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簡介

    GIST

    打從一九七八年三月五日首播以來,經製作人在不同階段的摸索,節目的定位很清晰,要求鏗鏘有聲,講真話,積極發掘跟觀眾有密切關係的題材,多年來,製作人緊貼社會步伐,無論在政治、房屋、醫療、民生、教育、環保以至海外,積極發掘大家關心的題材。

    《鏗鏘集》是一個團隊,無論接受過批評或喝采,我們都不敢掉以輕心,每個星期,無論晴天雨天,緊守崗位,延續求真的精神。

    最新

    LATEST
    28/09/2023
    相片集
    相片集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關愛隊」,將全港十八區劃分為四百多個小區,每小區設一隊關愛小隊,並率先於荃灣區及南區開展,作為協助政府地區施政和凝聚社區資源的組織,具體會提供什麼服務?相比其他同樣是服務社區的團體,關愛隊在社區中的角色定位可有不同?政府表示希望汲取荃灣區及南區關愛隊所得之經驗,再推展至其餘十六區,身兼關愛隊總指揮的民政事務專員,有何分享?對關愛隊隊員而言,如果要再思關愛隊的服務及運作模式,又有什麼建議?

    重溫

    CATCHUP
    07 - 09
    2023
    RTHK 31
    • 關愛無小事

      關愛無小事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關愛隊」,將全港十八區劃分為四百多個小區,每小區設一隊關愛小隊,並率先於荃灣區及南區開展,作為協助政府地區施政和凝聚社區資源的組織,具體會提供什麼服務?相比其他同樣是服務社區的團體,關愛隊在社區中的角色定位可有不同?政府表示希望汲取荃灣區及南區關愛隊所得之經驗,再推展至其餘十六區,身兼關愛隊總指揮的民政事務專員,有何分享?對關愛隊隊員而言,如果要再思關愛隊的服務及運作模式,又有什麼建議?

      28/09/2023
    • 防不勝防

      防不勝防

      網絡騙案真的防不勝防嗎?市民誤信網上資訊身墮騙案,不少受害人慘被騙巨款。科技帶來生活進步,卻也成為了不法之徒騙人的技倆,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人的生活習慣,亦助長了網絡罪案,根據警方最新數字,本港今年首季的騙案按年上升六成半,主要涉及網上騙案。網上騙案愈趨猖獗,受害人被騙金額亦愈來愈大,然而詐騙案例層出不窮,如何防患未然?

      21/09/2023
    • 長憂九十九

      長憂九十九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對很多有為特殊需要小孩的家長,甚至憂心離世後,子女生活的安排。政府在多年前推出特殊需要信託,由社署為智障、精神紊亂或自閉症人士的家長管理遺產,定期向他們的子女發放款項,但開立信託戶口的數目並不多。家長認為此計劃對資金投資的透明度及彈性不高,擔心資金用完,子女失去照顧。有意見認為應檢視整個制度會否有更多彈性、做更多宣傳推廣,令計劃達到更好效果,有特殊需要家庭的小孩日後可得到照顧和幫助。

      14/09/2023
    • 開拓新視野

      開拓新視野

      政府去年制定青年發展藍圖,內容包括推動香港青年認識國家和世界,優化及推動青年內地交流,讓青年了解國情,提升國民身份認同。隨著本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各項青年內地交流和考察活動亦隨即展開。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的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以及教育局的高中公民科內地考察佔多數,提供約84,000個名額。內地交流和考察的機會大增,開拓了青年的視野,會否令他們對內地的看法有所改變?機構和學校又如何克服籌辦面對的挑戰?

      07/09/2023
    • IB是咁的

      IB是咁的

      近年國際文憑課程(IB)備受家長追捧,IB狀元的數目近年亦有上升趨勢。除了國際學校提供相的非本地課程,直資學校亦紛紛開辦IB課程吸引學生入讀。IB課程引起教育界及家長關注,然而,開辦IB課程的直資學校,一般都只設有兩年制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而且學校需要奉行雙軌制,即同時設有IB及DSE課程。此外,不少家長以為 IB課程較傳統本地課程輕鬆;事實上修讀IB的學生,不但要應付公開試,亦要懂得做好時間管理,完成多篇論文及功課,壓力不比DSE課程輕。究竟家長們對IB有多少了解?修讀IB的學生是否沒有功課及考試壓力?

