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X

開拓文字新國度 帶來閱讀新感覺

    開卷樂

    簡介

    GIST

    Presenters:馮傑、黃怡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與你一起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的樂趣。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27/04/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城景變幻-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上)|嘉賓︰鄒文律(作者)

     
    【開卷樂】《城景變幻-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資本塑造的都市發展


    1997年,香港回歸,此後二十多年間,這個城市風景變了多少?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鄒文律以「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小說作為研究主軸,撰寫了《城景變幻-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與讀者一同了解一班香港年輕作家對我城的情懷。

    「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是怎樣的概念?鄒文律指,包括潘國靈、謝曉虹、韓麗珠等的這群作家都是在1997年之後出版第一本個人小說集,同時也有類近的成長經歷和教育背景——他們在香港接受基礎教育,於本地大學完成學位課程,長時間居住香港,經歷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和城市化急速發展,見證回歸前後香港的城市面貌各種變化。鄒文律在書中提及雷蒙.威廉斯於《馬克思主義與文學》的「情感結構」:「每一個時代的人皆有其獨特的社會經驗與社會關係,他們並同感受到的情緒與經驗,將會凝結在一代人的情感結構中,並可以通過該時代的文學作品找到踪跡。」他強調文學當中精神狀態和氣質並非與思想對立,「容許個別經驗差異的同時,會在文學作品中呈現出穩固而明確的模樣,以及深層的共同性。」

    《城景變幻》一書分了數個章節,包括從「我城到i城」談資本主義對城市空間的塑造;「鯨魚至我城」由可洛《鯨魚之城》對我城的重塑;「在商樓與商場之間」研究作家們筆下的超密度城市空間;「情感何所依」分析市區重建帶來的情感斷裂;「消逝的自然」闡述城市和自然的角力;最後以作家們的訪談錄作結。

    鄒文律舉例說,鐵路上蓋住宅,再配以商場,成為香港城市發展的一種模式。香港地方有限,唯有向上發展,以獲取最大資本,因此逐漸以高樓大廈、大型商場取代舊社區建築和街道。惟自九十年代開始,社會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書中提到可洛《鯨魚之城》中的愛情故事——阿果想與阿安一起去碼頭道別,換來的是阿安斷然拒絕,阿安認為清拆舊碼頭,重新興建美侖美奐的商廈才能展現五光十色的都市魅力。鄒文律指,小說中隱含作者對拆建式發展是香港未來唯一選擇的疑慮。李維怡於2006年寫的〈聲聲慢〉,故事講述了灣仔的舊區重建。家人認為接受賠償遷出可以改善居住環境,但主角中學生的小碧卻覺得離開爺爺一代開始居住的地方,如同放棄多年來建立的鄰里關係和人情味。

    小說故事當屬虛構,然而情懷卻是真摯。當細味這些青年作家的小說,就有如親歷一個個香港城市發展的故事。

    27/04/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

    預告

    UPCOMING
    04/05/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重溫

    CATCHUP
    02 - 04
    2024
    RTHK Radio 2

    27/04/2024

    20/04/2024

    13/04/2024

    06/04/2024

    30/03/2024

    23/03/2024

    16/03/2024

    09/03/2024

    02/03/2024

    24/02/2024

    X

    《動物家族》(上) | 嘉賓︰鍾逆(作者)

    Presenters:馮傑、黃怡

    '
    【開卷樂】《動物家族》以塘虱螢火蟲——記念那遠去的年代


    2015年末,日本男子平坂寬在元朗錦田河釣到逾一米長的巨型塘虱,更將牠烹煮進食,成為香港社會一時熱話。人們心中都帶著疑問:河道早已受污染,塘虱魚肉臭又腥,味道猶如洗潔精,是什麼驅使這名日本人,把整尾魚吃進肚皮?作家鍾逆讀畢這篇新聞後受啟發,憶起小時候溪澗中的塘虱,反思人與動物的關係,遂寫下〈塘虱王〉一文,文章收錄於短篇小說結集《動物家族》。

    鍾逆,為香港詩人鍾國強寫小說所用之筆名,鍾國強說自己最想寫小說,卻因無暇而寫詩及散文居多,《動物家族》距離上一本小說集《有時或忘》的出版已有6年。無獨有偶,兩本著作中都有動物的影子。《有時或忘》中多篇作品,例如「歲月尋回犬」、「麻雀冬至」、「老人與貓」等,都在寫動物,至於《動物家族》更是開宗明義,書內一共七篇小說,皆以動物為主題。

    「追溯回更早之前,我於2004年出版的詩集《生長的房子》,其中有一輯『眾生』,全是寫動物的,包括麻雀、毛蟲、蝴蝶、禪、蜻蜓…」為何偏好書寫動物?鍾國強解釋,最主要是自身成長經歷使然,兒時的所見所聞成寫作靈感泉源,例如動物的遭遇。

    他憶述,小時候家人會救治誤吃農藥的狗,盡力挽回其生命,但亦會和村民一起劏狗吃,不覺是有違道德。詩集《生長的房子》其中一篇名為「家族」的詩,正是透過寫下老家中代代繁衍的狗,帶出動物與人類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生存的問題。

    鍾國強從小在元朗鄉郊長大,在未經開發的自然環境東奔西跑。那時的塘虱,並非今天人們嗤之以鼻的「垃圾魚」,牠們在清澈的河道及溪澗生活,小孩會成群結隊「捉塘虱」:「那時候捉塘虱很簡單,你把石頭挖開來,用竹筲箕趕一趕,或者插入泥土中,塘虱便可能出現。捉完回家煲粥吃,小時候不知道殺生、殘忍,沒有那些觀念,所以有這些經驗。」

    教他念念不忘的,還有那些在農田間穿梭的螢火蟲。鍾國強說,童年時街上沒有街燈,四處也有螢火蟲,試過以塑膠袋捕捉並帶回家中,讓牠們在蚊帳中閃爍。可惜此景不再,現在即使身處郊區,亦愈來愈難發現螢火蟲的蹤跡。

    鍾國強在《動物家族》中亦有寫螢火蟲:「對上一次看到(螢火蟲)是十多年前,那時我回去探母親,在河道上的獨木橋,看到一只孤伶伶的螢火蟲飛過。這個景象在我腦海中,很深刻。所以書寫〈螢蟲〉時將這個意象、回憶演繹成一個故事。」鍾國強以〈螢蟲〉,懷緬童年時一位玩伴,懷緬早年離世的母親。於讀者而言,整本《動物家族》更是在懷緬昔日的美好。鍾國強在書中開首寫下的一行字,似乎已交代一切:「記念父母及那遠去的年代」。
    '

    RTHK Radio 2

    17/06/2023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