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Tom:
自從你到外國進修,不經不覺已有好幾個年頭沒有見面了。讓我跟你談談我的近況。
這段日子,正職之外,我為特區政府擔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為保護及推廣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出一分力,轉眼已經五年。2025年對香港非遺保育來說是一個新的里程碑,皆因本年六月舉行首個「香港非遺月」。我很想藉著這個特別的日子,與你分享非遺保育的價值、挑戰與展望。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早於2003年締訂,成員國至今已經有184個,在你身處的地方肯定亦都受到重視。非遺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是各社區、群體(或個人)的生活所產生出來的社會實踐、觀念、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和文化場所,形式可說是多元化的,而且世代相傳,會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轉化,生生不息,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身份認同感和持續感。你在西貢長大,應該看過客家麒麟的表演吧。遇有喜慶,客家麒麟就會出場,求風調雨順,各人家宅平安。世紀以來,香港社會改變了很多,但麒麟仍然守護著他的社群。
香港的多元文化背景孕育多樣性的非遺項目,包羅萬有,用俯拾皆是來形容絕不為過。有一些你早有較深刻的瞭解,好像粵劇和南音,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等,另一些已經與你的生活密不可分,就如港式奶茶製作技藝、木傢俱製作技藝、涼茶和傳統曆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這些非遺,不僅是對文化根基的珍視,也是對未來世代的責任。
我特別想跟你講一下香港非遺的地緣特質。雖然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分佈在不同的區域非遺項目,反映該地區或社群的特質、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等,而這些元素又往往賦予該地區及社群一種身份認同,加強彼此間的聯繫。我一再跟你說非遺和身份認同的關係並無誇大。你可以看到每到一些地區的傳統儀式和節慶,例如:天后誕、洪聖誕、太平清醮,整個地區的人士,包括部分已遷離該地區的人士都會趁機眾首一堂,共同策劃節目,一起歡渡節日,身處當中的人都強烈感受到自己是群體的一部分。我所說的身份認同感相信你會明白吧。
如你現時身在香港,你就會享受到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的「香港非遺月」。這一場文化盛會正是呼應非遺的多元性和地區性,透過舉辦一系列的精彩活動,包括考察活動、嘉年華、同樂日、展演、高峰會、講座及工作坊等,讓市民及旅客認識香港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我有幸作為開幕典禮的主禮嘉賓,於當日短短半小時的典禮上已欣賞了南音演唱、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舞獅及英歌表演。典禮過後參觀場外的非遺嘉年華,更是目不暇給,長洲飄色及舞龍巡遊、太極和詠春的示範、龍船舞、各式各樣的互動攤位涵蓋潮州話、舞瑞獸體驗、毛筆製作、灰塑、花牌紮作技藝等。
我知道非遺辦事處為「香港非遺月」打造的「非遺精華遊蹤」,精選及推介六個地區,包括油尖旺、荃灣、大埔、沙田、東區和離島區。公眾可參加非遺考察活動,深入這些地區,探索與非遺有關的豐富又多元的傳統手工技藝或文化項目,真正感受到「香港處處有非遺」。
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遷,以及人口流動,非遺在不斷演變及再創造,過程中也面對不少挑戰。為此,政府於近十多年來投放更多資源於保護、研究、教育及推廣非遺,由2015年成立的非遺辦事處統籌,已經做出可觀的成績。2014年公佈的首份非遺清單和2017年公佈的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已經于2024年更新。特首的《施政報告》更明確指出要推動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以及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今年首創的「香港非遺月」,透過建立「品牌式」平臺,加強市民及旅客對非遺的認識,亦鼓勵他們親身參與及體驗非遺的文化內涵及樂趣。
除了政府的推動,社區和公眾的參與傳承保護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2024年《施政報告》亦提出每年檢視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傳承人,並舉辦不少於30場傳承、培訓、推廣和文化交流活動。而2019年開始的「非遺資助計劃」也推動本地社區人士及團體,共同參與非遺的保護、研究、傳承、教育及推廣工作。此外,也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網絡平臺、社交媒體、人工智慧、虛擬實景等等的技術,協力記錄及推廣非遺,讓更多人接觸到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擴大其影響力,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非遺的保育工作。
你和我都是讀歷史的,當然明白文化傳承和一個民族發展的關係。你不在香港,未能親身參與「香港非遺月2025」,但資訊普及的今天,即使遠隔重洋,稍後定有方法一睹盛況。我希望你欣賞這些節目的同時,重新思考非遺的價值與意義,和我們承傳文化的責任。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可以再跟你呷口咖啡,面對面詳談!保重!
