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馮兆寧、譚家齊
新中國成立以後,基於歷史和地理因素的影響,香港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期間香港的經濟發展成就了一番事業,後來更從原來依靠進出口,逐步轉型至輕工業。隨著經濟起飛,各民生事務亦急速發展。人口增多,政府實施不同教育政策以解決入學率不足及童工問題。市民娛樂需求亦增加,電影丶文學丶報紙都邁進新時代。
回顧建國七十年的過程中,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各階層如何在大環境下適者生存,面對重重困難,仍把握機會,乘時崛起。
香港電台文教節目
《香港歷史系列 IV》
主持︰馮兆寧、譚家齊
編導︰馮傑
監製︰陳燕萍
逢星期一9pm – 10pm,香港電台第五台播出
|
國共內戰過後,大批中國大陸知識份子南遷香港,在這個被喻為「文化沙漠」、奉行資本主義的商業城市裡進行文學創作,大大提升了香港社會的文化及文學素養。在五、六十年代,主流的文學作品以「南來文學」為主導,文人強調自身以中國流亡者的身份進行創作,往往帶有濃厚的「國族認同」、「家國意識」,透過文學作品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以及流徙生活的苦况,例如趙滋蕃的小說《半下流社會》、張一帆的小說《春到調景嶺》以及易君左的散文《流亡》等等;而懷鄉亦都是當時期常見的文學作品主題,以懷念故國郷土抒發對家國的抑鬰情感,包括司馬長風的散文集《北國的春年》、李英輝的散文〈土和土氣〉等。至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本土思潮」興起,更多論述本地的城市文學出現,匯合武俠、言情小說等流行文學崛起,香港文學走進百花齊放的新階段。
|
主持人:馮兆寧、譚家齊
|
戰後香港人口急促膨脹,一方面由於香港重光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吸引不少中國大陸人民南來謀生;另一方面國共内戰爆發、中共建政,不少人為了逃避戰火及政局動盪亦南遷來港,使得香港人口從1946年的60多萬人急升至1952年的250多萬人,並且不斷持續增長。
一般來說,我們會將香港人分成四大本土語言族群,圍頭人、客家人、蜑家人、鶴佬人(即福佬人)。客家人和圍頭人都是香港主要的本土陸上居民,而蜑家人和鶴佬人以漁民為主,逐水而居,又稱為「水上人」。漁業是19世紀初香港主要的經濟基礎之一,香港開埠初期,人口約為5600人,而水上人就有2000人。1945年開始,海魚供應由新成立的魚類統營處監管,漁業漸趨現代化。70年代末至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期間,也是香港漁業的全盛時期,漁船數目超過10000艘。然而,亦因為漁業現代化,與及經濟起飛後的工商業發展,加上政府政策的影響,漁業日漸式微。
|