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2/07/2025

香港國際航空學院校長李天柱——培養航空專業人才

二哥:

最近好嗎?數年前,原本相約在溫哥華聚一聚,但因疫情不得不取消。其後我接任香港國際航空學院校長一職,工作繁忙,始終未暇成行,只能透過視訊與你聯繫,至今仍未能當面一晤,實在遺憾。

 

說起香港國際航空學院,你離港多年,或許感到陌生,但這正是香港航空業近年來一項極具意義的發展。我在航空業多年來的工作,見過行業高低起伏,相信若要讓本地航空業穩步前行,唯有建立屬於香港自己的航空人才培訓網絡,方能在面對未來挑戰時具備更強的韌性與競爭力,並帶動香港及區域航空業的可持續發展。香港國際航空學院作為本港首間民航學院,正是為此而設。自2016年成立以來,我們開辦多項獲國際認可及認證的航空相關課程,致力培育青年、提供拓展事業機會,並矢志發展成為世界級的民航培訓中心,為航空業建立穩定而優質的人才儲備。

 

疫情期間,全球航空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許多資深從業員因行業停擺而離職或轉行,導致嚴重的人才流失。但低谷過後,香港以至區域的航空業再度昂首闊步,充滿機遇。根據飛機製造商的預測,未來20年全球將需要額外67萬名機師及70萬名飛機維修人員 。僅中國內地與東南亞地區,這兩大專業領域的人才需求便超過40萬人。因此,航空學院肩負起育才留員的重任,致力培訓各範疇的專業人員,增強本地航空業的軟實力。

 

你清楚知道,我多年來都希望培訓更多本地優質機師,而我這個希望快將迎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航空學院2023年開辦《見習機師培訓課程》,至今已開辦了7班,正在培育超過120名本地民航機師,下個月即將迎來第8班學員。而首班學員已進入課程的最後階段,快將畢業,我非常期待他們正式成為民航機師。也許,你下次回來的時候,就是乘坐他們駕駛的航班。

 

不知不覺,我在航空業工作已經超過40年。多年來,接觸到行業各範疇的同僚,儘管大家的崗位不同,但奮力向前的決心卻是大同小異。現在身為香港國際航空學院的校長,我更深刻體會到,我們的責任並非止於知識傳授與技術訓練,更要全面提升航空業界的專業精神與國際視野。因此,學院一直持續優化課程的闊度和深度,讓不同階段、不同背景的人才,都能按志趣與所需,規劃屬於自己的航空業生涯。

 

學院今年將推出與英國一所著名大學合辦的《航空管理榮譽理學士》銜接學位課程。這課程意義深重,不但滿足了航空業同儕可留在機場島深造的殷切期望,更完整了學院的升學階梯,提供清晰的路徑。不論是有志加入航空業的高中畢業生、或已是航空業的同儕,都可以拾級而上,由《航空營運文憑》,升讀專業文憑課程,再銜接到學位課程,大約五年時間便可取得大學學位,期間更可賺取工作經驗,有助事業更上一層樓。

 

與此同時,學院繼續與本地及海外著名學府合辦高等學歷的課程,為業界提供留港深造的機會。例如,我們將於今年9月開辦《航空安全管理高等碩士》課程,這是我們與法國國立民用航空學院合辦的第二個項目。課程獲國際民航組織及法國民航局支持,我相信能凝聚香港、以及「一帶一路」國家的航空專才,培養具戰略視野與實務能力的領袖,以更具前瞻性的觸覺,帶領各國提升航空安全。

 

航空學院校長這崗位,令我對「學無止境」更有深切的體會。人人都應有一顆好學向上之心,時時充實自我。今時今日的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尤其近年香港與內地積極發展「低空經濟」,為航空業注入嶄新動能。我和學院及業界都要與時並進,學院將參考國際與內地的經驗,籌劃相關課程,希望培育能掌握低空技術、管理與創新應用的未來航空專才。上月,我亦到訪了上海中國商飛公司,並進行了工作座談,希望能把國產客機C919的維修培訓帶來香港。

 

面對未來,或許會存在不確定性。但我仍記得曾與你分享過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一句話:「當諸事不順時,記住,飛機總是逆風而行的,而不是順風起飛。」願我們都繼續懷著這份熱忱,逆風而上,飛向更高遠的未來。

