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內容

    CONTENT

    監製:張詠賢

    10/04/2023

    認知障礙症至今仍然是不治之症,現時的治療方法只可以減慢病情惡化,醫療科學家高浩致力研究,搵出更有效可延緩腦小血管病引致認知障礙症的治療方案。無論做科研,抑或人生規劃,他總是選擇一條迂迴、艱辛的路。
    大部分人讀醫科,最終目標是當醫生。2005年高浩入讀中大醫學院,修畢兩年醫科基礎課程後,毅然轉系向神經生理學研究發展,再花四年前赴英國攻讀博士課程。博士畢業後,他又重返中大完成餘下的醫學課程。每一個抉擇都是為了更好裝備自己成為一個醫療科學家。
    高浩在2016年成立實驗室,他的研究團隊觀察過往臨床數據,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服用治療糖尿病葯物GLP-1受體激動劑有可能減慢腦小血管病變嘅病程。目前他們開始進行人體臨床測試,研究結果對日後搵出延緩腦小血管病嘅治療方法帶來希望。
    即使在別人眼中,高浩成立實驗室只是短短數年,他的研究亦多次獲得權威科學期刊刊載,在醫學領域取得成就。然而,高浩時常苦惱自己是否不夠聰明,能否為人類的健康作出貢獻。
    擁有科學家的頭腦,醫生的仁心,促使高浩在縱橫交錯的神經領域中不斷探索,同時亦培育更多研究人員朝著同一目標走下去。


    集數

    EPISODES
    • 尋菇探秘-黃家興

      尋菇探秘-黃家興

      尋菇探秘—黃家興

      在遊戲世界,主角吃了蘑菇身體會變大,那麼在現實世界又有沒有這些神奇蘑菇?黃家興是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專長是研究蘑菇的功效,尋找當中的奥秘。

      蘑菇的外形獨特,食用及藥用價值高,吸引黃家興一頭栽進蘑菇研究當中,他笑稱行內有一個術語給做蘑菇研究的人:「男仔做蘑菇研究,會叫他做菇爺,女仔會叫她做菇娘。」

      不過,在香港從事蘑菇研究的人不多,主要原因是申請研究經費困難,為了突圍而出,他嘗試在蘑菇中尋找新元素,最終與研究團隊發現蘑菇的神奇功效,原來蘑菇中的多糖可以作為穩定劑,製造出高穩定又有抗癌功效的納米硒。硒是人體健康必需的礦物質之一,有不少研究發現,硒在納米呎吋下有抗癌功效。

      黃家興其後亦發現,不同品種的蘑菇多糖結合納米硒會有不同功效:非洲品種虎奶菇多糖結合納米硒,能夠抑制乳腺癌細胞生長,而CS4蟲草多糖結合納米硒,則可以抑制狗隻的癌細胞生長。

      為了科研成果能夠落地,真正應用在社會,黃家興花不少時間與私人企業傾談合作,但當走出學術的象牙塔,他才發現學術與商業是兩個世界,合作過程有不少考驗和挑戰。另外,創新技術要應用在傳統魚業也不容易,要一步一步嘗試,不能一步登天。

      黃家興身為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除了本身的研究工作,亦會推動不同學系之間合作,利用各自的專長研發食品相關的新技術,如植物肉、精準水耕和應用在食品的人工智能技術等,期望利用科研應對未來人口增長及氣候變化對糧食的影響。

      05/06/2023
    • 新生:李天立

      新生:李天立

      不少人認為,生兒育女令家庭更加完整,而不育卻是無數夫婦一生的遺憾。一直醉心鑽研生殖醫學的李天立,十年前開始研究如何提升卵子質素,進而提高人工受孕成功率,希望可以令不少期待成為父母的人圓夢。於2018年,當時任職中文大學醫學院病理副教授的李天立,發現以女士經血內的線粒體,能傳輸能量給自身卵子,並於12小時內把不成熟卵子「催熟」,提高受孕機會。此項「救卵」研究成為全球首創使用經血內的線粒體培養卵子,不需要卵子捐贈者,或其他入侵性的方法,免除道德爭議,突破了二十多年來科學界的瓶頸。

