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X

    古今風雲人物

    簡介

    GIST

    Presenters:張偉國、羅永生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04/05/2024

    孔子 (八)︰子畏於匡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打算到鄰近的鄭國(國都在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區)尋求機會。鄭國同樣是姬姓諸侯,春秋初年,鄭莊公時期曾經是中原強國,因為與周天子不和,出兵擊敗周桓王,又威脅宋、衛等國,偃然成為中原霸主。但隨著南方的楚國興起,鄭國南方的陳、蔡、許等國相繼依附楚國,鄭國也受到楚國壓迫。鄭國北方的晉國亦強勢發展,晉文公率領中原諸侯抗楚,鄭國夾在晉、楚兩大超級強國之間,左右依違,處境困難。


    前597年,楚軍包圍鄭國,三個月後,攻克了鄭都,鄭襄公在大路上打赤膊,牽着羊,迎接楚莊王,向楚國投降,表示服從楚國號令。但此舉得罪中原霸主晉國,晉國不時號召諸侯攻伐鄭國,以示懲戒。鄭國內部貴族亦因親晉、親楚而鬥爭激烈。鄭襄公的父親鄭穆公有十幾個兒子,穆公死後,愛子靈公繼位,靈公年少貪玩,得罪權臣公子宋(成語「食指大動」由此而來),公子宋懷恨在心,聯同另一權臣公子歸生殺死靈公,立穆公另一兒子公子堅,是為鄭襄公。數年後,公子歸生病死,穆公一群兒子(襄公兄弟)聯手驅逐歸生家族,掌握了鄭國軍政大權,其後經過幾番鬥爭、妥協,剩下七個家族分享權力,稱為「七穆」(即穆公的子孫良氏、游氏、國氏、罕氏、駟氏、印氏和豐氏)輪流執政。但七穆家族互相爭權,鄭國政局動盪不安。公元前563年,鄭國爆發了低級貴族及庶民的暴亂,暴民殺死了公子騑(子駟),公子發(子國)及公孫輒,脅持鄭簡公(鄭襄公之孫)。動亂被公子嘉(子孔)率領七穆家族領兵平定,公子嘉執政。公子嘉因處事尊橫,被其他家族聯手攻殺,其後,七穆之一的罕虎(別字子皮)執政,罕虎為了平衡各家族,任用學識淵博,性格隨和,但處事沉著,以深思熟慮見長的國僑為正卿(字子產,公子發之子,發字子國,因此建立國氏。子國在動亂中被殺,子產繼承官職),自己退居幕後,並宣告全力支持子產。

    子產執政之後,整頓鄭國賦稅,確立「鄉校」教育,公布刑法(破除貴族黑箱司法),對外折衷於晉楚兩強之間,不屈不撓,維護鄭國尊嚴。據史書稱:子產執政一年,浪蕩子弟不再輕浮嬉戲,老年人不必手提負重,兒童也不用下田耕種。第二年,市場上買賣公平,不預定高價了。三年過去,人們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年後,農民收工不必把農具帶回家,五年後,男子無需服兵役,遇有喪事則自覺敬執喪葬之禮。子產去世後,鄭國的青壯年痛哭失聲,老人像孩童一樣哭泣,說:「子產離開我們死去了啊,老百姓將來依靠誰!」

    孔子對子產十分仰慕,在《論語》及其他儒家典籍中,留下大量讚揚子產的評語,例如:
    孔子:「《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也!」
    孔子:「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孔子:「子產於是行也,足以為國基矣。《詩》曰:『樂只君子,邦家之基。』子產,君子之求樂者也。」
    孔子:「合諸侯,藝貢事,禮也。」
    孔子:「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
    孔子:「(子產)古之遺愛也。」
    孔子:「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孔子:「惠人也。」
    孔子:「子產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孔子弟子子貢也說:「獨不聞子產之相鄭乎?推賢舉能,抑惡揚善;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給人足囹圄空虛。子產卒,國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聞竽琴之音。其生也見愛,死也可悲。」
    編年史《左傳》更記載了大量有關子產的施政及事蹟。由此可知,孔子是子產的超級「粉絲」(仰慕者)。

