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好物理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2:00am
港台電視31
分子生物、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有甚麼關係?胺基酸連接成多肽後,經摺疊會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質立體結構,卻因太小而無法用顯微鏡觀察。因此,科學家提出生物物理方法——X 射線晶體學(XRC),將X光射至蛋白質晶體上,產生繞射間接地取得蛋白質的外觀及結構資料。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利用物理現象:距離很近的兩個熒光分子間產生的一種非放射性能量轉移,對生物大分子之間的距離進行定性、定量檢測。表面等離子共振(SPR)則運用了全內反射現象,通過生化反應導致材料表面上變化,在入射光刺激下發生共振實時追蹤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主持會以血紅蛋白為例,講述研究蛋白質結構的歷史,並一一講解各種廣泛應用在生物大分子結構、特性和變化研究上的生物物理方法。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學博士)
麥嘉慧(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博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博士)
吳家亮(香港中文大學分子生物技術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