      今年初,李天立帶著他的科研成就告別十年教職,希望把「救卵」技術帶進社會,卻遇到重重困難。本集紀錄片將帶領觀眾走進李天立的科研世界,了解他的成就與願景,同時他亦要面對在港發展生物科技的崎嶇前路。

      29/05/2023
    • 拎住手機種棵菜:  譚嗣籇、林志揚

      拎住手機種棵菜: 譚嗣籇、林志揚

      譚嗣籇Gordon本身從事建築及設計師,因為喜歡飲咖啡,而認識咖啡調配師Billy林志揚。二人一拍即合,決心要做都市農夫。他們透過科技發展室內種植場,在無陽光無泥土的工場,種出近五十種不同的植物,最近更嘗試利用水耕技術種植中草藥。
      極端天氣下,全球都關注糧食問題,科技會否是農耕業的新出路?

      22/05/2023
    • 活在元宇宙: 鄒健宏

      活在元宇宙: 鄒健宏

      音樂與科技結合,拼發瞬息萬變的無窮多元小宇宙,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世界。
      科技日新月異,音樂變化萬千,15年來專注音樂與科技發展的音樂平台創辦人鄒健宏,結合兩者體驗,推出香港本地製作的虛擬偶像,不斷拓展人類想像空間。
      青春女團二人組合,各有一名虛擬化身。當節奏響起,少女隨音樂起舞,所有肢體動態都透過特製緊身衣一一捕捉,再以虛擬姿態實時呈現於網絡世界。不用真人現身,利用虛擬形象,只要接通網絡,再配合一個元宇宙場館,歌者無論身處何方都可以舉行演唱會。不不不,不是在家中看網絡直播啊,關鍵是形像投射技術的突破,如何將歌手真人360度無死角的立體感覺,同一時間呈現於觀眾眼前。當形體物理變成數碼符號,表演者就能幻化如水,一時漫遊太空,一時流浪沙漠,場景飄渺流動地域無限轉換。參加者亦一人一化身,你我實體可以相隔多麼遠,靈魂卻可以在元宇宙場館中的一處轉角再相逢,你一句,我一句,甚至來一次全場大合唱,現實中的有形限制於元宇宙中通通瓦解。
      當然,虛擬偶像不只是「會郁的公仔」,電腦技術絕對可以做到唱歌有嘴形,表情有變化,但一模一樣並不等同共鳴共感。生活上更有很多官能觸覺、七情六慾,未來的機械程式能否複製?鄒健宏也在思考問題答案。
      元宇宙概念令人類的固有生活模式與框架慢慢擊破,或者一日,生活上各個細節,不單是娛樂,而是工作、學習、行街、買餸都與元宇宙連結,就像今天我們的生活已離不開網絡一樣。
      人類活在元宇宙的年代剛起步,鄒健宏仿如一個行走在元宇宙空間的拓荒者,邁向一個虛擬與現實漸漸模糊的未知領域。面對「互聯網的下一階段」,當中的衝擊難免令人產生疑惑,但元宇宙這片開創無限可能的「樂土」,又令鄒健宏神往不已。勇敢的探險「旅人」正一步一步向著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目的地前進,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在元宇宙中,軀體如浮雲,眾生皆平等。或許將來人人皆有一自己設計的虛擬形象,能夠突破自身界限,共同馳騁於廣闊無垠的烏托邦式自由共融互相尊重新世界。

      15/05/2023
    • 便當暖男: 陳隽

      便當暖男: 陳隽

      香港打工仔午膳時間有限,出外用膳排隊等位、等外賣花上不少時間,本地初創企業研發便當售賣機,獲專利的熱鏈物聯網系統,令食物保持攝氏60度以上,正為打工仔快速送上有溫度、熱焫焫的便當。