祝身體安康,盼你我早日相聚。

天柱

2025年7月12日

12/07/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5 - 07
2025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榮休副教授 廖迪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至欣:

你好!你回到學校都已經有個多月了,應該是忙於上課及助教的工作。在暑假時,我們曾談及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沒有機會詳談,現在趁此機會補充一下。

在近代全球化的過程中,交通物流高度發展;講求成本效益的全球貿易促成地域分工,地方工㙯產品被工廠產品替代;資訊的全球流通,讓大眾文化成為主流,而地方傳統則漸趨式微。2003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提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保護地方傳統文化。《公約》於2006年實行,參與國家也同時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甚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我們可以將這個名詞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三個部份去理解。「非物質」是指眼看不見、手觸摸不到的東西;「文化」是指我們傳統的風俗習慣,幫助我們在社會中適應生活、維持社會人際關係的體系;「遺產」是指由祖先留下來,我們願意傳承的東西。

舉一個例子,剛剛過去的中秋節,香港島大坑舉行了連續三晚的「舞火龍」活動。它是我們香港其中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中秋節前一個月,舞火龍的成員便要開始紮作67米長的「草龍」,由於龍身未有香火,所以稱為草龍。在三天活動的每一個晚上,數百名舞火龍健兒,將燃燒的香枝插在草龍身上,形成火龍,然後巡遊大坑社區。透過火龍儀式,清除大坑區內累積的不潔東西,為社區帶來一個新的、潔淨的開始。

你會問,明明看見的是很實在的「火龍」,那「非物質」是甚麼呢?「舞火龍」活動是一個大規模的社區活動,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組織單位一方面要尋求財政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仔細地安排活動,每年由紥作草龍開始,準備物資、安排人手,到巡遊社區。這些都需要一個活動藍圖,社區成員一起參與貢獻。紮作草龍的技藝、組織活動與人手安排,都是經過多年累積的「非物質」的「民間智慧」。

舞火龍在大坑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是大坑的風俗傳統,社區成員都會每年期待舞火龍潔淨社區,但也同時期待與其他社區成員, 在三晚舞火龍時聚首話舊,這便是大坑的「文化」。這個由當地客家人祖先留下來的「遺產」,給予大坑一個維持凝聚社區的方法。

從大坑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一個社區所擁有的、建基於地方社會組織、人際關係的「地方智慧」。然而「舞火龍」也返過來,是維持社會組織、人際關係的地方文化元素。

談到這裡,我們看一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如何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這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份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公約》在這裡首先指出「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密切關係。文件跟著說:「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在這裡,《公約》指出非遺是人類長時間累積的智慧與經驗,然而,非遺項目的維持,是要社區成員的參與,及與現實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配合,所以非遺內容也很自然地出現變化及「再創造」的情況。

透過參與非遺活動,社區成員獲得「認同感」和「持續感」,也從而欣賞與尊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

《公約》要求參與國家制定清單,然後按清單展開保護工作。每個國家按自己的情況編製清單,中國設國家、省、市、縣等四個層面的《非遺名錄》,國家級名錄收錄的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項目。

香港從2006年開始,也積極開展非遺的保護工作,首先是參與國家級名錄的申報,到今天,香港有12個國家級項目。同時間,香港特區也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非遺保護系統。2009年開展全港非遺項目普查,找出香港的「活態」非遺,並於2014年產生了一張480個項目的《非遺清單》,「活態」是指實在地被維持的傳統,而不是消失了的事物的「記憶」。

2017年,在480個項目中,選出20個項目,組成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列出具有高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項目。

香港的480個非遺項目,包含了香港各不同族群,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傳統,《清單》背後是一個「多元化」的理念。目的是保育各項不同的地方智慧,尤其是傳統手工藝,在全球化及都市化的情況下,很多都面臨式微的威脅。由於我們不知道將來的世界會是如何?我們會有何方法去面對未知的挑戰,這些不同的地方智慧,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不可掌握的未來。

很多式微的傳統,都會被視為落後和老套。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它們傳統智慧的部份,我們保護非遺項目的同時,要讓大家瞭解民間智慧與群體凝聚的意義,營造欣賞非遺的氛圍,你下次返港時,我們再一起實地探討香港的非遺項目。

            祝你

生活愉快!

爸爸

2024年9月28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28/09/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