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X

開拓文字新國度 帶來閱讀新感覺

    開卷樂

    簡介

    GIST

    Presenters:馮傑、黃怡


    節目簡介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
    《開卷樂》,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帶領大家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樂趣。

     

    電台收聽

    香港電台第二台,逢星期六晚上8:30至9:00播出。

     

    Podcast 收聽或訂閱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lang=zh-CN

     

    瀏覽香港電台文教組「藝文一格」網頁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23/03/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上) |嘉賓︰葉倬瑋、黃冠翔(編者)

     
    【開卷樂】《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香港獨特的海洋文學


    由小漁港到轉口港,香港發展總是與海洋密不可分,但香港文學作品中很少直接以海洋為創作主題,很多作品中的海,要不是襯托,就是想像。究竟香港有沒有「海洋文學」呢?如果有,香港的海洋文學,又有沒有其獨特性呢?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葉倬偉與嶺南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黃冠翔,搜集五十一篇有關海洋的香港文學作品,不拘文類,結集出版了《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一書,希望引起香港人對海洋文學的討論和重視。

    據黃冠翔分析,「海洋文學」一詞最早見於1953年,由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楊鴻烈著的《海洋文學》一書,可是當時未有引起香港作家和學者的注意,反而此書1977年在台灣再版,對後來台灣海洋文學研究造成深遠影響。

    《字造海洋》一書嘗試梳理以往香港作家對於海洋的創作,將收錄的文學作品大致分為「島」、「渡」、「灣」、「港」、「魚」五個單元。黃冠翔指「島」敘述港島和眾多離島的生活情感,「渡」是碼頭與渡輪承載旅者的足跡;「灣」以海灣與填海的虛浮,訴說城市昔日故事和新生的明天;「港」呈現維港、漁港兩種城市面貌;「魚」書寫海洋動物,展示現實環境關懷同時對虛幻意像營造。

    葉倬偉指海與香港距離很近,「過海」一詞也經常掛住港人嘴邊。「渡」章收錄的〈渡海船〉,是黃凝霖於1953年寫的詩,描繪自己願意做一艘渡海船,揭示了都市人過海營營役役的生活,「我知道,當人們想到彼岸去的時候,/都企望著我底來臨,/但當他們抵達了目的地,/便馬上把我遺忘了。」

    黃冠翔認為香港文學寫的多是陸地,而陸地寫作又多數把焦點放在城市的繁華,或者對都市人的疏離感與苦悶的關懷。他指九十年代香港城市高度發展下,香港文學表現出高樓大廈對生活空間的壓迫,或呈現都市中人性的疑惑、冷漠。劉克襄〈南丫島:緩衝繁華競速的離島〉寫道:「初次去南丫島,彷彿遠離了香港。甚至,遠離了亞洲。」劉克襄在洪聖爺泳灘與年老務農的島民閒談,到榕樹灣漫步古老房舍,體會中西夾雜的南丫島風情。劉克襄曾提到,其他大都會是靠鐵道走向海岸,靠海洋的開闊明亮紓解上班鬱悶,但「港人卻乘搭渡輪,越過慢慢海水,回望自己的孤獨。」不過南丫島也在邊陲散發微光,「緩衝了香港的速度」。

    黃冠翔闡述,海洋是對陸地狀態的逃離,重新反思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反問:「我們是否一直將海洋淪為陸地的發展方向?」他指在地政總署的資料可見,香港一百多年來,已填出如同香港島大小的陸地面積,也代表如同香港島大小的一片海洋已消失了。未來是否繼續如此發展下去,視乎這個城市是如何看待海洋。書中「灣」章收錄的葉靈鳳〈海旁的變化〉,正是講述香港開埠以來填海造地對海旁的影響,以至社會各階層的角力與回應。

    香港三面環海,生活離不開港口、島嶼,透過文字,讓讀者細味獨特的海洋文化。

    23/03/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

    預告

    UPCOMING
    30/03/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重溫

    CATCHUP
    01 - 03
    2024
    RTHK Radio 2

    23/03/2024

    16/03/2024

    09/03/2024

    02/03/2024

    24/02/2024

    17/02/2024

    10/02/2024

    03/02/2024

    27/01/2024

    20/01/2024

    X

    《金耳山奇遇記》| 嘉賓︰黃敏華(作者)

    Presenters:馮傑、黃怡

    '
    【開卷樂】《金耳山奇遇記》-虛實中尋找出路


    金耳山山頂幾乎終年積雪,兩個相連山峰跟貓耳相似,在夕陽斜照下滿佈金光,因而得名。一個爸爸帶著兩個孩子上山露營,引發了一系列奇遇。例如:聽到塵蟎和鬃獅蜥的對話:鬃獅蜥被主人帶到郊野後走失了,唯有求助小鼴鼠尋找回家地圖;或遇見山火,由蜂鳥救火;或在往瀑布路上遇見老虎;還有一個神秘男人引領迷失的爸爸……

    《金耳山奇遇記》是身居加拿大的作家黃敏華最新一部長篇小說,書中的奇遇是由爸爸收到了神秘人寄來的童書《小鼴鼠妙妙奇遇記》開始。黃敏華指,這個創作念頭是因為作家董啟章在溫哥華演講期間,把這部著名捷克童書送予她的孩子。《小鼴鼠妙妙奇遇記》原有數輯,但作品已面世經年,加上在北美市場難以尋找中文繪本,所以一直未能尋獲第二輯。然而,即使未能完整閱讀整套書,黃敏華將孩子們對《小鼴鼠妙妙奇遇記》的熱忱和盼望寫入小說中,故事中的爸爸不斷與孩子猜想小鼴鼠妙妙未知的遭遇,融入他們一行人在深山露營的經歷,虛實寫法轉換,形成一幕幕的奇遇。

    讀者或許會發現,《金耳山奇遇記》的設定與黃敏華上一本小說《一直到彩虹》相似——主線故事中「母親」這角色同樣缺席。然而,《金耳山奇遇記》的重點卻不是母親失蹤,而是母親離開後,爸爸與兩個孩子的生活。黃敏華是家庭主婦,每天圍繞自己的就是家人生活的大事和細節,於是她將生活中的觀察都融入作品之中。小說中的孩子不停地發問,有時候又會抱怨爸爸廚藝不精,側寫出孩子對媽媽的倚賴,相信這些閱讀體驗,除了讓「家庭主夫」感同身受,亦會引起家庭主婦的共鳴。

    除了上山露營的主線故事外,小說中不時會穿插「來自另一時空的信」,也就是不在場的媽媽的書信。這些信記下了媽媽報讀網上寫作課的經歷,和兒女隔空討論創作心得和寫作技巧,另一方面又以母親的角度出發,分享對人生的所思所感。黃敏華笑言自己會在小說情節推進不理想時,轉去寫散文、書信這種相對容易的文體。她認為在長篇小說中夾雜散文,另闢蹊徑,獨特而具玩味。

    「我想到一個好玩的寫法,就是將故事直接逆轉來寫;不是揭示了結局作引子然後從頭說起,而是根本性地從尾寫上來,像三文魚那樣,在河流與大海的交匯處,逐步逐步逆流而上,回到最初的起點,放下最重要的遺物然後壯麗地離場!」黃敏華直言寫作不一定要跟隨學校傳統所教的「漢堡包式」——即「總分總」式三層寫法。她認為走路的方式不只一個,不一定要跟隨某些理論或形式,或是跟著別人期望,「既然是人為的東西,也就沒有不可打破或改變的道理。」
    '

    RTHK Radio 2

    01/04/2023 - 足本 Full (HKT 21:30 -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