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內容

    CONTENT
    26/01/2023
    相片集
    相片集

    香港食用水源約有八成是來自東江水,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近兩年東江流域也導致五十多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所以內地水務部門都要呼籲大家酚要共同節約用水,正因為多來年香港得到東江水不絕的供應,香港市民現時並沒有珍惜用水的警覺性,所以我們要居安思危之餘,也要廣開水源的方法,如海水化淡是其中之一的方向,但最重要仍是市民要珍惜我們寶貴的水資源,切勿浪費,點點滴滴水源都得來不易。


    集數

    EPISODES
    • 香港『電』後

      香港『電』後

      石油資源快將耗盡,世界各地正積極研發再生能源。而香港發展再生能源步伐相比之下緩慢,到底為何?研發再生能源是全球大勢所趨,香港亦具備發展風能及太陽能條件。但基於土地有限這先天因素,香港要大規模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看似困難,而在於有限度條件下,香港水塘興建太陽能發電成為解決方法。也有機構善用天台興建太陽能板為供電自給自足。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各地及中國也研發氫能發電,技術日漸成熟。與世界各地相比,香港發展再生能源步伐相對緩慢,究竟點解呢?而香港政府發展綠色運輸之時,為何仍未推動氫能發電之公共交通工具?縱使香港不少大學研究及開發氫能之應用,但香港在氫能發電及應用上仍在商討中,到底香港於再生能源上是滯後還是殿後?

      25/05/2023
    • 表演何處去

      表演何處去

      今年施政報告制訂「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包括增加康文署旗下博物館數目至19間,增加表演場地座位數目約50%。要推動文藝發展,增加設施固然重要,但如何讓資源能惠及藝術工作者?表演藝術一直存在場地不足的問題,有劇團參與康文署的「場地伙伴計」,優先租用場地設施並獲得支助製作,亦有劇團自資建設劇場,上演全港首個長壽音樂劇。甚或未有資金開設工作室的劇團,也可參加香港藝術發展局自2018起推行「學校與藝團伙伴計劃」,配對中小學及藝團合作,學校借出課餘時的閑置空間給藝團工作,藝團撥出若干時段舉辦工作坊,加強藝術教育。要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場地與人才同樣重要,文化政策應如何配合?

      18/05/2023
    • 智在校園

      智在校園

      教育局在 2015 提出STEM教育,以增潤課程在學校間進行,近期加入藝術,Art的元素,成為STEAM教育。2022年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提出為教育增能,會在中小學以普及化、趣味化、多元化的方式,大力推動STEAM教育,為學生打好基礎,配合香港未來發展創科的大方向。STEAM教育是綜合數理科技藝等範疇的學習,以啟發學生科學及科創能力為重要,學校如何整體規劃和統籌STEAM教育呢?在著重跨學科學習的前題下,教師資歷及人手問題,學校又如何應對呢?

      11/05/2023
    • 綠綠無窮

      綠綠無窮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最近發表了全球首個有關綠地暴露水平的研究,發現全球千多個城市的綠地覆蓋率和綠地暴露水平存在差異。研究以科學的方法量度不同地區市民接觸綠地的機會,發現雖然香港及新加坡的綠地覆蓋率達70%及84%,但綠地暴露水平僅為35%及55%。根據規劃署嘅資料顯示,本港的土地約65%是林地、灌叢和草地,包括部份郊野公園用地或自然保護區。政府推行綠化城市多年,使香港持續發展更綠化的環境,於2010在發展局工務科之下成立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協調各部門,制定不同層面的綠化,園境和樹木管理,究竟成效怎樣?

      04/05/2023
    • 職場銀髮族

      職場銀髮族

      隨着人口老齡化及出生率下降,香港勞動人口預計會繼續下降。政府近年積極鼓勵長者就業,延遲退休,繼續投身勞動市場,以紓緩人口老化帶來的經濟開支。財政司司長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亦建議提高僱主為其六十五歲或以上僱員所作自願性強積金供款的稅務扣減;勞工處於2020年將原本中年就業計劃,優化為中高齡就業計劃。究竟現時長者就業情況如何?如何提高長者就業效益?高齡人士的行業選擇空間為何?