你的老師
麥勁生
2025年6月14日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親愛的新手媽媽:
恭喜你做媽咪了!做媽媽的路上會有一些挑戰,但是不用怕,有很多人願意陪伴你走這條路。
有些人以為照顧寶寶和餵哺母乳是媽媽自己一個人的事,其實這是誤解。近年,香港有越多越多公司,商場、餐廳、以至公共場所,都變得嬰兒友善。社會上亦有越來越多資源,教導爸爸、親朋好友、 上司同事,如何用不同方法,幫助媽媽。 所以媽媽的育兒之路,絕不孤單。
相信不少香港媽媽在育兒路上,普遍都會面臨一些挑戰。如果你遇到以下的困難,先不需要怪責自己。
根據衞生署「2023年母乳餵哺調查」顯示,有部分媽媽對餵哺母乳有不少疑問,或者覺得自己掌握不到餵奶技巧,有些則認為家庭成員的支持不足,亦有不少媽媽在生育後會選擇重返職場,感到工作間的支持不足。
事實上,媽媽要平衡育兒和個人工作,實在不容易。所幸香港政府和不少公司,近年有不少「招數」幫助媽媽,例如現時職場上有「有薪產假」。在2020年,香港的法定有薪產假由10週增至14週。
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及護理學院的研究, 延長有薪產假有助減少媽媽產後憂鬱的症狀,及減少新手媽媽的情緒干擾。即使只是稍微延長有薪產假,對媽媽的心理健康也有顯著益處。延長產假後分娩的媽媽更大機會重返職場,而不是辭職或者成為全職媽媽。
雖然延長產假帶來正面影響,但我們明白香港媽媽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仍然不容忽視,需要更多幫助。我們建議政策制訂者應考慮將有薪產假延長至符合國際標準,以進一步改善在職媽媽的心理健康,保留女性勞動力。
另外,媽媽如果選擇回歸職場後持續餵哺母乳,有一件必須做的事情,就是定時泵奶,以維持奶量,同時避免塞奶。泵出的母乳需要冷藏,讓你下班後帶回家給寶寶。
我們鼓勵你,主動、提前找僱主坐下來談一談,讓他們了解你的需要,商討工作時間,例如一天內提供兩次泵奶時間,每次半小時。為期最少一年。提前詢問可否使用公司設備:例如要使用雪櫃,冷藏母乳。有穩定電源,為奶泵充電。
提前與僱主商討的好處是,萬一公司未夠提供設備,你都有足夠時間預先準備冰袋、充電器等物品,讓自己安心育兒,減低壓力。
我們明白部分媽媽未必有獨立辦公室,公司亦未必有足夠空間增設獨立育嬰間,但媽媽仍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持續泵奶,不需要立即放棄餵哺母乳。例如靈活運用房間,或者使用屏風、圍板、窗簾,臨時創造一個私穩度高的空間,安心泵奶。
你可能會擔心,萬一公司連臨時泵奶的空間都沒有,怎麼辦?如果在假日需要外出,寶寶突然肚餓,需要餵奶,或者換片,又怎麼辦?不用怕。
現時,越來越多商場和機構都增設了育嬰室,媽媽可以安心餵哺、泵奶、換片等。為了方便媽媽外出時可以隨時隨餵哺和照顧寶寶,香港大學護理學院研發了「母乳GPS」手機應用程式。
你可以搜尋全港所有母乳餵哺設施及母乳友善場所,並可以按個人需要及喜好,尋找最接近自己的設施。場所包括商場、店舖、食肆、公共交通工具、醫院及診所、商業及政府樓宇、社區設施等。資料庫紀錄了超過六百個設施和場所,而我們亦持續更新資料。
另外,程式設有一個上載資料的功能,用家如果發現新的設施,或者原有設施的開放時間改變,可以上載最新相片和資訊。我們的團隊會更新資料庫,集合所有用家和公眾的力量,提供最全面的支援,讓媽媽的育兒之路走得更暢順。
除了搜尋設施的功能外,此程式亦包含「嬰兒成長日誌」功能,讓你記錄日常照顧寶寶的不同範疇,包括餵食、泵奶、換片、睡眠,以及嬰幼兒的發育進度。
母乳GPS程式由推出至今,已有超過一萬五千次下載。此程式完全免費,歡迎所有媽媽使用。其實除了媽媽,我們亦非常鼓勵和歡迎所有家庭成員,以及公眾下載此程式。例如明天媽媽你將會出門,你可以邀請親朋戚友幫忙計劃行程,預先查詢目的地附近的育嬰室,或者揀選母乳友善餐廳。
為了讓媽媽無論去到哪兒都可以安心餵哺,我們持續向公司和機構提供免費員工培訓,讓他們了解母乳媽媽的需要,以及如何提供實際協助。
過去數年,已有超過50間機構完成培訓,成為母乳友善場所。媽媽可以在母乳GPS上找到這些商場和餐廳。這些機構的員工都樂於為你提供協助,讓你出門更放心。
我們過去接觸過很多媽媽,明白她們對育兒和餵哺母乳有很多疑問。媽媽不用擔心,我們全力支持你。香港大學護理學院每月定期舉辦免費網上母乳工作坊,由護士和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示範正確餵哺技巧,分享如果何預備回歸職場,即場解答你的疑問。我們亦非常歡迎你邀請丈夫、家人一起出席,讓他們了解自己可以如何幫助你。
這個工作坊至今已有超過3200位孕婦和母乳媽媽參加,有媽媽不止參加一次,亦有不少爸爸和奶奶一起參與。
我們每星期亦會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和網站分享餵哺小貼士,和最新的學術研究結果。歡迎你搜尋「母乳GPS」,Follow我們,即時收到最新資訊。
我們樂意和所有媽媽同行。由懷孕、餵哺的路上,希望媽媽不會孤單。我們亦希望借此機會,向媽媽以外的聽眾呼籲,大家一起支持媽媽和家庭。任何人都可以出一分力,共建一個嬰兒友善、母乳友善的社區。
香港大學護理學院
駱月雲教授
2025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