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9/07/2025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與歐洲之行

親愛的Marco,

十分高興剛剛在七月初,我出訪意大利時認識到你。你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令我印象深刻,亦倍感親切。雖然我們是初相識,但已經就雙方都感興趣和關心的議題進行了非常坦率的交流。可惜時間有限,當時未能就某些議題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其中一個你特別感興趣的議題就是國際調解院。正如你所知,一共有33個國家包括中國,在5月30日在香港簽署了《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 正如其他一般國際公約,簽約國仍然需要依據各自國家內部法律正式批准,例如中國已在6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通過批准《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的決定。公約將會在第三份批准書交存後第30日起正式生效,大家都十分期待該天盡早來臨。當然,我們更希望在未來多些國家加入成為公約成員國,積極支持國際調解院這一個極具歷史意義,首個以調解方式解決國際爭議為宗旨的政府間國際機構。

國際調解院會是一個獨立的國際組織,締約國將會派出代表組成理事會作為最高決策機關;而調解院的日常運作,將會由理事會任命的秘書長所領導的秘書處負責。在現階段,理事會和秘書處尚未正式成立。現時擁有國際組織特權和豁免權的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將會在未來過渡成為秘書處。
香港特區政府即將完成將舊灣仔警署改建成為國際調解院總部的工程,完成後會交付給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為國際調解院正式運作進行其他必要準備工作。香港特區政府將會負責保養和維修國際調解院總部,但不會直接參與國際調解院的日常運作。

無論如何,國際調解院在未來會在設於香港的總部運作,必定會大大提升香港作為國際法律服務和爭議解決中心的地位,亦有助建立香港在國際上的軟實力。我們亦會積極爭取我們國家和國際調解院的支持,令更多香港法律界和從事調解服務的人士有機會參與調解院的工作。

我記得你曾經問我,你是否有機會將來作為國際調解院的調解員。 根據公約,調解院將會設有兩份調解員名單,第一份名單是國家間調解員名單,將會處理國家間的爭議;第二份名單是一般調解員名單,將會處理一個國家和另外一個國家國民間的爭議,或私人之間的國際商事爭議。
每個締約國都有權指派特定數量的本國國民加入兩份調解員名單; 除此以外,理事會亦有權指定一定數量不限國籍人士加入兩份調解員名單,換而言之,即使不是締約國的公民,亦有機會成為調解院的調解員。

公約要求調解員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在法律、商業、工業或金融等專業領域具有公認的能力,可被信賴開展調解;而作為國家間調解員,還應在國際法、外交、國際關係或國際政治經濟問題上有公認能力,並具有高超政治技巧和判斷力。

所以,是否能成為調解院的調解員,取決於能否得到締約國或理事會認同符合我剛才提及的條件,和爭取到他們的支持。我注意到最近坊間流傳,參加某些機構舉辦的調解員培訓課程,便會獲得資格出任國際調解院的調解員,這些傳言並不正確。

事實上,即使在香港,也沒有法律規定必須符合某些資格方可出任調解員。一般而言,只要爭議雙方同意,任何人均可以作為調解員。然而,就個別的調解計劃,可能對調解員的資歷會有特定要求,例如香港司法機構推行的家事法庭轉介調解計劃,便需要調解員必須是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的家事調解員。

回到剛剛完成我的首次歐洲外訪,除了有幸認識到你,也十分高興能在荷蘭、法國和意大利跟當地的法律界和商界人士見面。 正如我向你強調,在「一國兩制」 這個將會持續不變的原則下,香港極具國際化、高效和可信的普通法制度,是作為世界各地把握中國和亞太地區商業和投資機會的最佳橋樑。正如王毅外長在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上所說,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營商環境便利,法治高度發達,兼具普通法系和大陸法系優勢。雖然香港實行普通法,但由於內地法律制度基本上屬於大陸法法系,所以香港法律工作者對大陸法法系並不陌生。

 
在我們會面商談時,大家都認同雖然普通法法系和大陸法法系有所不同,但實際差異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而現今的趨勢是兩個法系正不斷互相吸納對方的一些元素,特別是有關國際民商事法律,大家往往是從實際便利和促進合作角度出發,採納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國際標準。

我十分理解及明白,相比與我們擁有深厚交流合作關係的普通法法系國家,大陸法法系國家對香港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服務,相對上會感到較為陌生。但我十分有信心,我們必定能與大陸法法系國家例如荷蘭、法國和意大利,進行良好的溝通和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也能為來自那些國家的朋友,提供合適的法律服務。我未來工作計劃重點之一,正正是加強跟大陸法法系國家的交流,讓他們更了解香港的法律制度和服務。

最後,我十分期待再跟你見面! 律政司經常舉辦不同類型的國際法律合作交流活動,我必定會邀請你參與,希望你可以來港,親自體驗香港這座崇尚法治、開放、自由、多元化國際大都會的魅力! 祝你身體健康,工作愉快!

