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5/03/2025

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黃永森博士——提升學童體適能,發展體育健身心

小兒媽媽:


我很高興能夠在上星期一個為小學生家長舉行的講座活動中認識你和囡囡小兒。我們在講座後就著如何協助小兒培養健康活躍生活方式及體育運動習慣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言談之間,我知道你對“將體育科納入小學呈分試”這措施深感憂慮。我希望藉著這封信件為你、為小兒,甚至其他關注新措施的學生家長及同學們,分享一些我的想法及見解,或許能夠釋除你們埋藏內心的一點疑慮。

希波克拉底是生活於距今差不多2500年前的古希臘社會,被後世稱為「醫學之父」。他所發表的哲學思想及醫學理論,對人類帶來無比貢獻。其中,他有一句至理名言,對我作為物理治療師及運動生理學家影響深遠。他曾說:「保持健康不只靠飲食,還必須鍛鍊身體。」
所謂「鍛鍊身體」就即是當天我們在講座中所主張的行動 - 採納活躍生活模式、鼓勵體育運動參與。因此,活躍生活模式及體育運動可說是人類邁向康健的必經之路。

包括我在內的一班中大及浸大專家學者,自2015年開始進行一項名為「香港健康活力兒童計劃」的科研項目,根據國際間所制定的標準,定期為香港出版《健康活力兒童-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亦即是一份關於香港學童活躍生活方式及體育運動參與方面的「成績表」。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那成績表中,香港中小學生在「整體體力活動水平」只獲取D-級別的成績,結果強差人意,亦為業界敲起警號。

體適能是指從事體力活動及適應環境的能力,亦是反映人是否健康的其中一個指標。學生體力活動水平上升,他們體適能表現得到改善,換言之學生的健康狀況亦轉佳,反之亦然。世界各地都已經意識到「健康人口從學校教育」開始的定律。研究證明,體力活動、體適能與學術表現存在積極關聯性,亦代表體育運動是改善學生學習及心智能力的不二之門。因此,我對行政長官於《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到將小五下學期呈分試加入體育科視之理所當然,是提升下一代健康及未來香港競爭力的舉措。

我知道很多家長對「將體育科納入呈分試」這舉措都有所保留。我的工作單位——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都曾經在2024年暑假進行了一項家長問卷調查,共收集了超過1600名家長意見,結果發現有過半數家長表示不認同或非常不認同「將體育科納入呈分試」。家長們擔心新舉措會為學生增加「壓力」,鼓吹「體能操練文化」,長遠會負面地影響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家長們的憂慮是可理解的,因為任何新政策的實施都會產生正面及負面的影響。當過半數的家長都集中於討論「將體育科納入呈分試」可能會產生的負面影響時,我作為其中一位政策倡議者,希望社會集中地討論新舉措為體育學科發展及學生本身所產生的積極效益:
1)新舉措奠定體育科的重要性,符合「體育運動及體力活動有益於學童身心康健」這普世價值;
2)新舉措引導學校管理層重新地檢視學科與術科之間的資源分配,讓學生得到更全面及均衡的學習經歷;
3)新舉措改善了現行呈分試“重文輕武”的弊端,讓體育範疇表現較卓越的學生在呈分試中得到更平等的表現回饋。
其實,教育局於早年已將「音樂」及「視覺藝術」這兩項術科納入小學呈分試。制度運作至今,未見學界出現任何「音樂」及「視覺藝術」範疇的「操練文化」,而且各式各樣的學界音樂及藝術交流活動此起彼落,百花齊放,未見對學生音樂及藝術素養培育帶來什麼不良影響。
小兒媽媽,你和其他家長們都可以放心,因為香港有一個「跨專業」的團隊守護著學童體適能及身心康健發展。歐美等地自80年代開始在學校層面大力推廣體適能。香港業界朋友亦不遑多讓,香港體適能總會(即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前身)於1986年成立,為本地培訓體適能人才,提倡各類型體適能活動。1989年由香港兒童健康基金發起,配合當時的教育署(即是現今教育局前身),在學界推動「學校體適能獎勵計劃」,協助學校系統性地監測學童體適能狀況。再加上中大及教大兩大體育師資培訓機構,以及醫護界對兒童及青少年健康的守護,在各方嚴謹督導下,學校教育同工必定可以專業地將體育科著陸於呈分制度之內。