    前522年,子產病死,鄭國失去一位「賢相」。當年孔子三十歲。孔子五十五歲到達衛國之後,希望率領弟子到鄭國,緬懷子產的風采(《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從衛國往陳國,途經匡地)怎知到達衛、鄭交界的匡地,被匡人誤會是多年前攻佔匡地、並施行暴虐的魯國權臣陽虎,圍攻孔子,孔子感到生命受威脅,歎息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予何?」(意思是自己肩負了復興周文王禮樂文化的使命,在這地方死了,文化就再無傳人;如果文化不亡,匡人可把我怎麼樣呢?)幸而幾天之後,孔子其中一位弟子寧武子,是衛國大夫,出面替孔子解圍,孔子終於脫險。

    《論語》記述了「子畏於匡」時的一則小故事: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在匡地脫險之後,回到衛國,其後,遇上了衛國的政治動盪:衛靈公的太子蒯聵(音快櫃)不滿南子操控靈公,干預朝政,暗中聯絡一些貴族準備拘禁南子,卻被告密,事敗,太子逃往晉國。靈公年老,立太子之子公孫輒(音接)為太孫,衛國政局非常不安。孔子對學生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他決定離開衛國,目的地是南方的陳國。當時大概是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孔子五十九歲,他在衛國停留了四年左右。

    04/05/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

    重溫

    CATCHUP
    X

    孔子 (二)︰低下貴族

    Presenters:張偉國、羅永生

     
    孔子的生平事蹟和他的言論,主要記述於以下幾部古籍之中:一、由他的弟子端木賜(子貢)等人編纂,記載孔子及弟子們討論各方面問題的《論語》;二、孔門弟撰述的《禮記》;三、據說是孔子家族後人編纂,記述孔子生平佚事的《孔子家語》;四、孔子同時代人史官左丘明記述春秋列國編年史事的《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其中多次提及孔子;五、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撰述的《史記》(原名《太史公書》)之中的《孔子世家》及《仲尼弟子列傳》《儒林列傳》。此外,戰國時代一些學派的典籍,如《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亦提及孔子事蹟。其中最受重視的,是《論語》和《史記》,而《史記·孔子世家》的內容,主要取材自《論語》。

    跟據《孔子世家》的記述,孔子是魯國人,魯國是西周及春秋時代的重要諸侯國,國君是周公旦的嫡系後裔,受封於中原東方泰山以南泗水上游河谷的曲阜(今山東省曲阜市),奉周天子之命監督東方諸侯及部族。魯國由於是周公嫡系,保留了深厚的周朝禮制傳統,被視為保守國家。但在孔子出生前一百多年,魯國軍政實權,己經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個公室家族世代把持,其中季孫氏權力最大,族長世代擔任魯國執政(正卿),魯國國君幾乎完全被架空,只是主持祭祀典禮的傀儡。

    孔子是魯國地位較低的貴族,他的家族屬於「士」階層。但孔子家族並非魯國公室,而是來自宋國的外來戶。一百多年前,宋國發生政變,一些失勢的宋國公族逃亡國外,其中一支到了魯國,被魯國收容,賜給「士」的貴族地位,成立孔氏,從此世代效力魯國。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所以在血緣上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王族,但時代久遠,孔子對商朝的所知也十分模糊,「文獻不足徵也」。

    孔子的父親孔紇,字叔梁,所以史書稱他「叔梁紇」,他年輕時是力大無窮的勇士,為魯國出戰,曾托起城門,讓攻城的魯軍入城,成為佳話。他年老時,在鄉間與一位顏氏姑娘邂逅,孔子因此誕生。《史記·孔子世家》把這段姻緣,記述為「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兩字,使後世人感到十分迷惑。這有可能是古代遺留的部落時期民間風俗,貴族老爺到鄉間公幹,鄉村父老要提供女僕侍候,因而留下血脈(這情況到漢代仍然存在,大將軍衛青兄妹的母親衛媼,是平陽侯家女僕,曾「接待」不同的官吏而誕下子女,都隨母姓衛)。無論如何,孔子是非正式婚姻所生。孔子出生後不久,叔梁紇年老去世,孔子隨母在鄉間生活、成長,直至十五歲時母親逝世,孔子認祖歸宗,成為孔氏承繼人。因此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RTHK Radio 1

    23/03/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