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X

開拓文字新國度 帶來閱讀新感覺

    開卷樂

    簡介

    GIST

    Presenters:馮傑、鄒芷茵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與你一起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的樂趣。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04/05/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城景變幻-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下)|嘉賓︰鄒文律(作者)

     
    【開卷樂】《城景變幻-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下)-市區重建的無情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鄒文律以潘國靈、謝曉虹、韓麗珠等的這群在1997年之後出版第一本個人小說集的作家作為研究對象,撰寫了《城景變幻》一書,記錄了他們如何以小說,寫下這座城市的發展。

    鄒文律提到香港以「垂直都市主義」進行大型發展,一是在鐵路站上建基座置放商場,再在基座上興建大廈,二是在較小的市區更新項目中建築高基座,再配以商場與商樓。如書中提及陳志華的短篇小說〈O城記〉:「我眼下的O城,是個高樓密布的城市,有數不清的購物商場。」一同由陳志華寫的〈木偶之家〉,主角羅拉是生活在4826號商場的木偶,她醒來之後希望離開商場到外面的世界,但誰也不告訴她商場的出口,直到遇上了黑色娃娃服的少女。羅拉問商場以外的世界,少女回答:「都是商場啦。只是編號不一樣而已。」少女曾言城市人愛逛商場,「商場氣候宜人,有空調,又不怕風吹雨打。我們可以在這裡出生,然後在這裡老死,多好啊。」可洛《鯨魚之城》亦言不單是老年人,連年輕人也喜歡躲在商場內。

    香港空間有限,市區重建是其中一種城市空間發展的方向。鄒文律在書中引用了加拿大地理學家Edward Relph所提出的「無地方性」:「地方匯聚了人類和自然的秩序,是人生在世的經驗和意向聚焦之處,個人和社區認同的重要來源,對人而言充滿了意義和深厚的情感連結。然而,當某個環境與其他環境變得相似和單一,缺乏獨特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讓人的情感依附其上,讓人對該地方產生認同感,便會構成某個環境的無地方性。」鄒文律言情感記憶的依托遠超於物理空間的建造,市區重建非簡單二元性「拆與不拆」,而是由居民生活取向、足印、感情眾多元素組成的展現。書中提到李維怡依據自身經驗寫成的短篇小說〈聲聲慢〉,故事講述灣仔利東街重建項目引發的爭議,描述受市區重建影響的中學生小碧一家和鄰居對重建的感受。

    同樣以市區重建為題材,可洛的小說《幻城》中的〈守城人〉,主角林守明長年居住在觀塘裕民坊,在機緣巧合下進入自己創作的小說中,與小說人物一同對抗「鳥人」。小說中地區色彩豐富的舊區被拆除,改建成單一水泥基柱,以支持「幻城」向高空發展,留守者亦試圖阻止小說中的政府改建「心水寶」。鄒文律言,這些想像展現了作家對現實的期盼,「保育舊區文化,拋棄以逐利為本,造成無地方性的市區重建方式。」

    04/05/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

    重溫

    CATCHUP
    03 - 05
    2024
    RTHK Radio 2

    04/05/2024

    27/04/2024

    20/04/2024

    13/04/2024

    06/04/2024

    30/03/2024

    23/03/2024

    16/03/2024

    09/03/2024

    02/03/2024

    X

    《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下) |嘉賓︰葉倬瑋、黃冠翔(編者)

    Presenters:馮傑、鄒芷茵

     
    【開卷樂】《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留住華富邨的美好


    《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一書輯錄了五十一篇有關海洋的香港文學作品,編者葉倬偉與黃冠翔希望藉此帶出關於香港海洋文學的討論。來自台灣的嶺南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黃冠翔指出,台灣部份海洋文學作家從中國大陸南來,部份作家甚至富有海軍經驗,他們所書寫的海洋中,滿載親身的體驗和故事。直至九十年代,以海維生的作家廖鴻基、夏曼.藍波安等,帶動台灣海洋文學的討論。然而,香港文學中的海洋,有真實的,也有想像的。描寫想像出來的海,又是否可歸類為海洋文學?甚麼是「香港海洋文學」?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葉倬偉指,香港文學中的海洋不少是來自想像,大概因為香港少有作家是水上人,海上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多是借海抒發自身感想,遂香港文學中的海洋,多是作為逃離陸地上的喧囂和壓迫而存在。

    《字造海洋》一書分為「島」、「渡」、「灣」、「港」、「魚」五個單元。「魚」的一章跨越地理環境的框架,用魚、海洋生物為主題。這些作品中,作家通過想像力,理解人與海洋生物的關係。例如鍾偉民〈捕鯨人〉一詩:「翻動的小船/翻動在白海的沸騰的窩內/而我隱隱聽到鯨魚/在為我打氣/只是海水太白/鯨魚呵!我要用你的血/將白海染紅」。鍾偉民曾提及,自己閱讀不少關於海洋的文章,家境窮困的他甚至曾想跟當時在捕鯨船上任職的舅父當水手。鍾偉民正是通過想像,幻想了捕鯨人與鯨搏鬥的情景。

    梁偉洛的小說〈鯨魚之城(節選)〉,寫新聞報道了一條座頭鯨滯留本城水域,專家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談論。主角一行人欲去觀鯨,「我們十二個人,一隻貓,親眼看着這條在城裏流連多日的鯨魚,朝著晨星的方向,飛往天空。」此情此景,不禁令人聯想起幾年前香港人追鯨的新聞。你還記得嗎?

    除了想像之外,「香港海洋文學」亦包含了消逝或快將消失的海洋。2014年,香港政府宣佈重建華富邨,意味這裡的景物、人事等一點一滴,也快將消逝。王良和2016年寫了〈存在與不存在:華富邨石灘的記憶與想像〉,文中寫的是華富邨居民熟悉的景物如「釣魚台」、「瀑布灣」,也有生活日常,如作者與同伴們玩火石,也記載了泳棚的人轉移陣地來到近海邊停車場的石灘游水。作者更記錄了香港的海底世界,驚嘆華富邨海水異常清澈,戴上潛水鏡,看見自己被一群群叫「火點」的魚包圍。文中更提及了華富邨的鬼故事、集體見到UFO的新聞,「那些集體在華富邨看見UFO的人,會不會因為看了電影《第三類接觸》?那是一個時代的集體想像。UFO、飛碟、星球人。」

    王良和當時已離開華富邨二十多年,「這時候去追尋華富邨的歷史,是趕潮流的庸俗行為,我得承認,我是這樣的一種人。但另一方面,我想通過追尋一點華富邨的歷史,去醫治我的病。我怕有一天,你問我記得華富邨嗎?我懵懵懂懂,反問你:華富邨是甚麼?」舊地重遊,作者見童年時學游水的泳棚,竟然放了滿山神佛,像是守護華富邨般,成了海灘的一道風景。王良和以書寫抗拒遺忘,筆下記錄的一點一滴,不單是華富邨的人,也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

    編者黃冠翔言,文字除了將景物留下來,更重要是記下美好的人情,如玩伴、鄰居的互動與日常生活跟海的互動,與生活經驗連繫,讀起來更為感人。「香港海洋文學」仍需要繼續尋找發展路向,也需要大家努力以文字,建構我們的海洋。
      

    RTHK Radio 2

    30/03/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