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內容

    CONTENT
    10/01/2023
    相片集
    相片集

    藝術家陳惠立每當創作遇上瓶頸,便會到泳池游泳放鬆心靈;亦是在泳池中,他找到創作下去的靈感與方向。由最初以高空俯視形式繪畫泳池結構,一直發展至融合裝置及行為的藝術形式,陳惠立在泳池之中,觀察社會文化、探討個人私隱,再結合個人回憶,成長期間種種的荒誕體驗以至親情,發展出只此一家的創作風格。


    集數

    EPISODES
    • 藍嘉穎

      藍嘉穎

      舞蹈家藍嘉穎喜愛探索舞蹈本身跟舞蹈表演場地的關係,由正式的舞台到戶外街頭,每種不同的空間元素,每每成為她舞蹈創作的靈感泉源。近年她更嘗試以「舞蹈錄像」(Dance Film)的藝術形式,從日常生活空間創作出充滿玩味的作品,當中的互動包含了舞者自身對身體可能性的探索,也對生活環境的局限嘗試作出挑戰。

      14/02/2023
    • 馮捲雪

      馮捲雪

      畫家馮捲雪自小喜歡繪畫。某日下午,偶然在海邊發了個白日夢,當中的故事情節啟發了她創作了動畫「天空膠雨」,她以動物為故事主角,以荒誕的寓言式敍事手法,帶出海洋垃圾的禍害,刺激觀眾思考這個環保議題。近年她更將「天空膠雨」的故事延續,除了創作新動畫「寳綠達,飄浮的空中小區」,更將當中的情節製作版畫,建構無限荒誕的幻想世界。

      07/02/2023
    • 張瀚謙

      張瀚謙

      張瀚謙對科技發展及傳統消亡的議題充滿興趣,擅長以新媒體藝術裝置去探討這一類嚴肅主題。作品《子非魚》、《封筆》等皆以人工智能引起的消失美學為表現方式。同時,他也關注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作品《碳境》、《輻射界》等皆希望裝置藝術喚起公眾的關注。

      31/01/2023
    • 江紀鋒

      江紀鋒

      江紀鋒 Keith自小聰明,生活無憂,人生似乎過得比大部分人順遂。別人把他歸類為人生勝利組,他卻自覺自己甚少對某事某物有強烈追求,難免若有所失。唯在日本求學時遇上著名攝影師蜷川實花的作品,令他一見著迷,終於鍥而不捨、用盡方法希望在蜷川實花身邊學習。此後,他的名字前總會被冠上「蜷川實花第一位海外弟子」之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師的名氣是祝福也是毒藥。老師之名下,Keith嘗試堅定做自己、維持自己的攝影風格,希望這份堅持能讓大家看得到江紀鋒,而不僅是誰的徒弟。

      24/01/2023
    • 陳思光

      陳思光

      陶瓷藝術家陳思光具有非一般的冒險精神。在陶瓷創作上,他喜愛挑戰各種物料的可能性,曾經將麵包混合淘泥,放入陶窯,燒製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陳思光的每一個陶瓷藝術創作項目,都充滿實驗性;他樂意跟不同人士合作,由舞蹈家至社區街坊,都能成為他創作夥伴。因為每次經驗,都是他發掘無限可能性的好機會。

      17/01/2023
    • 陳惠立

      陳惠立

      藝術家陳惠立每當創作遇上瓶頸,便會到泳池游泳放鬆心靈;亦是在泳池中,他找到創作下去的靈感與方向。由最初以高空俯視形式繪畫泳池結構,一直發展至融合裝置及行為的藝術形式,陳惠立在泳池之中,觀察社會文化、探討個人私隱,再結合個人回憶,成長期間種種的荒誕體驗以至親情,發展出只此一家的創作風格。

      10/01/2023
    • 馮曉楓

      馮曉楓

      聲樂家馮曉楓Etta主唱歌劇花腔女高音,除了演出眾多經典名曲外,Etta更享受新創作帶來的挑戰。由演唱本地原創歌劇,到歌劇錄像創作,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她亦樂於嘗試。近年她更因為愛上空中絲帶舞優美的動作,萌生結合歌劇演唱與空中絲帶舞的意念,開拓嶄新的演出方式。

      03/01/2023
    • 林欣傑

      林欣傑

      新媒體藝術家林欣傑,從第一件作品「Moving Mario」開始,以跨媒介的思考模式,探索日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數碼科技、人工智能、虛擬空間等高新科技,究竟如何影響人類對周遭世界的認知。他經常收集不同的城市數據,再以藝術創作手法,轉化成千變萬化的藝術形態,引領觀眾重新思考過去與未來。

      27/12/2022
    • 林沛濂

      林沛濂

      林沛濂自小喜愛日本文化,大學畢業後到日本留學,也因此與戲劇重新連結。回港後,沛濂引進、翻譯許多日本戲劇作品,叫好叫座,一齣《胎內》更達成他心中理想,劇本、演員、導演等等都無懈可擊,此後他雄心勃勃,自覺不能原地踏步,必須創作一齣比《胎內》更出色的作品。

      目標遠大,路也許更長更迂迴,停滯期讓人質疑自己,甚至放棄追求。沛濂並非從未有過這些想法,但仍然一直堅持,不斷學習增廣見聞,認識了不少良師益友,其中日本舞踏家和栗由紀夫老師更啟發他對藝術、人生的追求。無人知曉哪天才會遇上一部超越《胎內》的作品,但沛濂不斷努力,默默等待那部作品到來。

      20/12/2022
    • 一才鑼鼓

      一才鑼鼓

      創作團體「一才鑼鼓」由陳志江及李勁持創辦。以戲曲音樂為創作重心,他們透過說唱、劇場及錄像等不同形式,探索戲曲音樂的可塑性。團體首個劇場創作《俺,武松》,以實驗性的默劇獨腳戲形式表達武松的故事。新作《學行》則以以台步及音樂的變化,呈現戲曲角色的轉變。探究兩人的藝術啟蒙,陳志江的父母輩多在粵劇團中工作,自小耳濡目染之下,建立對戲曲的愛好。李勁持則專注研究,從古籍樂書如民初的《絃歌必讀》之中,得到創作靈感。「一才鑼鼓」創作建基於紮實的傳統基礎,以研究及實驗精神提煉傳統的藝術形式。

      13/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