      31/08/2023
    • 再展動力

      再展動力

      今屆施政報告提出支援會議及展覽業,包括延長「會議展覽業資助計劃」至今年六月底,緊接推出 14 億元的「定期展覽獎勵計劃」,預計三年內資助超過200場展覽在本港舉行,為展覽業復甦注入動力。香港展覽業因疫情影響,曾一度近乎停擺,有外國大型展覽轉移陣地,亦有本地展覽業前線工人要轉行謀生。踏入今年第一季,隨著香港走向復常路,與內地及海外各國的商貿活動漸趨活躍,會展及亞博館這兩個香港主要展覽場地近半年陸續舉辦大型展覽,復甦步伐較預期快,反觀行業人手、物流、硬件等資源,又是否能夠跟得上?未來需要怎樣調配和增加,以迎接更多內地及國際商家重返香港?

      24/08/2023
    • 醫心

      醫心

      醫管局資料顯示, 2021年全港約有27萬名精神病患者在醫管局接受治療,而精神科醫生的數目大約370位。香港的精神病患者與醫生的人手比例,多年來低於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每一萬人口至少要一名精神科醫生。醫護人手不足,導致病患者輪候時間過長。在今年6月,政府提出10項措施加強精神健康支援,包括個案管理經理與嚴重精神疾患者的比例進一步優化至不超過1:40、為患者處方較新和副作用較少的藥物、檢討「有條件釋放」機制,以及探討「社區治療令」的可行性,然而有學者指出,醫護人員人手不足,才是根本的問題,究竟精神健康服務應如何優化,才達致病人最大的福祉?

      17/08/2023
    • 「耆」實有得唞

      「耆」實有得唞

      本港人口老化,照顧者不斷增加,照顧者在照顧有需要人士時,面對的不單單是被照顧者的需要,同時,亦面對自身心靈健康情況;欠缺護理知識;經濟需要支援等等問題。 2022年施政報告中,政府已加強落實推行照顧者支援政策,但在政策推行的同時,社會中發生少家庭悲劇,揭示「以老護老」,「以老護殘」的問題。亦反映出年長照顧者承受著沉重壓力,對於他們所面對的壓力及問題,怎樣可以得以舒緩,找到喘息空間呢?

      10/08/2023
    • AI新時代

      AI新時代

      由 OpenAI 開發出的 ChatGPT 席捲全球,引發一輪正反辯論「人工智能是否可取代人類?」。有學校宣布禁用的同時,也有學校決定擁抱科技,進一步開發AI教學平台,鼓勵學生使用,商界則普遍都趨之若鶩,但是否引來大量在職人士失業呢?AI 會對人類的工作帶來什麽影響?甚至正如科幻片中,終有一天人工智能不受人類控制呢?

      03/08/2023
    • 我們與熱的距離遠了嗎?

      我們與熱的距離遠了嗎?

      夏日炎炎,長期在太陽下活動或容易導致中暑。勞工處日前公布新的《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指引基於天文台香港暑熱指數發出的「工作暑熱警告」,並分為黃、紅、黑三級警告,同時列明在不同級別警告下戶外工作者的休息安排。對戶外工人而言,新指引能否保障其健康?指引內更有就戶外工作勞動量分為「輕勞動、中等勞動、重勞動及極重勞動」,工友又是否知道自己屬哪一群?與此同時,僱主執行指引時,又會遇到什麼困難?若僱主未有按指引供員工休息,需要負上刑事責任嗎?越趨常見的高溫熱浪與氣候變化有關,面對酷熱天氣,我們可採取適應高溫的策略,亦應嘗試從不同方面減緩氣候變化。

      27/0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