Paul
2025年7月19日

19/07/2025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重溫

CATCHUP
05 - 07
2025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主任及講座教授 劉啟漢——應對酷熱天氣

乘恩、卓恩、曉恩:

你們好!香港最近天氣非常熱。美國東岸的天氣如何?今年夏天因為工作繁忙無法去探望你們,希望你們一切安好,能夠應對當地的高溫和極端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可能是過去10萬年中最熱的一年。在香港,天文台也記錄到2023年有史以來最熱的八月和夏季,許多人都在抱怨極端高溫。

由於我研究天氣和氣候,朋友們經常問我為什麼現在這麼熱。他們從新聞和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中了解到,聯合國希望將溫度上升限制在2度或1.5度以下。但這應該只會在世紀末發生,而不是現在。而其實,IPCC 預測的溫度變化所指是全球年均溫度的變化,事實上,某些地方的溫度變化有可能是會比這升幅高。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們能達到這個升温目標,在實際情況下,溫度在未來幾十年內仍會繼續上升,然後才會在本世紀末前慢慢下降至2度或以下。

有些朋友亦和我提到厄爾尼諾現象,他們說2023年特別熱是因為太平洋上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事實上,隨著厄爾尼諾影響的減弱,溫度應該會下降,所以無需過分擔心。但是,儘管2023年的異常高溫有部分是由於厄爾尼諾現象,整體溫度無可否認是出現了上升的趨勢。我認為2023年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預警,讓我們提前體會未來10至20年的一般溫度會是什麼樣子。除非我們立即採取果斷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到2050至2060年,我們可能會懷念2023年那樣涼爽的年份。

我希望2023年的熱浪這個早期預警,能加強世界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決心。儘管世界存在許多分歧,但我們過去幾年應對COVID-19的經驗已經表明:(1) 無論多麼複雜的問題,人類系統在必要時都能夠在短時間內作出改變,(2) 世界各國在面臨共同威脅時,能夠合作並找到解決方案。如果2023年的熱浪可以作為警告,讓世界各國認識到氣候變化是我們的共同威脅,那麼這次高溫的經歷就是值得的。

2024年的高溫仍在持續,已經在全球造成重大傷亡。截至六月底,在泰國,氣溫一度高達攝氏44.2度,至少有30人因極端高溫而死亡。在印度,熱浪造成至少77人死亡,德里、北方邦、比哈爾邦、賈坎德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的氣溫達到攝氏49.9度。在沙特阿拉伯的朝聖活動中,超過1300名朝聖者因氣溫超過攝氏51度而死亡。這些悲劇告訴我們,每個人和每個地方都必須思考如何適應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極端事件。

聯合國在2022年指出,早期預警系統是減少因嚴重天氣事件所造成的傷亡和影響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因此,他們啟動了“全民預警”(Early Warning For All)倡議,呼籲在2027年之前,建立針對不同天氣災害的早期預警系統來保護所有人。在香港科技大學,我們正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建立一個氣候風險區域研究和共享中心,以分享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風險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個好的早期預警系統,應包括分析和預測災害,制定預警系統和行動建議,並將其傳達給公眾(尤其是弱勢社群),說服他們採取相應行動。當中其實包含很多挑戰。例如,熱浪對長者的影響特別大,但他們往往低估現在熱浪的嚴重性,覺得自己過去也曾經歷過不少熱浪,即使有空調,也因成本的考慮而不去使用。其實,他們可能不了解現在的熱浪是比他們過去經歷的更熱、持續時間更長。而隨著年齡增長和慢性病的存在,他們對熱的適應能力也不復當年。

兒童也是另一個容易受影響的群體,因為他們的體溫調節能力未如成人般有效。高温時,他們應該要在陰涼處玩耍、定期喝水和穿輕便的衣服。戶外工作者需要經常休息,保持水分,並穿戴防護裝備。另外,按小時計酬的工人可能會因經濟壓力而無法遵守熱浪警告中的停工建議。雇主和戶外工作者的主管應學習如何辨認中暑的症狀,並制定系統以鼓勵工人定期互相留意和關懷。政府也應該加強宣傳社區避暑中心,或利用能源援助計劃,協助長者和其他弱勢社群。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多關心鄰居,透過慰問和交流,確保大家有涼爽的環境和充足的水分。在科大,我們正利用我們在PRAISE-HK空氣質素健康風險系統中的經驗,開發一個個人化的極端天氣事件早期預警系統。我們亦與香港紅十字會和香港哮喘會等社區團體合作,希望能夠有效地接觸弱勢社群。譬如,我們了解到系統的警告發布若過於頻繁,會容易令一般市民忽視,但對有需要的弱勢社群則不一樣;又或是一般弱勢社群可能沒有時間去理解這些警告。透過和長期與弱勢社群有互動的社區團體合作,我們希望可以運用他們經驗,將預警信息傳遞給弱勢社群,藉此能更有效地幫助社區。

過去幾年與不同社團的合作,讓我越來越感受到家庭和社區支持對於幫助弱勢社群應對未來幾十年可能出現的極端事件是何其重要。由於你們住在紐約和華盛頓,離住在多倫多的祖父母更近,相信他們會聽你們的話,所以你們應該多打電話關心他們的狀況,在熱浪期間,提醒他們保持水分,並適當使用空調。

十分想念你們,希望聖誕可以與你們見面。

父親

2024年7月20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20/07/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