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由編輯所加
親愛的Angela:
謝謝你陪伴我踏上這個「綠色金融」之旅,並沿途給予我無限的幫助和支持。我們都知道氣候變化對生活造成影響,大家都有責任為減低氣候變化所帶來影響出一分力。我們可以按政府和不同機構所作出的努力分析香港綠色金融的現況及發展路向。
首先,香港特區政府早在2020 年成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 」,制定有關的金融工作策略和重點,並於兩年前定下要在2050 年或之前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督導小組近年積極推動經濟淨零轉型 , 建立本地綠色分類框架, 並與國際組織碳揭露專案(CDP)合作,開發一個資料平台,收集非上市公司及中小型企業的氣候和環境風險數據。
同時,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出綠色債券計劃, 2022 年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總額較前一年增長42%,達到805 億美元,是亞太區安排國際綠色及可持續債券發行最具規模的中心,反映香港在促進內地與國際綠色和可持續資金融通方面擔當的獨特角色。
自2019 年起香港金融管理局協助政府發行總值近160 億美元的綠色債券,募集所得的資金被分配至40 多個綠色政府項目,包括綠色建築、廢物管理與資源回收、能源效益及節約能源等。去年金管局協助特區政府發行首批共值200 億港元的政府綠色零售債券,為當時全球發行額最大的綠色零售債券。今年2 月更推出全球首批由政府發行的代幣化綠色債券。
金管局去年與國際結算銀行(BIS) 創新樞紐香港中心在Genesis 2.0 下再度合作,探討數碼化碳遠期(簡稱MOI)的技術可行性,藉此提高綠色債券市場的透明度、客觀性及環保元素。透過使用區塊鏈及其他相關技術來追縱、交付及轉讓數碼化MOI。
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則於今年5 月首次發行基建貸款支持證券 , 總價值約4 億美元,包括 1 億美元可持續發展部份。投資組合遍及12 個國家和9 個行業,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作為主力投資者參與發行,協力推動香港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首要的海外融資平台。
除了政府外,香港交易所亦積極為綠色金融作出努力。港交所去年10 月推出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 交易平台,是目前唯一為國際自願碳信用產品交易同時提供港元及人民幣結算的碳市場。
另外,港交所於今年4 月至7 月期間展開諮詢,主要針對上市公司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企業治理(ESG)報告中披露的相關資訊,以及推出符合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氣候準則的新氣候相關資訊披露要求。 督導小組會參考諮詢所收集的意見為香港採納ISSB 制訂全面的路線圖,並計劃於明年1 月實施。
至於關於香港綠色金融未來的發展路向,我觀察到以下一些機遇及挑戰:
今年亞洲金融論壇聯同香港貿發局及 羅兵咸永道(PwC)合作進行一項 「企業向可持續未來轉型與融資」 的調查, 調查發現大多數公司將ESG 視為長期競爭優勢和提高聲譽的推動者,而不僅僅是合規活動。不過要實現ESG 轉型的主要障礙包括缺乏專業知識、政策激勵和資金。
針對缺乏專業知識、政策激勵方面,政府現時已積極推出激勵措施包括「政府綠色債券計劃」,擴闊已涵蓋的可持續發展債券;同時透過「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及「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吸引更多綠色融資活動來香港進行,並進一步擴大香港綠色金融的人才庫和專業知識。
至於缺乏資金方面,今年八月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發布了一份「大灣區氣候基金」研究報告摘要,當中提到香港作為一個重要的私募基金中心,對於私募基金經理推出氣候和轉型經濟有關的基金,應利用香港的有限合夥基金及開放型基金公司制度和香港私募基金免稅法,並配合內地QFLP 及 QDLP 基金架構,才能有效益地把境內外資金通過私募基金管道引進有需要的境內外的項目。
另外,港交所可擴大Core Climate 交易平台,不過在發展「碳交易通」之前, 要解決一些主要問題,包括碳定價、法律上及會計上應採用無形資產、 金融工具、商品、 其他流動資產的處理及其帶來的稅務後果,會影響碳交易的市場化及收益。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6 年香港私募基金免稅範圍已覆蓋碳交易証券及衍生工具。
現時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已成功發行基礎設施貸款支持證券,相關部門應把握機會加快發展跨境綠色証券化產品。此外,香港早在2013 年已推出伊斯蘭債券的稅法,數碼港元已為國家接通伊斯蘭地區,政府可以考慮推動伊斯蘭金融的人民幣綠色債券。
我作爲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工作組聯合主席兼羅兵咸永道香港高級顧問,希望政府及各個私營部門和公眾繼續共同努力,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經濟」。期待與你携手繼續我們的「綠色金融」之旅!
