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傅凱駿
想要了解宇宙的真理,就得開始思考和能量、頻率、共振有關的一切
— 尼古拉·特斯拉 (Nikola Tesla)
聲音,正是關乎能量、頻率、共振。它是科技和工程。由麥克風到擴音器,由錄音室到音樂廳,聲學的研究和運用,如何讓聲音還原甚至昇華?
聲音,也是藝術,甚至具治療的功能。
節目由香港科技大學夏利萊博士物理學助理教授傅凱駿主持,以聲音的科學與美學為主題,從既學術又生活化的層面切入,打開聲音世界的奧秘 。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香港人多車多,噪音問題很常見。汽車的喇叭聲、建築工地的機器聲、鄰居的電視聲......城市的噪音不斷在侵蝕我們的生活質素。長期曝露於噪音環境中,更會損害聽力及精神健康。
主持人:傅凱駿
先前我們提過,樂器的音高取決於振動的頻率。譬如中央C(Do音)的頻率是 262 Hz,意思是指弦線每秒來回振動262次。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音高一樣,我們依然可以分辨不同樂器發出來的聲音?收聽電台節目時,為何我們能夠清楚分辨不同主持人的聲音?
大家可能會說: 因為音色不一樣。但科學上又如何解釋音色的差異?
當我們聽見鋼琴的一個音,其實是聽見許多不同頻率疊加而成的聲音。我們的大腦很厲害,能夠將不同頻率組合在一起,然後一併理解成一個鋼琴的單音。由於弦的振動的方式千變萬化,除了會發出決定音高的「基礎音」外,同時也會發出許多其他不同頻率,組成「泛音」,從而影響樂器的音色。
音色為樂器賦予不同個性,讓聲音的世界多姿多采。而令音樂美妙動人的袐密,還有調性、和弦、旋律等不同元素。我們在科學上可以怎樣理解這些樂理概念?今集節目將繼續帶大家走進聲音科學與美學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