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22/03/2025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總監葉蔭榮博士——將年青人夢想轉化為探索生涯的起跑動力

各位教育工作者、關心年青人成長的人士:

隨著互聯網和科技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新興行業如關鍵意見領袖(KOL)、網絡明星(Youtuber)、電競選手、無人機機手等,這些職業類型往往令甚多青年人嚮往。根據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及策劃的「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的數據,曾經考慮過投身這些另類新興職業的學生,估算高達百分之四十。面對越來越多新興職業出現,我們作為教育界,亦應關注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如何教授他們探索、為自己規劃生涯。

近年生涯規劃教育再備受重視,教育局早於2021年公佈小學生涯規劃教育推行策略大綱,將生涯規劃延伸至小學,並列出認識自我、升學及職業探索、升學規劃及管理、與事業發展相關的軟技巧四大範疇為核心,最終於2024/25學年開始於高小階段正式施行。民青局最近推出的《青年發展藍圖》亦強調生涯規劃。面對另類新興職業的出現,學校生涯規劃老師如何應對呢?

我認識一位年青人——家俊今年十五歲,就讀於一間位於新界的中學。他在數年前已經喜歡自發地將一些生活所見所聞拍成短片予人分享,主題大多是以「探秘式」的手法去介紹一些奇異的街頭小食和製作過程,反應不錯。當時他跟我說,曾考慮在未來投身這類行業,成為網絡明星Youtuber。其實,我知道該校亦有不少類似家俊的同學,因着其就讀學校参加了由「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所推動的學校網絡樞紐,學校聯同五間網絡學校共創一個「跨校Youtuber育成計劃」項目,邀請業內人士向學生分享及體驗這行業的內情和所需技術,當中包括了解這行業的營運資訊、拍攝流程、電影語言和故事板分享(storyboard telling)、攝影態度及技巧等。家俊與我分享,在這探索中獲益良多,亦認識到「入行」的門檻。時至今天,經過學校有系统的引導和正面的支持,他説未必會將這行業成為主要的「有酬工作」,但將會繼續循這方面發展自我,讓Youtuber成為他閒暇中的興趣。他更表示該次珍貴的互動體驗,啟發到他在其他職業的可能性。


作為一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和學者,我好欣賞對網絡學校老師們的正面應對。他們不但沒有嘗試勸退這些同學,摒棄「Youtuber夢」;相反,他們跨校聯手組織起職涯探索項目,讓這群學生「近距離」認識這行業的一切,令他們在思考自身前路上,避免落入「自我局限」、「一時衝動」或「自我催眠」等的狹隘思想。 當中要注意的是,這些活動,絶非坊間所說的「實習」或「試工」,而是強調對某工作世界的「學習」和自我反思,並且按照計劃所提倡的「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簡稱HKBM)中三大元素而設計。包括第一,老師和學生都要共同認知每個人的多元職涯「可能性」,設定所有學生在畢業前,需要建立最少三個可行的生涯路徑。其次,老師和學生都要明白「工作」的定義是多元的,工作不單狹義地指全職和有酬,亦可以是「斜槓」 (Slasher)、義工服務、家庭工作及興趣,視乎個人、家庭及社會環境的因素作出規劃。第三,任何行業背後皆有其要求的價值觀 (Values)、態度 (Attitides)、技能(Skills)和知識 (Knowledge),所有探索活動需要將這「VASK」凸顯出來,讓同學就自己個人特質作出相應反思,以至體驗不流於表面和操作層面。HKBM是一套有系統的「國際級」指標 ,現已有144間中學採用。其實我們作為老師都可以在自己學校應用這些概念,例如制定穩定的生涯發展政策、專業能力和領導、多元出路資訊的建立、重視每位學生的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和共建、個人輔導、與課程聯繫、與工作世界及高等院校作有意義的接觸。最後,家長參與尤其重要。

根據該計劃2555名中學生追蹤研究表明,在HKBM指導下的生涯探索活動,並不一定會令同學們選擇另類新興行業。但無論他們是否最終仍然考慮這些行業,其思考和探索過程都能顯著加強學生的職涯準備。所以,任何組別 (Banding)的學校不需要迴避課題,反而,不妨讓他們與這些行業的人和事作有意義的接觸,並加以系統性的輔導。透過加強家長教育,加深家長對最新行業趨勢的理解。

