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藝術品市場蓬勃,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份額,已超越倫敦,僅次紐約,成為全球第二大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各大拍賣行亦相繼於香港成立亞洲總部,交易金額再創新高,顯見外資看好香港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前景。特區政府大力支持藝術領域發展,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而《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其中一方向是完善《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而近年香港市民亦更注重文化創意,故宮博物館、M+博物館等藝術場地的落成,一度掀起及刺激不少大型商場亦加入藝術風潮,希望能分一杯羹。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策展人及藝術家怎樣以嶄新概念去迎接市場需求及締造商機?商界如何積極打造藝文概念、把握藝術風潮的新契機?
內地「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競爭激烈,要從千萬考生中脫穎而出,成功考上一流大學,並不容易,而香港的中學文憑試(DSE)近年逐漸受到內地生的青睞。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統計,2025年報考文憑試的自修生約有10,303人,當中以香港身份證以外的證件報考2025年文憑試的自修生,佔總自修生人數約一成,而整體內地考生就有約2700人,DSE考生可以選擇升讀香港、內地甚至外國的大學,這將會是多一條賽道的選擇。隨著大灣區進一步融合,文憑試在內地的熱度將會繼續攀升。究竟文憑試本身有什麼優勢?內地考生報讀文憑試又有何挑戰?本集將赴大灣區採訪,訪問內地學校代表,教育界人士,亦走訪報讀文憑試課程的內地學生,探討其心路歷程及當中遇到的挑戰。
每年內地「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簡稱「高考」的報考人數眾多,據統計2024年報名參加高考的考生人超過一千三百萬,競爭激烈。重考及陪讀情況在內地逐漸成為一種現象。位於安徽省的毛坦廠鎮有一所輔助高考聞名的中學,每年都有上萬考生及陪讀家長從全國各地來在這裏讀書,人數甚至多過當地局民的兩倍,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當地教育經濟。而這個小鎮主力的經濟來源也和高考有關;包括出租屋、託管服務、酒店、代購服務等等,陪讀家長也為這個小鎮帶來大量的勞動人口,單靠一所學校就拉動了一個地區的經濟,本集將探討內地高考文化,當中的契機,亦會走訪陪讀家庭、發掘學生的奮發感人故事。
2023年家庭暴力刑事案件錄得1235宗,有協助家暴受害者的機構人士指出,若當事人是少數族裔女性,她們對於香港制度認識不深,致使遇到家人暴力對待亦不懂得求助,導致隱性家暴個案的數字,比呈報的高。政府亦一直致力打擊家庭暴力,並為家庭暴力受害人及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一連串預防、支援和專門服務。社會福利署在全港設立了11個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作為專門服務單位,處理虐待兒童及虐待配偶/同居情侶個案。社工會提供外展、個案及小組服務,為需要接受保護的兒童及在家庭暴力中受傷害的配偶/同居情侶、暴力使用者及他們的家人提供協助,若遇上家暴,事主可以尋求各方面的援助,從而走出受傷害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