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資源快將耗盡,世界各地正積極研發再生能源。而香港發展再生能源步伐相比之下緩慢,到底為何?研發再生能源是全球大勢所趨,香港亦具備發展風能及太陽能條件。但基於土地有限這先天因素,香港要大規模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看似困難,而在於有限度條件下,香港水塘興建太陽能發電成為解決方法。也有機構善用天台興建太陽能板為供電自給自足。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各地及中國也研發氫能發電,技術日漸成熟。與世界各地相比,香港發展再生能源步伐相對緩慢,究竟點解呢?而香港政府發展綠色運輸之時,為何仍未推動氫能發電之公共交通工具?縱使香港不少大學研究及開發氫能之應用,但香港在氫能發電及應用上仍在商討中,到底香港於再生能源上是滯後還是殿後?
石油資源快將耗盡,世界各地正積極研發再生能源。而香港發展再生能源步伐相比之下緩慢,到底為何?研發再生能源是全球大勢所趨,香港亦具備發展風能及太陽能條件。但基於土地有限這先天因素,香港要大規模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看似困難,而在於有限度條件下,香港水塘興建太陽能發電成為解決方法。也有機構善用天台興建太陽能板為供電自給自足。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各地及中國也研發氫能發電,技術日漸成熟。與世界各地相比,香港發展再生能源步伐相對緩慢,究竟點解呢?而香港政府發展綠色運輸之時,為何仍未推動氫能發電之公共交通工具?縱使香港不少大學研究及開發氫能之應用,但香港在氫能發電及應用上仍在商討中,到底香港於再生能源上是滯後還是殿後?
今年施政報告制訂「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包括增加康文署旗下博物館數目至19間,增加表演場地座位數目約50%。要推動文藝發展,增加設施固然重要,但如何讓資源能惠及藝術工作者?表演藝術一直存在場地不足的問題,有劇團參與康文署的「場地伙伴計」,優先租用場地設施並獲得支助製作,亦有劇團自資建設劇場,上演全港首個長壽音樂劇。甚或未有資金開設工作室的劇團,也可參加香港藝術發展局自2018起推行「學校與藝團伙伴計劃」,配對中小學及藝團合作,學校借出課餘時的閑置空間給藝團工作,藝團撥出若干時段舉辦工作坊,加強藝術教育。要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場地與人才同樣重要,文化政策應如何配合?
氣候危機逼在眉睫,香港政府訂下2035年碳排放減半,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並制定一系列策略。除了推動ESG環境社會管治,政府亦將會重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新的「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減碳策略提供意見及推動各界合作。
本港主要碳排放為發電,佔整體約七成,取代燃燒化石燃料發電的方式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但節約能源及從源頭減碳更為重要。建築及樓宇消耗不少電力,新型商業大廈採用玻璃幕場及中央冷氣,但同時也是浪費電力的源頭。香港機場管理局亦公布於2050年年底前在香港國際機場達至淨零碳排放的策略,到2035年減少實際排放量一半,他們又有何方案實行零碳?
碳排放令全球暖化﹑極端天氣加劇出現,要實現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政府企業各界通力合作之外,每位市民都應該為舒緩氣候危機出一分力,一起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