Florence
2023 年9 月
主持人:張鳳萍
各位公公婆婆:
知道您們在疫情期間相當辛苦,希望疫情早日過去,我們可以再次健康輕鬆地相聚。但是,長者在後疫情時期仍然面對不少問題:因人手嚴重短缺導致照顧者的負擔增加、因醫社合作不足而難以滿足長者及殘疾人士的健康與福利需要、針對慢性疾病預防和管理方面的基層醫療服務薄弱等。
近年,社會關注到「樂齡科技」能夠緩和以上種種問題,甚至在疫情期間協助社會「抗疫」:從協助求醫的遙距醫療設備、家居使用的健康監測設備,以至可於家中安裝的安全監察和緊急輔助系統、便利日常生活及康樂的設施等。隨著團結香港基金和社聯於2017年發表了香港首份樂齡科技報告提出發展樂齡科技後,獲得了政府及業界的大力支持,最著名的項目包括: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10億港元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等。去年,在政府社創基金樂齡科技平台成立時,團結香港基金再發表第二份研究報告,探討香港樂齡科技生態最新發展情況,更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由支持產品供求方,基建到人才均有提及。今天,我想重點談及可以幫助到各位公公婆婆的建議。
首先,用家們——包括院舍或家居的長者、殘疾人士和照顧者等可能對應用樂齡科技產生興趣及需求,但未必有足夠的購買力去獨自購置樂齡科技產品。對於生活在安老院舍的長者,政府於2018年設立了剛才提及的10億基金,資助長者和康復服務單位購買和租用樂齡科技產品。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香港超過一半的院舍為全資私營長者和康復服務單位,並不符合基金的申請資格,導致許多在院舍生活的長者並不能得益。因此,計劃應該擴展至所有安老院舍,當然同時也要確保全資私營單位的服務質素可與政府資助單位相比,例如員工必須接受充足的技術培訓。
然而,就算計入全資私營單位,香港只有約8%的長者居住於安老院舍,我們家中的長者仍得不到政府的資助去購買或租用樂齡科技產品及服務。事實上,政府推出了不少長者服務劵,例如醫療劵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劵計劃來推動基層醫療,並促進長者居家安老。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擴大醫療劵和社區劵的使用範圍和金額,容許長者用以購買或租用樂齡科技產品。
第二,對於我們身邊長者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在哪裡可以購買或租用樂齡科技。儘管現時有不少有心的機構設立了產品展示廳,例如嶺大賽馬會樂齡科技體驗館及理大智齡匯,這些展示廳都無法覆蓋香港各區,且產品一般不用作出售或出租。事實上,政府剛好設立了兩間地區康健中心,更計劃最終推廣至全港十八區。政府可以考慮在這些中心設立「樂齡科技展示區」,讓生活在社區的用戶更容易接觸到樂齡科技產品。展示區可具備三大效能:用作舉辦與樂齡科技相關的公共教育和提高認知的活動;讓用戶利用服務劵直接購買或租用當中的產品;用作「產品測試平台」收集用戶意見。
當然,一個長者友善的家居環境,是促進長者應用樂齡科技的重要條件。現時房協及房委會提供一些幫助居住於公營房屋長者和殘疾人士的項目,為他們提供基本家居改裝服務,例如加寬門口、鋪設防滑地磚和安裝扶手,但是,居於私人住宅的長者和殘疾人士卻未能受惠於此類計劃。而內地各地政府也就長者家居改裝項目提供資助,並備有一份裝修清單,當中包含了不少針對體弱長者的項目。所以,我們建議屋宇署為居住在私人住宅的長者和殘疾人士設立一個類似的家居改裝計劃,讓合資格住戶獲得一次性改裝資助。
第三,年輕的市民其實也能成為推動樂齡科技發展的一份子,而普及教育是箇中關鍵。在中小學階段,我們建議每年舉辦青少年樂齡科技比賽,並在比賽結束後提供一個將其創新設計商品化的機會。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們建議所有本地大學和應用教育機構都有涵蓋樂齡科技相關內容的課程。
對於有興趣加入樂齡科技行業的市民,我們建議培訓「樂齡科技應用顧問」成為協助長者和殘疾人士購買或租用樂齡科技產品的主要聯絡人,提供從身體評估,到產品安裝、使用及保養的全流程咨詢協助服務。他們亦要重點支持體弱長者,尤其要協助管理職業治療師的轉介過程以及採購適用的產品。
疫情顯示出科技發展確實能革新安老服務——如果我們能繼續推進樂齡科技生態,承接行業的發展動力,將會是讓長者渡過姿采盛齡的最佳投資。
志偉
二零二二年十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