      27/04/2023
    • 「碳」夠了嗎?

      「碳」夠了嗎?

      氣候危機逼在眉睫,香港政府訂下2035年碳排放減半,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並制定一系列策略。除了推動ESG環境社會管治,政府亦將會重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新的「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減碳策略提供意見及推動各界合作。
      本港主要碳排放為發電,佔整體約七成,取代燃燒化石燃料發電的方式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但節約能源及從源頭減碳更為重要。建築及樓宇消耗不少電力,新型商業大廈採用玻璃幕場及中央冷氣,但同時也是浪費電力的源頭。香港機場管理局亦公布於2050年年底前在香港國際機場達至淨零碳排放的策略,到2035年減少實際排放量一半,他們又有何方案實行零碳?
      碳排放令全球暖化﹑極端天氣加劇出現,要實現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政府企業各界通力合作之外,每位市民都應該為舒緩氣候危機出一分力,一起減碳!

      20/04/2023
    • 兩個轆泊位難

      兩個轆泊位難

      根據運輸署資料截至2022年10月的統計數字,香港電單車領牌的總數共有74,734部,而現時全港只有大約38,000個電單車泊車位,包括11,520個路旁電單車泊位(俗稱骨位),電單車時租停車場更是罕有,電單車泊位不足問題已持續多年,加上廢棄電單車濫用霸佔骨位問題嚴重。香港的私人電單車位租金大約是數百元至一千元不等,而政府設在道路旁邊的電單車骨位則不會收費。不少電單車司機都坦言他們願意支付泊位租金,但最大問題是沒有泊位。伴隨外賣及速遞業的發展,香港亦出現越來越多的職業電單車司機,電單車泊位需求更有上升趨勢,到底有何方法可解決電單車泊位不足問題?

      13/04/2023
    • 上樓中轉站

      上樓中轉站

      根據統計處數字,全港有超過10萬個劏房單位,劏房居住人口超過21萬,基層住屋問題仍有待解決,今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加快建造公屋之餘,同時推出「簡約公屋」,希望讓仍在等候上樓的基層市民有機會改善居住環境,合共三萬個單位,能否成為劏房居民的及時雨?下一步政府應該繼續怎樣從社會房屋供應、租金管制等方面入手,讓基層人士可以住得有尊嚴?

      06/04/2023
    • 小型球@彈丸之地

      小型球@彈丸之地

      香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足球曾經位列亞洲前列,當年港隊曾經獲得亞洲盃季軍,當時應運而生的石地七人足球場「小型球」,不少足球明星都曾留下足跡。而香港只是一片彈丸之地,七人足球比賽「小型球」亦成為香港獨有的足球運動。然而隨著近年五人足球在國際間興起與普及,認受性比本土的「小型球」更廣,足總亦銳意將五人足球比賽職業化,政府亦重點大幅增加符合國際標準的五人足球場,此舉無疑會直接影響「小型球」的生存空間,到底本地足球發展又能否在當中取得平衡?

      30/03/2023
    • 寄住安樂窩

      寄住安樂窩

      社會福利署於1982年成立中央寄養服務課,負責推行寄養服務,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家庭式住宿照顧。根據社署的資料顯示,於2022年未能成功配對寄養家庭的兒童名冊上共有124名兒童,加上仍在進行配對的190名兒童,合共314名兒童正在輪候寄養家庭,有機構於2022年進行的「寄養家長之服務經歷及意見調查」顯示,寄養服務面臨不少挑戰,包括寄養家長老齡化、支援及津貼不足、以及持續招募困難。香港社會應如何改善此項服務,為有需要的兒童,尋找更合適的家庭,讓他們在更理想的環境下成長?

      23/0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