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簡介

    GIST

    《文物裏的北京》從古文物到古人,橫跨內容廣泛製作精良,在秉持嚴謹科普的原則的同時也加入趣味解說。

    影片

    VIDEO

    第一集:追尋2500年前的生猛「北京土著」——山戎

    在《史記》和先秦史書中曾多次記載山戎和周王朝諸侯國相互交戰的情況,但山戎部族如何生活,有怎樣的文化,則缺乏詳細的記述。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考古學家在北京延慶區軍都山一帶,陸續發掘三處墓地600多座墓葬,才逐漸掀開了這支古老部族的神秘面紗。

    第二集:北京的城市紀念柱為何以它為原型?

    北京西南二環廣安門外的濱河公園內,有一座高大的纪念柱,這是在1995年,紀念北京建城3040年所建。其造型源自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內的「漢故幽州書佐秦君神道柱」。秦君神道石柱是目前北京地區現存最早的文字石刻,不管是書法的意義上,還是研究東漢喪葬制度,它的文化思想、選官的理念,在這幾個方面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三集:千古之謎古崖居

    古崖居遺址位於八達嶺長城西北方20公里處,為國家級AAA景區。古崖居遺址現存洞穴共有137座,全部分佈於面向西南的東側山體之上。眾多洞窟依地形在崖壁上人工開鑿,歷經千年風霜,開鑿者和用途至今仍未解之謎。

    第四集:千年大覺 碑石悠悠

    大覺寺始建於遼代,時稱「清水院」,以清泉而得名,在金代成為了皇家行宮。《陽台山清水院藏經記》之碑,簡稱遼碑,是大覺寺鎮寺之寶。

    第五集:跨越800年的盧溝盛景

    位於北京西南豐台區的盧溝橋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橋,它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明昌三年建成,被賜名廣利橋。由於當時永定河名叫盧溝,俗稱盧溝橋。橋身全長266.5米,寬7.5米,這座十一孔聯拱石橋在今天看來,仍然氣勢雄偉。

    第六集:金絲鳳冠-由你想像的華麗后冠

    這頂鳳冠是在2002年啟動的金陵遺址考古中,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地宮裏發現的。純金編結的絲冠是皇后冠飾中起支撐定型作用的骨架,雖然金絲冠它內外包裹的絲織物、和更多飾品已朽毀不可考證,但仍可從金絲編成的水滴形八瓣花、一個個相連的如意花瓣等結構中,感受《金史·輿服志》所記載的華麗「花株冠」。

    第七集:永定再啟,城市向新!

    現時見到的永定門城樓是2004年復建的,它是仿照清乾隆年間的式樣,並根據民國時期對永定門的測繪資料重建而成。現在人們看到的重建的永定門門洞上方所嵌石匾上「永定門」三字,就是仿照這塊石匾雕刻的。

    第八集:皇家壇廟中的「全明星陣容」

    歷代帝王廟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中國歷代帝王的場所。與太廟、孔廟並稱為「皇家三大廟宇」,而坐北朝南的景德崇聖殿就是它的主體建築,是188位帝王神位的供奉之地。

    第九集:萬壽寺-祝壽皇家的「京西小故宮」

    萬壽寺坐落於西直門外,長河北岸,廣源閘旁,這座寺院建成於明萬歷五年(1577年),歷經明清兩朝的興修、擴建,形成了集寺院、園林、皇家行宮於一體的大型古代建築群。萬壽寺是長河兩岸現存建築規制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處皇家寺院。

    第十集:古老天文台 燦燦耀星河

    從元代的司天台,到明代的觀星台,再到清代的觀象臺,北京古觀象台見證了不同朝代、不同民族對於中華文化一以貫之的尊崇延續,也默默講述着北京城從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700多年的歷史變遷。

    第十一集:五塔寺-歲月不語 惟石能言

    北京五塔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建於明永樂年間,但寺院最重要的建築金剛寶座建成,卻到了明成化年間。寶塔遍身浮雕,以藏傳佛教密宗圖像為主,寶座四周刻有佛龕,總計1561尊佛像,有「千佛之塔」美譽。

    第十二集:在先農壇看博大精深的「一畝三分地」

    先農壇始建於明朝永樂18年。在明清時期,每年春天皇帝親自或派遣官員來先農壇祭祀先農,並舉行親耕祭禮。用這樣的一種向先農獻祭的方式,號令全國 ─ 春耕開始了。

    第十三集:通惠河玉河-京杭大運河進京最後一公里

    玉河是一條人工開鑿的河道,它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元代。在清代及之前的地圖上發現,於北京中軸線的東翼,非常清楚地畫出了一條水道,西北端連接什剎海,東南端出東便門,和通州的大運河連成了一線—這就是元代的「通惠河」,明清時期改稱「玉河」。

