病毒的藥物,而是希望開發廣譜性藥物和疫苗,為下一次新發性傳染病的來到做好準備,下一次應對全球大流行時,會比上一次做得更好。
我們高興得益於科技的持續發展,除了醫學研究,我們亦要善用其他領域的研究結果,例如人工智能就幫了我們很多。 相較我初投身科研,現時運用人工智能,可為我們減省很多工序和人力,我們現在能更精準地設計新診斷方法和開發新藥,速度也大大提升。作為學者,我們會持續學習不同領域研究的新發展,包括人工智能,相信這能幫助我們在自己的研究中做得更好。
香港科研界現時進入一個令人興奮和雀躍的時代。政府這幾年大力投資科研,也看到了科研對香港的重要性,並珍視人才。我想送給科研路上同行的人,尤其是年輕科學家的說話,就是作為臨床醫生和臨床科學家,我希望鼓勵師弟、師妹,專科醫生培訓時間很長,心力、體力也要很大的付出。如果希望更進一步,不單從事臨床工作,而要兼顧基礎科研,一定要保持對科研的熱情和毅力。過程中不只快樂,一定會遇到困難,實驗也可能需要多次嘗試,要改變方法才能成功。
近年香港大學醫學院注意到一個趨勢,未來一代的醫生不僅會從事臨床工作,還可能涉足更廣的領域,例如基礎研究、公共衛生政策等。我們醫學院在最新的課程改革,為同學們提供了更多機會,讓他們能更早獲得基礎研究的實習機會,或涉獵其他領域。最後,祝福大家今年科研順利,身體健康!」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都會大學健康及護理學院副院長謝家偉教授
「大家好,我是謝家偉,可以叫我 Gary,目前我在香港都會大學健康及護理學院擔任副院長,主要協助大學和學院推動科研。從2008年在劍橋大學畢業後,我有兩個主要研究方向,第一是藥物流行病學,第二是研發新的藥物,歲月不留人,我已經踏上科研之路十六年了。 我們從事藥物研究有兩個方向,第一是利用現有的數據,包括醫院或診所的數據,看現有的藥物的有效性 ,第二是研發新藥物,我們知道現有藥物的有限之處,所以我們要找新的方法醫治某些疾病。我們的研究方向是來自於不同的前輩給予的靈感,舉一個例子,高錕教授是我小時候已經崇拜的偶像,項目的靈感也是受他的思維啟發,之前見到高教授的光纖改變了網絡世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們亦都很想透過醫學的研究,為一些不治之症帶來曙光,幫助病人應對未來的日子。 」
「光纖之父」中大前校長高錕教授,一生為科學作出巨大貢獻,晚年他受到阿茲海默症,亦即其中一種腦退化症的困擾。 這個疾病會影響患者的記憶、判斷和執行力,而醫學界暫時未有根治的方法。
「 現在研究人員用大數據方式研究腦退化症,例如看看基因相關的問題。我們團隊現時用生物資訊科技,檢視基因組數據、轉綠組t和蛋白質組的數據,以找出發病的原因,我們現在研究的重點就是想利用基因療法,在病患者當中引入一種有特別物質的藥物,這種藥物可阻止一些不好的蛋白質形成,從而控制病情,減低疾病惡化程度,這種藥物新的地方是我們利用納米治療,運用納米技術將藥物更易帶到腦部發揮功效。」
團隊的研究綜合了生物資訊學和遺傳學知識,期望研發出的新藥,有效阻止有害蛋白在人腦細胞形成,從而治療早期腦退化症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