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十三世紀末,安納托利亞半島上群雄並起,大小突厥貝伊各據一方。年輕的奧斯曼一世,便是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崛起的邊疆酋長。
公元1299年前後,奧斯曼一世正式脫離與名存實亡的魯姆蘇丹的臣屬關係,自立為巴依,即是領主的意思,開創了後世稱之為奧斯曼帝國的國家雛形。在1302年的「巴菲烏斯會戰」,他在尼科米底亞,即是今日的伊茲密特附近,大敗拜占庭重裝騎兵,標誌著奧斯曼公國的獨立和崛起。
奧斯曼一世以亂世英雄的姿態,憑藉夢想與利劍,在安納托利亞亂局中開創出一片新天地。一個僅有數千人的小公國,在他的帶領下,逐步誕生,並蓄勢待發,準備展開日後震驚世界的擴張。
公元1354年3月的一個深夜,加里波利半島南端一座原屬拜占庭帝國的堅固要塞,突然因為地震而崩塌坍陷了一大段!奧斯曼人的先鋒部隊立即乘虛而入,佔領了這座三面環海的戰略重鎮。
「橫渡海峽」這關鍵一步,支撐他們此後幾個世紀縱橫歐亞的宏圖。西方史家評論此事時,用了一句希臘諺語來形容:
「晚星墜落處,自成橋梁」
—— 拜占庭的守護之星隕落之地,加里波利變作奧斯曼通往歐洲的橋梁。
奧斯曼一世的兒子奧爾汗(Orhan)承襲父親勇武的同時,更展現出卓越的治國才能。他在1326年親率大軍攻陷拜占庭的重鎮布爾薩,再攻佔了著名古城尼西亞,即是今日的伊茲尼克;1337年再取下尼科米底亞,今日的伊茲米特。至此,奧斯曼人的版圖已牢牢控制住馬爾馬拉海南岸,開始與歐洲隔海相望。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咸豐九年、十年,清朝正陷入內外交困嚴峻處境:太平軍攻破清朝江南、江北兩座大營,並且攻克清朝最重要經濟重心蘇州、杭州以及經濟命脈江南大運河;英法聯軍攻陷廣州,並且揮軍沿海岸北上,攻擊天津大沽口,直指北京,清軍慘敗,咸豐皇帝倉皇逃走到熱河避暑山莊,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清朝唯一可以倚重的軍隊,就是由地方團練組編而成的湘軍。
咸豐十年四月,清廷「以曾國藩署兩江總督;擢兵部郎中左宗棠四品京堂,襄辦曾國藩軍務」,曾國藩開始獲得地方實權,左宗棠返回湖南招募壯丁,組編「楚軍」五千人為收復浙江作準備。曾國藩另一位幕僚李鴻章,亦返回家鄉安徽招募壯丁,成立「淮軍」。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公元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在避暑山莊駕崩,終年三十一歲,由唯一的兒子載淳繼位,年僅六歲,咸豐帝遺詔,以肅順等八位大臣輔政。咸豐帝皇后(慈安)及載淳生母(慈禧)不滿肅順等專權,與留守北京的咸豐帝六弟恭親王奕訢密謀聯手,在年底咸豐帝棺柩及幼主載淳回京時,發動政變,逮捕肅順等八大臣,隨即處死。兩宮太后(慈安、慈禧)垂簾聽政,恭親王為議政王掌握軍政大權,改明年為同治元年。
恭親王信任曾國藩,任命曾國藩「統轄蘇、皖、贛、浙軍務,節制巡撫、提督以下各官」,又接納曾國藩推薦,任命「瑞昌(滿洲人)幫辦浙江軍務;太常寺少卿左宗棠赴浙江勦賊,調遣提、鎮以下官」。於是左宗棠率領楚軍專責征討浙江省太平軍。同時,上海附近民間反清幫會小刀會起事,侵擾上海租界,曾國藩推薦李鴻章率領淮軍,與上海華洋商人所組建的僱傭兵「常勝軍」(又稱洋槍隊,最初由華爾Frederick Townsend Ward指揮,華爾陣亡後,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為第三任隊長)聯合,在上海、蘇州一帶與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作戰。曾國藩及其弟曾國荃率領湘軍主力,圍攻太平天國天京(南京)。同治三年六月,湘軍攻入天京,太平天國瓦解。
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等,在咸豐十一年春進攻浙江,攻陷省會杭州,巡撫王有齡兵敗自殺,太平軍差不多佔領浙江全省。同治元年(1862)年初,左宗棠及布政使蔣益澧等,率領楚軍向浙江省發動反攻。侍王李世賢率領三十萬太平軍據守金華抵抗,展開長達兩年半的浙江全省征戰。同治三年初,左宗棠收復杭州,但太平軍仍然據守部份州縣頑抗。天京陷落之後,李世賢率領太平軍殘部退往福建。
左宗棠從同治三年(1864)初收復杭州,到當年十月前往福建追擊太平軍殘部,先後在杭州任職巡撫九個月,期間左宗棠為浙江省的民生、經濟、教育、人事等政務心勞力竭,浙江省在戰後得以迅速恢復,《清史稿》稱譽宗棠治理浙江「百廢俱興,東南諸省善後之政,以浙江为最」。
左宗棠在浙江最得力的助手,是錢莊伙計出身,憑自身努力,加上商業眼光及官場人脈網絡,壟斷杭州絲綢貿易,有「紅頂商人」之稱的浙江巨富胡雪岩。胡雪岩協助募集軍費,採購軍火,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