各位教育工作者,當我們逐漸邁向廿一世纪中葉的同時,生涯規劃已不應再局限於某種輔導諮詢過程,甚或是做一些心理測試。當我們年青人在面對常變、不確定、複雜,甚至模糊的前路和工作世界環境時,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有經驗的「人生同行者」,趁他們還在學校時候,儘早系統地裝備他們,擁有終身受用的「生涯規劃」能力;為自己夢想和未來,審時度勢,滿有信心地鋪造一條專屬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總監 
葉蔭榮博士
2025年3月22日

22/03/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1 - 03
2025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中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博士——珊瑚白化與生態影響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親愛的女兒Bella:

等你今年夏天學會游泳,媽媽會帶你到大海浮潛,介紹香港的珊瑚給你認識。

你經常問媽媽為何如此熱愛海洋。其實媽媽我是一名珊瑚研究員,主要的工作是在香港不同地方潛水,進行水底生態調查,觀察記錄珊瑚的健康情況。另外,媽媽亦會在實驗室進行實驗,了解氣變化對香港珊瑚的影響。媽媽的實驗室更養了很多珊瑚寶寶,待他們長大之後,我們便會將牠們放回大海,幫助修復香港受破壞的珊瑚群落。

媽媽我好似你般年幼的時候,經常與公公、婆婆和舅父一起到海灘玩,周末更會出海釣魚,見證海洋的美麗及生物多樣性。我長大後,公公開始教我浮潛,令我對海洋有更深的認識。原來這個「神秘大海」有很多我從未見過的面貌,與我想像不同,令我對海底世界更加好奇。後來我讀大學時考到潛水牌,終於可以潛到水底一探究竟。我更親眼見證不同品種的海洋生物,不單有很多珊瑚,更有成群結隊的珊瑚魚在我身邊游來游去,那份震撼我至今仍記憶猶新!希望待你長大後我們一起體驗。

媽媽的日常工作,主要在香港的東面和東北面水域潛水​,尤其是東平洲、海下灣海岸公園和西貢一帶,這些地方是香港珊瑚覆蓋率和物種豐富度最高的地方。因為這一帶沒有受​珠江淡水水流​影響,加上有天然屏障的保護,​所以孕育了豐富的珊瑚群落。

事實上,香港作為一個沿岸發展蓬勃的城市,海洋環境受到很多人類活動的影響,如沿岸發展、水質污染、海洋垃圾等威脅珊瑚存活。就如香港東北部的吐露港赤門海峽。其實早於1980年代初,這一帶有不少珊瑚,例如燈洲、扯悝排,珊瑚覆蓋率曾經高達百份之70-80,媲美現時海岸公園,當時媽媽我也未出生。

不過,後來隨著沙田及大埔新市鎮發展,吐露港水質污染嚴重而被破壞,令珊瑚覆蓋率在短時間跌至少於一成,是香港首次海洋生態災難!香港政府在1987年,開展吐露港行動計劃,慢慢令吐露港整體水質在其後十幾年有了明顯的改善。 但可惜,水質改善時至今日二十多年,珊瑚生態都未能恢復。由此可見生態破壞遠遠超過大自然自我恢復的能力。所以,媽媽與珊瑚學院研究團隊選擇在赤門海峽,作為珊瑚修復研究地方,希望可以幫大自然一把,修復破壞了的珊瑚群落。

要開展珊瑚修復計劃,就好像陸地植樹行動般。首先要說媽媽的團隊用來進行修復的珊瑚是如何得到——主要有兩方法,分別無性繁殖及有性繁殖培育所得出的。

無性繁殖,就如植物節枝,斷了的枝條可以培育出另一棵植物。以珊瑚來說,我們當然不會用傷害珊瑚的方法採集珊瑚碎塊,這些珊瑚碎塊是我們從大海執拾得來,例如一些被颱風損毀的珊瑚,或者珊瑚因受到生物侵食而倒塌了、碎裂了的部份。牠們的碎塊在海洋存活機會相對低。我們的團隊會進行收集,如果碎塊太大,我們會把牠切細,再將牠們固定於培育底座上,放於育養基地進行培育,待牠們康復長大,再進行移植。我們由2019年已經開始這個計劃,當中移植到吐露港赤門海峽的珊瑚存活率超過九成!

