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內容

    CONTENT
    05/10/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畢生治學跨越古今

    饒宗頤跨越古今,畢生治學逾七十年,著作逾八十種,論文超過五百篇。從四十年代開始甲骨文研究,五九年出版《殷代貞卜人物通考》,採究夏商歷史文化。他認為研究愈困難,愈能激發開鑿的心,這正是追求學問的態度。五六年,首次赴巴黎參加漢學會議;七一年,與法國漢學權威戴密微合著《敦煌曲》,為研究唐代由西域經敦煌進入中原樂曲,提供珍貴的原始研究素材。七六年,巴黎講學期間,饒宗頤將散見於敦煌卷中的白描、畫稿等,研究敦煌畫的重要材料輯出,編成《敦煌白畫》,填補了敦煌藝術研究的重要空白,成為該領域的先驅。


    聯絡: chanwk@rthk.hk


    集數

    EPISODES
    • 饒宗頤 - 心無罣礙

      饒宗頤 - 心無罣礙

      心無罣礙

      八O年,饒宗頤到山東,見到泰山旁邊有石刻《金剛經》,當時他許願要寫《心經》。《心經》寫事物由無到有、由有到無,是一種過程,是一種變化,不要執著;不執著,心中就沒有痛苦,這是饒宗頤所追求「心無罣礙」的境界。九三年冬天,饒宗頤獲得索邦高等研究院頒發人文科學博士、法國文化部頒授藝術勳章,這兩個榮譽是對他一生成就的肯定。二OO三年冬天,饒宗頤將家中三萬多藏書捐出,成立學術館Petite Ecole。他說自己並不覺得老,因為他還有孩童的心、童心未減,每天都渴望學習。

      07/10/2024
    • 饒宗頤 - 以書入畫  學藝雙攜

      饒宗頤 - 以書入畫 學藝雙攜

      以書入畫學藝雙攜

      饒宗頤擅書畫,造詣深遠,對中國文化充滿熱情。他的畫作以山水見稱,筆墨淡遠,自古人處吸收筆情墨趣,大自然處收取物情物態,構圖別具一格;人物畫則仿敦煌古畫,質樸古雅。他對畫荷花情有獨鍾,神似八大山人,元氣淋漓、揮灑自如而具現代意象。饒宗頤認為畫作是對生活的書寫,透過畫筆感悟大自然的良辰美景。精通各種古代文字的他,書法自成一家,兼具古人風韻。饒宗頤擅長篆、隸、楷、草書,隨意寫出,神韻超逸,帶有上古至清代各時期名家氣息,也具強烈自我面目。

      06/10/2024
    • 饒宗頤 - 畢生治學  跨越古今

      饒宗頤 - 畢生治學 跨越古今

      畢生治學跨越古今

      饒宗頤跨越古今,畢生治學逾七十年,著作逾八十種,論文超過五百篇。從四十年代開始甲骨文研究,五九年出版《殷代貞卜人物通考》,採究夏商歷史文化。他認為研究愈困難,愈能激發開鑿的心,這正是追求學問的態度。五六年,首次赴巴黎參加漢學會議;七一年,與法國漢學權威戴密微合著《敦煌曲》,為研究唐代由西域經敦煌進入中原樂曲,提供珍貴的原始研究素材。七六年,巴黎講學期間,饒宗頤將散見於敦煌卷中的白描、畫稿等,研究敦煌畫的重要材料輯出,編成《敦煌白畫》,填補了敦煌藝術研究的重要空白,成為該領域的先驅。

      05/10/2024
    • 饒宗頤 - 國學大師  心繫香港

      饒宗頤 - 國學大師 心繫香港

      國學大師心繫香港

      饒宗頤,字固庵,號選堂,是當代著名國學家。他的治學範圍極之廣泛,包括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術禮樂、宗教學、楚辭、敦煌學等。饒宗頤中一輟學回家自修,深信古人所講的家學,在家中的「天嘯樓」飽讀詩書。四九年移居香港,五二年加入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詩經、楚辭等,課餘從事甲骨文、敦煌手卷、宋詞等研究。在香港,饒宗頤打開面對世界的窗口,踏上融匯中西學術文化的道路。饒宗頤認為:「是香港造就了我。很多人覺得香港是沙漠,其實視乎自己,沙漠也可以變成綠洲」。

      04/10/2024
    • 查良鏞 - 第四回:學海無涯

      查良鏞 - 第四回:學海無涯

      1992年,查良鏞退休,離開《明報》,展開在牛津大學的遊學生涯。查良鏞的其中一個理想,就是享受大學校園生活,但查良鏞讀大學時遇到抗戰,沒有機會好好學習。在英國遊學期間,他了解到當真正成為學者所面臨的種種困難,不過,這段時光也讓他得以與太太悠閒地遊覽世界各地,盡情享受退休生活

      03/10/2024
    • 查良鏞 - 第三回:柳暗花明

      查良鏞 - 第三回:柳暗花明

      武俠小說的成功,讓查良鏞興起辦一份小說報的念頭,明報就此而生。《明報》於1959年創刊,開首是一份走偏鋒的小報,利用一些小市民感興趣的話題,性感照片來吸引讀者。但經營初期,銷量不佳,銷路係一萬份以下,全靠金庸小說及簡而清的馬經,慢慢吸引讀者。

      02/10/2024
    • 查良鏞 - 第二回:書劍定江山

      查良鏞 - 第二回:書劍定江山

      1954年的一場在澳門舉行的比武決鬥,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出現。當時香港太極派的吳公儀和澳門白鶴派的陳克夫舉行吳陳比武,引發港澳坊間談論不斷,當時香港《新晚報》總編輯羅孚鼓勵同事陳文統(筆名梁羽生)和查良鏞(筆名金庸)創作新派武俠小説並於《新晚報》連載,之後大受歡迎。自1955年推出處女作《書劍恩仇錄》,已奠定了金庸在武俠小說界的地位。金庸後來更踏足電影,以「林歡」為筆名,擔任編劇、導演。

      01/10/2024
    • 查良鏞 -  第一回:初闖江湖

      查良鏞 - 第一回:初闖江湖

      查良鏞1924年出生於浙江,兒時他父親把報章連載的武俠小說每天剪下來讓他閱讀,引起他對俠小說的興趣,也打下了其中文寫作基礎。從1955年,金庸開始寫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到1972年,金庸寫完《鹿鼎記》,封筆為止,他一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成為家傳戶曉的人物。七十年代後期,各類評述金庸小說的作品相繼出現,把小說提升為文學的研究對象,其中有些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30/0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