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9/04/2025

協青社執委、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及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崔永康——支援與識別輟學青年

各位親愛的香港市民:

當大家聽到「輟學青年」,第一時間會想起什麼?「讀不成書」?「問題學生」?「邊青」?「隱青」?可能大家普遍已對這個群體有一些看法,但其實在我接觸的眾多輟學青年口中,我了解到他們不是不想學習,而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和道路。每當看到這樣的年輕眼神,我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這些本應在課室裡朝氣蓬勃的少年,為何要過早地與校園告別?

站在香港教育的十字路口,我們是否曾認真思考過:我們的社會能否真正接納孩子的獨特性?2020年,協青社啟動了「酷學青年計劃」,正是希望為這些被主流教育體系遺忘的孩子,點亮一盞希望之燈。四年來,我們陪伴431位輟學青年走過迷茫,見證著他們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和人生方向的歷程。

根據協青社的服務經驗推算,香港至少有2萬名潛在輟學青年,佔整體學生人口的3.15%,其中60%更是15歲以下的孩子。這些數字背後,是2萬個家庭的牽掛,2萬個青少年的潛能,2萬個可以完成的夢想。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故事。他們中的許多人,並非完全不上學,而是採取「策略性缺席」 — 每週只去學校一兩個小時,避開教育局「連續七天不上課才需申報」的規定,使他們在統計上成為隱形的一群。

您或許會問:這些孩子為何會離開學校?從我們接觸的個案中,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原因:成就感不足、內在動機缺乏和學校資源不足。當一個孩子長期在學業上體驗不到成功,當課堂內容與他的興趣和能力嚴重脫節,一顆對知識充滿好奇的心便會慢慢冷卻。如果再缺乏及時的支援和理解,離開學校就成了他們眼中唯一的選擇。

輟學不僅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更會為社會帶來沉重代價。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搜集的數據,到2030年,全球學童輟學及技能不足問題可能引致每年超過124兆港元的社會成本。這個天文數字包括了個人收入減少、醫療開支增加、犯罪率上升等直接成本,以及稅收流失、福利支出增加等間接成本。但比起冰冷的數字,更令人心痛的是那些被標籤、被邊緣化的年輕生命。他們漸漸內化社會對他們的負面評價,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不斷下降,陷入惡性循環。
要支持這些青少年,我們發現需要重視「個人化及興趣為本」的理念,提供多元活動如文化與藝術、運動與競技等,讓這類青年從興趣中重拾學習熱情。我永遠記得一位少年第一次完成一杯拉花咖啡時的笑容—他綻放出在校園中從未有過的自信光芒。我們不僅關注興趣發展,更注重將興趣銜接至職業導向訓練,配合家庭及情緒輔導,全面支援每位青少年的需要,輔助他們學會認識自己、自主學習、設定目標、管理情緒、處理關係,以至於逆境自強,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成為社會繼續進步的動力。

親愛的香港市民,面對輟學青年問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解決方法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多留意學習動機低落的早期警號,及時轉介有需要的學生;家長則需要包容、支持子女,避免負面標籤;學校可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提供多元發展機會;政府可以檢視及完善現有的識別機制;商界亦可透過企業社會責任支持青少年多元發展。透過「政」「商」「民」「學」「研」多個方面,一同幫助輟學青年。

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改變看待這些青少年的眼光。他們不是「問題學生」,而是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之星。要認識每個孩子的獨特性,相信和尊重他們自己綻放的方式。因為每一個被點亮的生命,都將照亮我們整個社會的未來。

協青社執委
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及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
崔永康教授
2025年4月19日

19/04/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2 - 04
2025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總監葉蔭榮博士——將年青人夢想轉化為探索生涯的起跑動力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各位教育工作者、關心年青人成長的人士:

隨著互聯網和科技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新興行業如關鍵意見領袖(KOL)、網絡明星(Youtuber)、電競選手、無人機機手等,這些職業類型往往令甚多青年人嚮往。根據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及策劃的「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的數據,曾經考慮過投身這些另類新興職業的學生,估算高達百分之四十。面對越來越多新興職業出現,我們作為教育界,亦應關注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如何教授他們探索、為自己規劃生涯。

近年生涯規劃教育再備受重視,教育局早於2021年公佈小學生涯規劃教育推行策略大綱,將生涯規劃延伸至小學,並列出認識自我、升學及職業探索、升學規劃及管理、與事業發展相關的軟技巧四大範疇為核心,最終於2024/25學年開始於高小階段正式施行。民青局最近推出的《青年發展藍圖》亦強調生涯規劃。面對另類新興職業的出現,學校生涯規劃老師如何應對呢?