除了野外拯救珊瑚碎塊,媽媽的研究團隊亦會使用有性繁殖方式培育珊瑚。每年珊瑚會在一個或數個夜晚同步產卵,那些日子媽媽每晚都要潛水,更會在實驗室工作至深夜。因為我們團隊會把握這個時間,收集這些珊瑚的卵子和精子帶回實驗室幫珊瑚進行授精和培育,等牠們長大一些後再移植到修復地點。目前培育過程一般都要最少一至兩年。培育珊瑚寶寶雖然要花上更多的技術、資源培育,如人力、物力及時間,但由於珊瑚一次過生產精子卵子很多,以致我哋可以培育好多珊瑚寶寶(數以萬計幼蟲)。加上每個珊瑚寶寶都是透過精、卵結合,基因多樣性相對豐富。在生活環境劇變的情況下,基因多樣性愈豐富,愈有機會有珊瑚個體可以存活下去。
媽媽團隊在2019年首次將2歲大的珊瑚寶寶移植到吐露港赤門海峽,這批珊瑚寶寶在大海不但順利成長,更在大海生活三年後更踏入了性成熟階段,在自然環境中產卵,是香港首次!

珊瑚存活,對於修復計劃是基本的事,我們希望牠們可以健康長大,在野外繁衍後代,以至將來我們的大海會有更多珊瑚。珊瑚修復不只是一、兩個珊瑚,而是修復整個珊瑚群落,就像植樹,是希望修復整個森林,最終做到生態系統修復,提高生物多樣性,提供生態系統服務。所以我們要付出的不只是一、兩年,可能要花上十年,甚至幾十年才可以見到果效。所以珊瑚修復從來都是一件漫長艱辛,需要堅持,默默付出的事。我們常說:「破壞容易,修復困難」,所以比起做修復,我們更加需要進行保育,好好保護,去珍惜我們現時擁有的珍貴珊瑚群落。 

Bella,你記得媽媽經常跟你說健康的珊瑚礁在大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嗎?因為牠們為不同海洋生物提供棲息,覓食和繁衍地方。牠們亦都可以保護海岸,免受風浪侵蝕,是我們的後花園。這些我們稱為「生態系統服務」,只要好好保護珊瑚群落便可擁有,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禮物。所以若珊瑚死亡,影響不單是海洋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對我們都會造成很大影響。 

面對全球氣侯暖化、水溫上升、過度補魚,及海洋污染等等問題,全世界的珊瑚礁都正面對死亡、衰退現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過去2024年的夏天,氣溫真的好熱,是破紀錄的熱。不單陸地熱,海水溫度亦同樣好熱,導致本港水域出現大規模珊瑚白化的現象。其實珊瑚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 在不合適的環境因素影響下,受壓力的珊瑚會把體內共生的蟲黃藻排出體外。由於珊瑚的活組織是透明的,所以珊瑚在失去了蟲黃藻的情況下,便會顯現出其白色的碳酸鈣骨骼, 看起來就好像變白了,這種現象稱為「珊瑚白化」。 我仍記得你聽到「珊瑚白化」之後好擔心珊瑚,還說要用顏色筆幫珊瑚填上顏色。幸而,當夏天過去,水溫回落後,大部分珊瑚都恢復原有顏色了!

香港本來就是十分適合研究珊瑚的地方。儘管作為沿海發展蓬勃的城市,海洋環境受到很多人類活動的影響,加上受制於地理因素,冬季水温較低,整體而言不是最理想的珊瑚生長環境。但在各種不利珊瑚的環境因素影響下,我們仍然擁有很豐富的珊瑚群落,珊瑚品種數量比加勒比海還要多。而我們的實驗亦指出香港珊瑚對環境狀況改變有頗強的適應能力。所以了解香港珊瑚存活機制,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在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珊瑚將來的存活和幫助牠們適應的機制,在研究和保護都有著重大意義,所以我們真的不可以小看香港的珊瑚!這亦是推動媽媽進行更多珊瑚研究的動力——因為只有當我們更多關注和了解,才能為香港海洋帶來正面的改變。


等你長大後,媽媽一定會帶你去潛水,讓你可以親身感受,欣賞我們豐富的水底世界,一起保護珊瑚,守護海洋!

愛你的媽媽上
2025年2月9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08/02/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