    第十四集:一湖名勝半江南-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北京城西北郊,距離紫禁城約十五公里。頤和園曾經叫作清漪園,意思是碧波蕩漾的園林。園裏裡的山叫萬壽山,山前的湖叫昆明湖。 公元1750年,清朝乾隆皇帝以「為母祝壽、興修水利」為名,匯集全國能工巧匠,仿照天下名園勝跡,開始了清漪園的造園工程。

    第十五集:清代皇家特種部隊訓練場 —北京團城演武廳

    在北京海淀區「三山五園」的附近,有一處相對陌生和低調的城堡式建築—團城演武廳。它曾經是清王朝特種部隊健銳營的合練場地,也是北京僅存的一組別具特色的城池式武備建築。

    第十六集:穿越時空 見證歷史-清前門火車站

    在天安門廣場的東南角,佇立着一座灰白色的歐式建築,尖塔拱頂與附近的正陽門一對比,顯得十分特別。它就是正陽門東車站,也就是老北京常說的「前門老火車站」。如今,這裏已成為中國鐵道博物館,見證裏100多年來中國鐵路的發展史。

    第十七集:獸首重聚 · 故園新語

    圓明園位於海淀區清華西路,佔地350多公頃,水面面積140公頃,由圓明園、綺春園和長春園組成。圓明園最大,所以統稱圓明園。

    第十八集:從零起步,穿梭百年

    在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偌大展廳的正中間,擺放着一台車身鑲嵌著「0」字樣銅制標牌的機車。它就是被譽為中國鐵道博物館「鎮館之寶」的「0」號機車。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機車,100多年前,它見證了中國鐵路從零起步。

    第十九集:火種,北大紅樓播撒

    1920年11月,在北大紅樓李大釗辦公室,北京的第一個黨支部,也是中國北方第一個黨支部成立了。火種燃秋月,斧鐮匯洪流,沒有前人的探索,就沒有後人的勝利,這顆馬克思主義的種子是希望,喚醒了學生和工人階級。它更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靈魂、精神支柱,是黨帶領人民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強大根基。

    第二十集:蒙藏學校-蒙古族第一個黨支部誕生的地方

    蒙藏學校舊址院落佔地面積約1.18萬平方米,東院最早是明朝初年的常州會館,西院清朝末年為「毓公府」。1912年,在蒙古王公貢桑諾爾布的建議下,北洋政府批准蒙藏事務局創建蒙藏學校。

    第二十一集:民族魂 中華情-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第一座以現代化展示方式反映抗日戰爭的大型紀念館。在抗戰館正門前的抗戰廣場,它的面積有8,600平方米,在廣場中央矗立着「盧溝醒獅」這樣一個雕塑,象徵着中華民族的覺醒。

    第二十二集:百年前的報業先鋒-京報

    北京市西城區魏染胡同深處,一片青磚灰瓦的民房中間,一棟二層小樓格外顯眼,這就是京報館舊址。說起《京報》,在百年前的京城裏它可是鼎鼎有名。在那個沒有網路、電視的年代,報紙是人們最快了解世界的途徑。

    第二十三集:北京香山-進京「趕考」的首站

    香山革命紀念館,坐落於北京市海淀區香山腳下。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機關進駐香山。香山成為中國共產黨進京「趕考」的重要一站。

    第二十四集:中國第一輛高級轎車-紅旗CA72

    1958年8月,中國生產的第一款高級轎車試製成功,並有了一個傳承至今的名字-「紅旗」。1958年8月至1959年5月,經過多次試驗後,紅旗轎車定型樣車正式編號為CA72。這是我國有編號的第一輛真正的高級轎車,也是我國汽車工業的標誌和里程碑。

    第二十五集:永遠的「毛澤東號」

    1946年修復這台機車的時候,工人們一直在琢磨要給這台機車取一個什麼響亮的名字。他們說鐵道好比毛主席的馬列主義路線,車頭是共產黨,毛主席就是這列車的指揮人。因此,工人們一致提議說這台車應該叫做「毛澤東號」。當時的中共中央東北局也響應了工人們的要求,將這台機車命名為 「毛澤東號」。

    第二十七集:家庭小帳本,時代大變遷

    這些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的消費明細,被記錄在一套家庭帳本中,帳本的撰寫人是毛厚高。從1972年4月開始,一直到2000年8月過世前,毛厚高先生每天都清晰、工整地記錄着一筆筆生活開銷。 28年一共形成了45本格式統一、類別豐富的家庭帳本。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生活日記,更能看到北京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2022年,毛厚高先生的妻子王家珍女士將它們捐贈至首都博物館,並被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