      80後的陳隽Jason,大學時期遠赴冰天雪地的北海道當交換生,並遇到恩師和田教授。在和田教授推薦下,Jason考入東京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繼續在日本留學;而創業的公司品牌正正以恩師命名。Jason留學日本期間,為了慳錢往往待超市即將關門減價促銷前,才買下冷冰冰的便當回宿舍;Jason自言自己的創科夢不宏大,只希望為孤單的人送上溫暖,就是Jason的創業方針。2008年Jason回港,到一間半導體晶片公司擔任晶片設計師及電子工程師,為了一完四十歲前創業的夢想,Jason於2019年辭去高薪厚職,專注研發便當自動販賣機創業。

      自動販賣機自家研發,採用熱鏈保鮮技術。所謂「熱鏈」,簡單而言就是在全密封的販賣機之內,透過發熱元件及熱循環設計,塑造一個溫度達攝氏64度的高溫儲存空間,讓便當溫度維持於攝氏60度以上。客人從販賣機購買便當後,即可打開食用,毋須另行加熱。透過熱鏈技術,讓自動販賣機內的便當保鮮殊不簡單,除要確保販賣機內溫度夠高,亦要考慮到便當由貨架運送到取餐窗口期間,其移動路線是否平穩,否則便當不慎打翻便很麻煩。

      今年自動售賣機正式引入地盤,其間亦遇到不少困難,包括地盤售賣的便當分量要較大,要增添港式飯盒包括蒸肉餅飯等,而且地盤地點偏遠、放機位置狹窄,需要克服重重障礙。

      科研絕不是冷冰冰的,在Jason的科研產品中,正為冰冷的自動售賣機增添溫度;從他的創科故事帶出有溫度的創科。

      08/05/2023
    • 我的機械英雄夢:麥騫譽

      我的機械英雄夢:麥騫譽

      麥騫譽(Mark)自小喜愛拼砌機械人模型,幻想借助機械人的力量保衛地球。升讀大學時也為了圓夢而選讀電子工程系,當時經歷2003 年沙士,他腦裡浮現用機械人代替醫護人員進行危險使命的點子。
      因為對機械人有情意結,他研發了一隻機械手,研發仿生動作傳感機械人;並在大灣區的創新科技比賽獲得大奬,於當地落戶開公司。
      2018 年年底,麥騫譽已與內地通訊龍頭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研發了中國首個5G動感控制仿生機械人--將人體動作透過傳輸系統傅送指令給機械人,直接操控機械人上身的一舉一動。5G動感控制機械人不但為麥騫譽帶來多個獎項;也隨國家領導人出訪一帶一路,遠至非洲。
      麥騫譽期盼,傳統高危行業如拆彈、維修高壓電纜、噴漆等工作將來可交給機械人,操作人員身處室內遙控機械人完成工作。然而,面對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麥騫譽旋即運用自己研發的核心技術研發各類防疫機械人:室外消毒機械人、紫外光消毒機械人、遠程診症機械人、ICU病房儀器控制機械人…等等。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情意結促使麥騫譽決定把研發總部搬回香港,只保留前海和江門兩個辦公室。「我希望證明香港人是有能力研發機械人的。」他計劃下一步研究服務樂齡人士的機械人,以創新助人為目標,繼續追尋香港人的機械人夢!

      01/05/2023
    • 一切從心開始 : 趙凱蓉&徐碧懃

      一切從心開始 : 趙凱蓉&徐碧懃

      「一切從心開始」
      日常生活中,許多美的事物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隱藏在平凡之中,須經一番發掘、打磨、洗刷,方能彰顯它的光釆。
      過時過節,不少香港人的餐枱上有「鮑參翅肚」,當中「參」指的是海參。海參一般被認為是傳統、保健食品,看著一團團黑漆漆、胖乎乎的海參,也許大家只想到以食用來獲取它的益處,有誰想到這其貌不揚的東西,可以和「美」聯上關係?
      兩個九十後女生,在本地一間生產海參保健食品的生物科技公司上班,兩年前忽發奇想:製作海參護膚品,使其從餐枱走上梳妝枱。首要任務—將不溶於水的海參膠原蛋白,使之可被皮膚吸收。
      當港大生態系畢業、擁有「科研底」的Arey (趙凱蓉),遇上熟悉網絡營銷的「Marketing人」Lavinia (徐碧懃),兩個女生希望推廣海洋科研護膚品,並以務實、科學的角度,向顧客講解正確護膚知識。
      她們在創業路上如何互相扶持,共同成長,展現光采,並始終堅持隨心而行?