我認識一位年青人——家俊今年十五歲,就讀於一間位於新界的中學。他在數年前已經喜歡自發地將一些生活所見所聞拍成短片予人分享,主題大多是以「探秘式」的手法去介紹一些奇異的街頭小食和製作過程,反應不錯。當時他跟我說,曾考慮在未來投身這類行業,成為網絡明星Youtuber。其實,我知道該校亦有不少類似家俊的同學,因着其就讀學校参加了由「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所推動的學校網絡樞紐,學校聯同五間網絡學校共創一個「跨校Youtuber育成計劃」項目,邀請業內人士向學生分享及體驗這行業的內情和所需技術,當中包括了解這行業的營運資訊、拍攝流程、電影語言和故事板分享(storyboard telling)、攝影態度及技巧等。家俊與我分享,在這探索中獲益良多,亦認識到「入行」的門檻。時至今天,經過學校有系统的引導和正面的支持,他説未必會將這行業成為主要的「有酬工作」,但將會繼續循這方面發展自我,讓Youtuber成為他閒暇中的興趣。他更表示該次珍貴的互動體驗,啟發到他在其他職業的可能性。


作為一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和學者,我好欣賞對網絡學校老師們的正面應對。他們不但沒有嘗試勸退這些同學,摒棄「Youtuber夢」;相反,他們跨校聯手組織起職涯探索項目,讓這群學生「近距離」認識這行業的一切,令他們在思考自身前路上,避免落入「自我局限」、「一時衝動」或「自我催眠」等的狹隘思想。 當中要注意的是,這些活動,絶非坊間所說的「實習」或「試工」,而是強調對某工作世界的「學習」和自我反思,並且按照計劃所提倡的「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簡稱HKBM)中三大元素而設計。包括第一,老師和學生都要共同認知每個人的多元職涯「可能性」,設定所有學生在畢業前,需要建立最少三個可行的生涯路徑。其次,老師和學生都要明白「工作」的定義是多元的,工作不單狹義地指全職和有酬,亦可以是「斜槓」 (Slasher)、義工服務、家庭工作及興趣,視乎個人、家庭及社會環境的因素作出規劃。第三,任何行業背後皆有其要求的價值觀 (Values)、態度 (Attitides)、技能(Skills)和知識 (Knowledge),所有探索活動需要將這「VASK」凸顯出來,讓同學就自己個人特質作出相應反思,以至體驗不流於表面和操作層面。HKBM是一套有系統的「國際級」指標 ,現已有144間中學採用。其實我們作為老師都可以在自己學校應用這些概念,例如制定穩定的生涯發展政策、專業能力和領導、多元出路資訊的建立、重視每位學生的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和共建、個人輔導、與課程聯繫、與工作世界及高等院校作有意義的接觸。最後,家長參與尤其重要。

根據該計劃2555名中學生追蹤研究表明,在HKBM指導下的生涯探索活動,並不一定會令同學們選擇另類新興行業。但無論他們是否最終仍然考慮這些行業,其思考和探索過程都能顯著加強學生的職涯準備。所以,任何組別 (Banding)的學校不需要迴避課題,反而,不妨讓他們與這些行業的人和事作有意義的接觸,並加以系統性的輔導。透過加強家長教育,加深家長對最新行業趨勢的理解。

各位教育工作者,當我們逐漸邁向廿一世纪中葉的同時,生涯規劃已不應再局限於某種輔導諮詢過程,甚或是做一些心理測試。當我們年青人在面對常變、不確定、複雜,甚至模糊的前路和工作世界環境時,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有經驗的「人生同行者」,趁他們還在學校時候,儘早系統地裝備他們,擁有終身受用的「生涯規劃」能力;為自己夢想和未來,審時度勢,滿有信心地鋪造一條專屬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總監 
葉蔭榮博士
2025年3月22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22/03/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