與小兒媽媽一樣愛護學童的
黃永森博士上
2025年3月15日

15/03/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1 - 03
2025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地球與環境科學系高級講師、香港地質學會主席譚佩玉博士——香港地質與化石科普教育

親愛的家人:


你們好!早前在香港的赤洲發現了恐龍骨化石,這個消息在全城掀起了熱話,討論的話題包括古生物、化石以及香港的遠古環境等等。每當我聽到這些消息,心中總是充滿了興奮與懷念,讓我不禁想起在大學時期的地質和古生物課程。

回想起那段讀書的日子,教授在課堂上分享的知識對我來說是非常新鮮和吸引的。因為在進入大學之前,我完全沒有接觸過這些知識,所以上課時我總是全神貫注。這些學習經歷讓我對地質和古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近來和朋友們談及相關的話題,我感到非常慶幸,因為雖然在中學時期我們並沒有機會接觸地質,但大學的學習讓我有機會深入了解地質和古生物學。地質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它運用物理、化學、數學等多種科學知識,幫助我們了解地球過去所發生的事件。透過地球科學的概念,科學家們研究各類已絕種的生物,並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公眾,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仍記得在學習地質的過程中,為了鞏固自己的科學基礎,我們經常要在實驗室和野外進行考察,實踐課本上所講的知識。這些涉及的科學範疇,包括物理、化學和數學等等。認識古生物和化石的形成,都是透過地質學的入門學習而來。雖然在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日曬雨淋的情況,還有和同學一起挑燈夜讀的時候,但這種「體驗式學習」的方式使我鞏固了科學知識,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因為這樣的訓練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挑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時期的地質考察中,我們經常分組徒步,要在一到三星期內完成地質圖。這不僅僅是一項知識上的挑戰,還需要我們理解和認識不同石頭的特性,有時更會透過石頭的古生物證據來分辨它們的年齡和組別。我們還需要留意周圍環境的安全,做好時間管理、組員分工和每日行程的計劃,確保每個人都能安全地在晚餐前回到集合地點。行程結束後,我們會進行討論和資料整理,這些經歷讓我記憶猶新。

有兩個特別的經歷我至今難以忘懷。第一次是去荔枝莊考察,我們在一星期內根據老師的指導完成一個山頭的填圖。每晚我們都要計劃好第二天的路線,迅速了解附近環境,確保自身安全。我們必須堅守群體行動,並確保有足夠的通訊設施來匯報自己的位置和進度。這種訓練讓我們迅速成長,深刻體會到群體合作和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次是去西藏考察的經歷。因為對環境的不熟悉,我很想向老師請教答案,但地質考察的過程在於觀察和邏輯思考,並沒有標準答案。這種學習方式和香港的傳統學習模式截然不同。起初,很多同學都不敢嘗試,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隊員,但經過三星期的考察,大家都建立了自信,並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相信這些能力在科學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地質學的相關學科與香港的發展密切相關。九十年代,香港開始培育自己的地質工程師,這使得曾經在香港造成重大災害的山泥傾瀉問題得以大大減輕。香港的土力工程因此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在地質考察中學到的問題解決技巧,同樣可以應用在年輕人的教育中。地球科學普及和化石教育,正是基於這個使命而存在的。

以前有人認為香港的自然環境不適合恐龍生存,但最近在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的事件意義重大,這顯示香港的古氣候環境很可能適合恐龍生存,並且保存了恐龍化石,這解答了以往的一些科學問題。可惜的是,香港的課程中只有極少數提及地質及古生物學,我希望能夠鼓勵香港增加更多地質和古生物學的科普課程。

地質科學普及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讓人正確理解眼前所見的現象,還能幫助人們認識未見的科學現象。作為一名地質學家,我非常希望能分享如何透過地質探究地球的歷史,了解地球的現象,希望下一代能夠具備科學基礎,去認識身邊的話題。

最後,趁農曆新年,祝大家身體健康,與蛇一般靈巧敏捷。

愛你的  
Tammy上
2025年2月1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01/02/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