      24/04/2023
    • 留聲:李丹

      留聲:李丹

      我們日常生活用到的Siri, speech-to-text的功能,背後全靠語音識別技術。

      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李丹,過去三十多年來研究語音識別技術,而且是廣東話為主。

      幾年前,他的研究團隊開始了一個新項目:為即將失聲的喉癌病人設計出「獨家留聲機」。團隊利用語音合成技術,結合人工智能,只要輸入文字,就可以用「真人」的聲音讀出文字。

      而這個研究項目,一切源於討論區的一個貼文.......

      17/04/2023
    • 機智醫科生活: 高浩醫生

      機智醫科生活: 高浩醫生

      認知障礙症至今仍然是不治之症,現時的治療方法只可以減慢病情惡化,醫療科學家高浩致力研究,搵出更有效可延緩腦小血管病引致認知障礙症的治療方案。無論做科研,抑或人生規劃,他總是選擇一條迂迴、艱辛的路。
      大部分人讀醫科,最終目標是當醫生。2005年高浩入讀中大醫學院,修畢兩年醫科基礎課程後,毅然轉系向神經生理學研究發展,再花四年前赴英國攻讀博士課程。博士畢業後,他又重返中大完成餘下的醫學課程。每一個抉擇都是為了更好裝備自己成為一個醫療科學家。
      高浩在2016年成立實驗室,他的研究團隊觀察過往臨床數據,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服用治療糖尿病葯物GLP-1受體激動劑有可能減慢腦小血管病變嘅病程。目前他們開始進行人體臨床測試,研究結果對日後搵出延緩腦小血管病嘅治療方法帶來希望。
      即使在別人眼中,高浩成立實驗室只是短短數年,他的研究亦多次獲得權威科學期刊刊載,在醫學領域取得成就。然而,高浩時常苦惱自己是否不夠聰明,能否為人類的健康作出貢獻。
      擁有科學家的頭腦,醫生的仁心,促使高浩在縱橫交錯的神經領域中不斷探索,同時亦培育更多研究人員朝著同一目標走下去。

      10/04/2023
    • 無涯:黃澤蕾

      無涯:黃澤蕾

      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癌症?這問題驅使全球眾多科學家,努力不懈尋找答案,其中一位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病理學系助理教授黃澤蕾博士。她受到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塞門扎(Gregg Semenza)啟迪,鑽研肝癌細胞獨有的代謝機制,即肝癌細胞如何運用不同燃料和代謝方法,去適應缺氧環境而生長,希望掌握抑制肝癌細胞嘅方法,將來應用去治療其他癌症。而黃澤蕾和實驗團隊於2022年,成功分析不同肝癌患者的基因突變圖譜,得知哪一類患者,對激活免疫細胞的療法有效,為達致精準治療跨向一大步。
      在十七年科研生涯中,黃澤蕾在學術界獲得不少認同,如2009年她獲頒香港科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亦於2020年獲批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不過令她對自己要求越來越高,壓力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身為兩女之母的黃澤蕾,亦要在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間,面對不同掙扎。她感恩有同為研究肝癌的丈夫黃俊銘博士,作為她最緊密戰友。
      時間有限,知識無限。本集紀錄片將會走進女性科學家黃澤蕾的世界,聽聽她來如何懷著一顆好奇心,不斷在科研路上尋求突破,而同時要平衡她作為女兒、太太和一對孖女母親的故事。

      03/0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